江苏海安:锻造永动力 领跑新赛程

2021年04月05日07:41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海安:锻造永动力 领跑新赛程

本报记者 陈明 徐超 俞圣彤

3月30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2020年度高质量发展总结表彰大会,海安再次荣登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金榜。此前不久,南通市2020年度综合考核揭榜,海安创造了连续9年夺魁的新纪录。

缺江少海、相对远离上海的海安,一次次走上省、市高质量发展最高领奖台,靠什么?“主要靠科技创新!”海安市委书记于立忠说,跑赢现代化建设新赛程,既要起跑爆发力,更要长跑永动力,海安将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激发“第一动能”,全力打造长三角北翼产业高地、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地区,勇当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

10亿元“学费”,

换来500多亿元应税销售

人勤春早,刚刚过去的一季度,海安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高开高走:外资到账4500万美元,增长超100%;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20个,规上企业开票销售完成165亿元,同比增长65%……

像海安开发区一样,海安多个板块均喜获开门红,推动全市多项经济指标领跑南通。但记者翻看南通近年重特大项目清单,海安的百亿级项目数并不如沿海兄弟县(市、区)。缺少“巨无霸”支撑,海安领先动力从何而来?

探访铁锚玻璃,或许能够找到答案。“企业的前身是一家濒临倒闭的校办作坊,如今已占据全球高铁侧窗玻璃80%的市场份额。”董事长吴贲华感慨,企业脱胎换骨得益于坚持不懈的创新。这些年,铁锚坚持每年将不低于销售收入的8%投入研发,先后与中科院广州能源所、西北工业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集中力量攻坚飞机玻璃等“高精尖”产品。“什么地方都可以省钱,唯独创新的钱不能省。”吴贲华透露,去年铁锚玻璃支付的最大一笔产学研合作“学费”近亿元,“回报”是企业销售收入逆势增长21.8%。

“这样的‘学费’交得值!”海安市科技局副局长任镇介绍,该市规模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产学研合作覆盖率均超95%,全市净增工业应税销售的60%来自产学研合作项目。“近5年,海安企业用于产学研合作的‘学费’近10亿元,换来了500多亿元的工业应税销售。”

不仅如此,校企联姻在海安孕育出5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位居全国县级城市第一;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也达24家。创新动能遍地涌流,推动海安工业应税销售2019年在南通率先突破2000亿元,至今保持领跑。

不被看好的“亲事”,

吸引千余院士专家接踵而来

行走海安,冷不丁与你谋面碰肩的,可能就是知名院士、教授。去年底,第七届“中科院专家走进海安”如期举行,吸引中科院59家院所近200名院士、专家来到这座苏中县城,竞相与当地企业“相亲”。

几年前,“中科院专家走进海安”还是门不被看好的“亲事”。地处里下河地区的海安,人口不足百万,缺少大院大所,是块地理洼地,也是人才洼地。“缺少创新资源,可以‘借’!”海安市市长谭真介绍,企业渴望技术,科研机构也有成果转化需求。找准结合点,2014年海安联姻“最强大脑”,大胆举办“中科院专家走进海安”活动,吸引100多名院士、专家同时走进里下河县城,引发轰动。

“一个县城和中科院联姻,热闹过后,能有什么实际成果?”轰动之中,有人疑虑。海安则在大力引入优质资源的同时,改革体制机制,厚植创新沃土:在全国首创“机关部门服务企业科技行”,让64个市级机关的700多名副科职以上干部与企业结对,领着企业搞创新;将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的23项检测指标和34项自我加压指标分解到部门和区镇,引导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以产业聚智引才,海安“磁场”越来越强。“我是被海安市委组织部硬‘挖’来的。”怀揣57项授权专利,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邹军到海安创业,2000平方米厂房免费使用,各类资助达250万元,“智能LED驱动电源项目”当年建设、当年量产。“十三五”期间,海安累计引进国家级人才59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812人,人才综合竞争力跃居全省第五、长江以北第一。

不被看好的“亲事”,结出硕果累累。“中科院专家走进海安”7年不断线,先后有超千人次院士、专家走进海安,80多个中科院项目落地,解决技术难题400多个。伴随院士、专家频繁走动的脚步,该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井喷式增长,目前已达374家,跃居南通第一,比“十二五”末翻了3番。

归零起跑,

向再创新要持久动能

起跑“十四五”,海安锚定科技创新,一脚油门踩到底。

3月8日,该市召开科技创新大会,构建“1+13+1”科创体系,即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科技强市的意见》1个总纲文件,构建全面创新管理体制等13项工作机制,以及推出1项配套政策。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高规格组建科创委。海安明确,在市级层面组建科技领域的高规格议事协调机构——科技创新委员会,书记、市长挂帅,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

“站在现代化建设新起跑线上,各地都将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海安必须以归零心态再出发。”于立忠说,抓科技创新,根本目的是要将创新基因植入企业、让创新血液流入产业,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今后海安新引进项目中,高新技术项目比重将不低于80%。

激励政策也将全面升级。近5年,海安市财政共拨付科技政策奖励资金近1.5亿元,撬动企业技改投入近130亿元。今年,该市推出设立2000万元“科创贷”风险补偿资金、对科创板上市企业给予600万元补助等一系列针对性政策,预计财政奖励资金将增长超六成。

这让广大企业家心潮澎湃。年产值曾经只有几百万元的中国天楹,依靠创新拿下全行业最多的国内外授权专利,成长为销售收入超200亿元的领军企业。科技创新大会上,董事长严圣军豪情满怀,“我们将促进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离子体、新型能源为代表的高端产业技术与固废全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环保产业向智能化、创新化和数字化方向迈进。”

政企同心同向,海安明确目标:力争通过3-5年努力,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人才结构实现重要突破,全市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建成科技强市、人才强市。

(责编:张妍、吴纪攀)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