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對口幫扶支援:消費扶貧線上線下齊發力

2020年03月30日07:27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買賣之間,情深意切義無價

2019年初雪那天,在海拔2700多米的青海海東市樂都區峰堆鄉,村民頭頂雪花,將一袋袋洋芋裝上卡車。車上貼著紅色標語“東西部協作消費扶貧第一車”。當晚,裝滿32噸洋芋的卡車出發了,歷時4天、跨越2100公裡到達江蘇省無錫市,變成無錫人餐桌上的美食。峰堆鄉黨委書記李瑋在朋友圈寫道:“東西部扶貧情真意切,訂單銷售讓老百姓實實在在得到了實惠。”

在青海,在西藏,在新疆,在陝西……江蘇干部來了,江蘇的卡車也來了。一車車牛羊肉、蘋果、獼猴桃、小米等對口受援地的農特產品,跨越千裡來到魚米之鄉,成為江蘇消費扶貧的重要路徑。

線上線下齊發力

峰堆鄉的洋芋一車車運往無錫時,陝西省深度貧困縣——嵐皋縣的特產“嵐皋魔芋”獲頒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証書,同時與江蘇等省份5家企業簽訂5.38億元的產品經銷協議。這意味著,常州的市民可以在新北區“紫嵐超市”買到含富硒成分的“嵐皋魔芋”了。

消費,一頭連著廣闊的市場,一頭連著廣袤的產地。從消費入手,可有效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而江蘇是人口大省、經濟大省,也是消費大省,主動探路“造血式”消費扶貧前景廣闊。

2019年初冬,揚州首家對口支援青海海南州貴南縣特色產品體驗館開門迎客,22家80多種貴南產品走出高原。家住幸福裡花園小區的劉女士感嘆,揚州剛被評為“世界美食之都”,我們就在家門口吃上了青藏高原的美食,還能實現小小的愛心幫助,感覺很贊。

一個個對口地區農特產品旗艦店、專營店、體驗店和銷售專櫃出現在江蘇各地。陝西宜君名優特產(大豐)展銷中心開業當天,與宜君縣14家合作社簽訂了供貨協議,預計全年銷售額突破400萬元﹔新疆伊犁特色農產品(連雲港)展銷中心年交易量近70萬噸,交易額超100億元,輻射帶動伊犁州霍爾果斯300余戶農牧民增收﹔在蘇州、無錫和南通,共25個窗口展示著貴州銅仁農特產品,同時向上海、蘇州、無錫三地3129個社區智慧微菜場和260多萬戶家庭供貨……

東中西部攜手,消費市場流動愈發通暢。江蘇前方、后方擰成一股繩,出人、出錢、出力,搭平台、拓渠道、供技術,把對口受援地區的農特產品引入內地,從而推動消費扶貧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深入推進。

“如果僅僅將市場鎖定在后方單位,那樣的消費扶貧影響有限,且難以體現出消費的力量。”省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蘇陝工作隊領隊杭海介紹,2018年陝西參加江蘇展示展銷活動98場,建立陝西產品線下平台466個,銷售陝西農特產品8.97億元,帶動2.29萬貧困人口脫貧。

互聯網時代,線上消費的影響力更不能小看。

繼2017年在南京棲霞區設立電商實體店后,青海西寧市湟中縣2018年在“蘇寧易購”開設了電商扶貧館,實現線上線下同步銷售,線上年交易額突破1500萬元,同比翻一番。

如今,在電商平台開網店,在貧困地區設立電商實訓店,已經成為江蘇干部與對口地區政府、貧困戶、創業者重要的合作方向。

積極探索新模式

劉阿娟,陝西咸陽市“爸爸的果園”合作社負責人。在蘇陝協作泰州駐咸陽工作組的幫助下,合作社告別低端市場改走中高端路線,20元一斤的蘋果供不應求,直接帶動15戶貧困戶貸款入股,每戶每年分紅3000元左右。

消費扶貧是一份沒有現成答案的考卷,江蘇為此展開了積極探索。

“根據精准扶貧的要求,在採購貧困地區的農產品時,給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收購價要略高於市場價。”無錫市幫扶干部、青海海東市樂都區副區長趙磊說。

“消費扶貧不能僅靠面子賣人情,也不能做成一錘子買賣,要探索長久之路。”泰州駐咸陽工作組隊員包詳嘉認為,要以消費的力量,帶動后端產業的轉型升級,形成良性循環,才有利於貧困戶增收致富。

菜單式、打包式、鏈接式、補貼式、陣地式、觸角式、聯姻式、網絡式、福利式、導入式,江蘇省對口幫扶支援合作工作領導協調小組成員王志忠,這樣總結江蘇幫扶干部在實踐中摸索出的十大消費扶貧模式。從點對點的直接購買,到農特產品后方種植養殖技術、農產品加工物流、旅游等產業的幫扶,江蘇全方位、立體式做強消費扶貧,助力西部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群眾真脫貧、脫真貧。

消費是產業鏈條的終端。當后方加大力度消費時,受援地面對猛增的訂單需求、游客量,是否能夠提供充足且優質的農特產品、是否具備大規模游客的接待能力,是消費扶貧開展過程中必須考量的問題。

“消費扶貧選擇的產品要符合當地特色。”江蘇第九批對口支援新疆伊犁州援疆干部、伊犁州黨委宣傳部原副部長楚昆說,他們深入開挖新疆旅游消費潛力,先后舉辦“十萬江蘇人游伊犁”和“大美新疆”活動,引導大批包括江蘇在內的全國游客來新疆旅游。

2018年,揚州市對口支援新疆伊犁州新源縣工作組投入500萬元,開啟“互聯網+旅游+農特產品”新模式。在此基礎上,成立新源縣“電商+旅游”扶貧基金,在線商城每銷售100元,將拿出1元捐給扶貧基金,幫扶貧困家庭。運營一個多月,銷售額就突破50萬元,直接解決就業200多人。

宜君縣哭泉村,地處渭北高原的丘陵地帶,因孟姜女哭長城時積淚成泉的傳說而得名。在江蘇助力下,當地村民增收取得明顯成效。去年,陝西宜君哭泉村泉豐公司召開會議,專門討論股東分紅的事。1953年出生的張秀英拿到400元現金,高興地在登記表上寫下名字,按上紅手印。與她一起,56戶貧困戶都拿到了分紅。“這是13個蘇陝協作項目中第一個分紅的,通過售賣當地核桃等特產,共計分紅29500元。”大豐麋鹿濕地旅游經濟區管委會副主任、宜君縣副縣長仇飛說。

潤物細無聲的改變

在2019無錫現代農業博覽會上,面龐黢黑、身著藍色襯衣、穿著花圍裙的甘萬旺嘴裡吆喝著,手起刀落間,一片片干切牦牛肉擺在盤子裡,再配上一碗現盛的黃芪牛肉湯,吸引了眾多消費者。

作為青海海東市民和縣電商服務中心主任的甘萬旺親自賣貨,他說:“跟江蘇人學做生意,就要學他們的市場意識。”

張學榮也習慣了無錫、青海兩地跑。因為在海東市創辦了一家電商公司,他有了新的名字:阿牛哥。因為有江蘇干部的支持,他覺得自己干電商特別有勁兒,“江蘇干部出的點子實在、可操作性強,是真心幫助。”

“消費扶貧,應該做到雙贏。”拉薩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江蘇援藏前方指揮部黨委委員卞光輝說,發展消費扶貧,不能搞道德綁架、不宜搞過度營銷,應該讓參與的貧困主體有尊嚴地脫貧致富。

青海省化隆縣農民李葉青在南京有12家拉面店,一年純收入五六十萬元。“幸虧兩年前回老家參加了江蘇幫扶隊辦的免費培訓班,做生意有感覺了。”吃慣了拉面的化隆農民,從沒想到靠拉面致富。如今在江蘇,化隆拉面店有2298家,從業人員14045人,規模居全國第二,累計帶動53戶貧困戶408人脫貧。

結對協作的高郵與米脂開展緊密合作,2018年春節,含有米脂特產小米、紅棗、雜糧,價值300多萬元的愛心大禮包飛入高郵的千家萬戶。

“關於如何打造品牌、怎麼銷售,當地干部群眾願意聽我們的意見,配合度很高,非常積極。”高郵市政協副主席、米脂縣原副縣長周啟泉說,雙方准備合作把小米和咸鴨蛋等兩地特產做成禮包,打造品牌,推向全國市場。(杭春燕 趙偉莉 付 奇 梅劍飛 吳 瓊)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