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群體免疫”言論引爭議 是科學還是無奈?

2020年03月17日08:57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新聞分析:英國的“群體免疫”,是科學還是無奈?

  新華社倫敦3月15日電 新聞分析:英國的“群體免疫”,是科學還是無奈?

  新華社記者張家偉 劉石磊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不斷加劇,英國採取的旨在延緩高峰而非強力控制的應對措施以及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有關“群體免疫”的言論引起很大爭議。

  這究竟是英國政府依據最新科學証據做出的決策?還是面對衛生系統和經濟發展壓力下的無奈之舉?

  “出人意料”的應對措施

  英國政府此前發布的應對疫情規劃包括4個階段:遏制、延緩、研究以及緩解。隨著本土病例數達新高,英國政府在12日宣布從“遏制”進入“延緩”階段。

  在“延緩”階段,政府的目標是盡可能降低疫情帶來的影響,並盡可能把疫情高峰期出現的時間延后,錯開流感季節,以降低衛生系統的接診和治療壓力。

  在英國政府宣布防疫進入新階段前,本地一些媒體預計政府會像部分國家那樣宣布更嚴格的隔離措施。但英國政府卻給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方案:要求那些出現症狀的人士,不管是否有疫區旅行史,都自覺在家中隔離7天﹔隻有症狀惡化的人才被建議與當地醫院聯系﹔目前不需要臨時關閉學校,也沒必要全面禁止大型活動,但這些措施會根據情況變化隨時考慮調整。

  對此,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帕特裡克·瓦蘭斯解釋說,目前最重要的是讓疫情盡量延后達峰,讓病例數增長曲線更趨平緩,避免醫療體系不堪重負,並希望最終能在“更多人群中產生對這一疾病的一定程度免疫力”。

  本來是科學顧問為解釋政府做法的合理性而提及的概念,但“群體免疫”的說法引來了更大的爭議。

  英國衛生大臣馬修·漢考克不得不對此澄清。他15日在《星期日電訊報》上發表評論文章說:“我們的防疫計劃是基於科學家的專業意見來制定,群體免疫並不是這個計劃的一部分,那只是一個科學概念,不是一個目標或者一個策略。”

  有待商榷的“群體免疫”

  那麼“群體免疫”是指什麼?

  倫敦大學衛生和熱帶醫學院的馬丁·希伯德教授說,越來越多人被新冠病毒感染,也會有越來越多人患病后痊愈,不少証據已顯示他們會對病毒產生免疫力。獲得免疫力的人越多,病毒越不容易傳播。當人口中約70%的人被感染並康復,疾病暴發的幾率就會大大降低,這就是所謂的“群體免疫”。

  相對希伯德的解釋,瓦蘭斯給出的實現群體免疫的人口感染預估比例更低一點,大約是60%。

  利物浦大學的馬修·貝利斯教授說,在沒有可用疫苗的情況下,實現群體免疫的過程讓人“非常擔憂”——若以新冠肺炎病亡率1%這一較低水平數值來估算,即便是英國隻有50%的人群被感染也會帶來“難以想象”的病亡水平。

  英國病毒研究機構珀布賴特研究所的西蒙·格賓斯博士說,群體免疫對病毒來說就是一種“進化壓力”,迫使它們不斷適應新變化以便擺脫免疫系統束縛,如流感病毒就經常變異來產生人們免疫力無法應對的新菌株,“而對於新冠病毒來說,目前還沒有足夠的信息來確認類似狀況會否發生”。

  帝國理工學院的實驗醫學教授彼得·奧彭肖也指出,由於科學界目前對新冠病毒的認識還不夠充分,它對免疫系統的影響還有未知的方面,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來明確。

  持續發酵的爭議之聲

  目前,英國政府的“抗疫”措施引起的爭議還在持續發酵中。截至15日,英國已經有超過400名來自各大院校、科研機構的學者簽署了一份公開信。信中內容說,“群體免疫”在這個階段並不是可行選擇,因為這反而會讓英國的公共衛生體系承受更大壓力,毫無必要地給更多人的生命帶來風險。

  英國議會請願網站的統計數字顯示,截至當地時間14日上午,已有超過10萬人在請願書上簽字,呼吁英國政府採取更加積極的方式,阻止疫情蔓延。按照英國相關規定,一旦請願人數超過10萬,議會就應考慮對相關議題進行辯論。

  期刊《柳葉刀·呼吸醫學》13日發表的一篇社論說,英國有關實施延緩疫情策略的決定應該基於科學,並且應該通過包括社交媒體在內的多種信息傳播平台向公眾清晰地闡釋有關決定背后的依據,從而抵消不實信息的散布,避免加劇公眾恐慌。

(責編:馬曉波、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