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如皋市搬經鎮龍橋村積極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實施扶貧開發、科技富農工程。圖為2019年12月22日,村民在收獲黑塌菜。徐慧 攝
“以百姓心為心,著力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努力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濃濃的民生情懷貫穿了政府工作報告的始終。“百姓富”是習近平總書記給江蘇描繪的美麗民生畫卷。站在新時代新起點,如何讓8000萬江蘇人生活更美好?聽聽兩會上的代表委員怎麼說。
就業穩了,老百姓錢包更鼓
以提升職業技能來提高就業質量
就業穩,老百姓的收入就能有保障,生活就會有盼頭。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深入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進一步提高就業質量,這一條說到了省人大代表、淮安技師學院黨委書記江澤清的心中。江澤清對記者說,江蘇促進就業需要人才,實體經濟發展也需要人才,這就對培育具有綜合能力的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不過,技能人才的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他認為,江蘇要補齊技能人才的短板,從政策層面就需要更加重視,要持續營造重視高技能人才的社會氛圍。他建議政府能將職業教育和技能人才的培養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們周邊的一些省份都出台了‘技能強省’的有關措施,建議江蘇能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加強技工院校的發展。同時,這些技能人才也終將支持江蘇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社區安排學了技術,“老鄉”從此富起來
隨著鄉村振興的步伐加快,江蘇的農民日子越過越紅火。省人大代表、沛縣安庄社區黨支部書記寧道龍給記者講起他們村一個貧困戶,家裡一直過得不景氣,后來合作社拿出8萬元給他開農家樂,現在已經開出2家店,每年收入都在七八萬元以上。
寧道龍介紹,如今的蘇北農村,正在脫胎換骨。拿他們社區的挖工庄自然村來說,自從入選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創建試點后,去年總計投入2640萬元,實施了十二大重點工程,對規劃節點和景觀界面進行重點打造,不少來參觀的人都點贊“沒想到蘇北還有這樣好的小漁村”。
省人大代表、南京市浦口區永寧街道永寧社區黨總支書記劉剛特別關注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指出要建立健全返貧監測預警和動態幫扶制度。他介紹,對於有勞動力但沒有工作的家庭,街道社區會介紹、安排社區內的保安、保潔崗位,“這些居民就業后,每年收入可以達到2萬多,實現了脫貧。”在此基礎上,社區對有勞動力的低收入居民進行了再分類,願意接受技能培訓的,社區安排廚藝培訓、農家樂經營指導等。社區還成立了勞務公司,吸收有勞動能力的居民加入組織外出打工,增收創收﹔對於不便外出打工的婦女,則引導她們在家做手工產品。多項舉措讓扶貧工作真正為貧困家庭“造血”。
保障托底,日子過得更有底氣
基礎養老金最低標准將提高到160元/月
織密扎牢社會保障網絡,是民生工作中的重點。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19年12月末,全省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工傷保險參保職工分別較上年末淨增143.25萬人、237.45萬人。今年,我省將進一步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推動構建跨部門人員信息交換共享機制,建立健全登記工作常態化、登記信息動態化維護的保障機制,深挖參保增長潛力,推進社會保險精准化擴面,不斷鞏固擴大社會保險全民參保登記成果,確保2020年底前基本實現企業養老保險和工傷保險法定人員全覆蓋。
我省還將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繼續推進參保擴面,合理調整社保待遇,提高基金監管水平。將繼續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繼續統籌調整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實現基本養老金合理增長。引導城鄉居民從高選擇繳費,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省定最低標准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於160元。
學有所教、病有所醫,增加“隱形財富”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變化
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涉及千家萬戶。“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民生10件實事裡有2件都與教育有關,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教育的關心,我們一定會落實好,讓老百姓感受到教育的變化。”走出江蘇大會堂,省教育廳廳長葛道凱說道。
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加強高品質示范高中建設,推進集團化辦學和結對辦學……政府工作報告對教育發展提出了細致的要求。省人大代表、南京市金陵中學副校長、中學高級教師周靖也感到責任重大,他告訴記者,為將學校建成具有中國特色、金陵特質、國際視野的現代化學校,學校將通過“一體八維”學校系統優化,建設新時代金陵中學教育生態:“開放辦學、科學管理、內涵發展、張弛有度、自由成長”。進而實現高品質高中創建,努力讓學校成為“學生自由成長的生態園”“課程教學改革的試驗場”“一流大學的生源地”和“創新人才培養的高山峰”。
讓患者心甘情願在家門口看病、看好病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全面實施分級診療的要求。
對此,省政協委員、儀征市衛計委副主任嚴華認為,首先要扭住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牛鼻子”,做強縣級龍頭醫院,做優農村區域醫療衛生中心和社區醫院。
然后,還要抓住醫聯(共)體建設的“大鏈子”。推動醫聯體細化完善內部管理措施,完善績效考核機制和指標體系,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提升列為重點指標,逐步探索將健康結果作為考核指標,促進醫聯體形成管理、責任、利益、服務共同體,讓廣大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大醫院專家的服務。
最后,要統籌衛生健康信息化建設。大力發展“互聯網+”醫療服務就是一個好的思路,積極開展預約診療、疾病管理、線上支付、在線隨訪、居家護理等業務應用,落實看病少排隊、付費更便捷、檢查少跑腿等惠民改革舉措。
老有所養、幼有所托,生活更滋潤
養老也要“怡情”,七旬老人開民宿勁頭足
“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寫入今年十件民生實事之中。省人大代表、無錫市錫山區東港鎮山聯村黨總支書記朱虹認為,江蘇作為經濟發達地區,更應提供更高質量、更多形式的養老服務。
“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們也要注意到不同的老人所需求的養老服務是不同的。”朱虹認為,老年居民群體應該進行細分,其中對於生活條件有保障、身體狀況較好的老人,養老服務的重點可以放在文體服務的供給上。
朱虹所在的山聯村目前70歲以上老人超過了1000人,村裡已經組織了書法、下棋、閱讀、旗袍、舞蹈等多個“老人社團”,吸引了村裡很多老人參與。“我發現,基本生活條件有保障的老人,更多需要在心理上得到滿足,需要在晚年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在基層日常的工作中,朱虹對村裡不同年齡段老人的生活情況進行統計。“很多老人是不願意閑下來的。”朱虹介紹,村裡有位90多歲的老太太,日常生活有保障,但每到雙休日都會拿著自己做的針織手工藝品,到村裡鄉村旅游的景點銷售。此外,村裡還有好幾個70多歲的老人都再創業了,“轉行”用自己房子開民宿。實現了自我價值后,老人才能享受到豐富多彩的晚年生活。
社會各方投入,提供更多“家門口的托育服務”
0-3歲是人生的起點,也是終身學習的開端。“幼有所育”作為補齊民生短板的重要內容,托育服務已經被國家擺上了重要位置。
省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二醫院副院長邵蔚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特別注意到裡面提到的“托育服務”。她告訴記者,托育服務是當下很多家庭切實的需求。由於3歲以下幼兒所需的托育機構比較缺少,特別是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大部分二孩家庭都依靠家中老人帶“二寶”,但此時老人年齡已經偏大,精力也比不上帶“大寶”時那麼充沛。
因此,邵蔚建議在政府部門增加開辦普惠托育機構的基礎上,還可以引導社會各界的力量與資源,加入托育行業,增強供給能力。首先,教育、衛健、民政等部門,根據每年出生人口的趨勢,統籌規劃托育力量布局,尤其是在街道、社區開辦更多居民“家門口的托育機構”。同時鼓勵社會力量和有條件的單位開辦托育機構,各方共同出力。例如大專院校、大型單位,可以利用空余的硬件設施為周邊居民提供托育服務。
此外,托育服務也應多樣化開展。“托育服務不一定是全日制的,可以採用日托、半日托,甚至是時托。”邵蔚說,同時政府部門也應為托育機構出台扶持優惠政策,重視人才儲備和行業監管等。(張可 楊甜子 於丹丹 李晨 石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