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興化:“一領三合” 探索產業扶貧新路徑

2020年04月01日15:30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興化市沈倫鎮碧根果基地 范萌攝

人民網南京4月1日電 “慢點慢點,注意這邊枝梢‘開張’的角度……”,春暖花開、萬物復蘇,位於江蘇省興化市沈倫鎮沈北村的碧根果基地內,沈北村黨支部書記孫金才正和村民羅長英一起對碧根果果樹進行拉枝。

為打贏精准脫貧攻堅戰,興化市因地制宜,構建起黨委引領、支部聯合、資金整合、項目聚合“一領三合”的“黨建+扶貧”機制,探索出一條產業扶貧的新路徑。

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沈北村組建合作社發展碧根果產業,“按照碧根果生長周期,今年一棵樹平均能挂果1到2斤,到明年,挂果就能達到5到10斤,一畝田我們栽植了28棵,每棵10斤的話,一畝田就能達到200多斤,按照現在的市場價格,40元一斤,一畝田能達到近萬元收入。” 站在生機勃勃的果林間,孫金才給我們算了這樣一筆賬。

為了填補土地租金和用工報酬的資金缺口,沈北村將1008畝土地分成三個區塊經營,以增加合作社的經營性收入,一塊採用麥稻共作的方式從事農業生產,第二塊利用閑溝來套養龍蝦,第三塊林下養殖老鵝。去年,合作社養了5000隻種鵝,純收入在80萬元左右。

產業的蓬勃發展,推動了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穩步增長,也為“可持續脫貧”奠定了基礎。原先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羅長英,自從加入村裡的合作社,通過土地入股,每年可獲得土地租金8000元,另外打工收益2萬多元,全年可增加收入3萬元左右。

緊緊圍繞產業扶貧這條主線,沈倫鎮聯合6個經濟薄弱村,將泰州市多個挂鉤幫扶單位的500多萬元幫扶資金進行集中投資,通過鎮村兩級書記挂鉤幫扶,把碧根果基地作為村民增收重點項目,落實各項扶持措施。包括沈北村在內,參股的6個經濟薄弱村每年僅股金分紅一項就有20.8萬元,兩年共帶動11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

和沈倫鎮一樣,興化市大營鎮也嘗到了產業扶貧的甜頭。在大營鎮聯鎮村的一處洋蔥田裡,幾名蔥農正在搶抓晴好天氣噴施肥料。經過一個漫長的冬天,洋蔥幼苗亟需大量營養,現在用足用好肥料,事關今年的收成。蔥農沈廣珠種植洋蔥已經有十多個年頭,收成時好時壞。自從加入村裡的合作社以后,育苗、施肥、銷售等環節都是統一管理,生產效率比自己單干高出不少。

聯鎮村種植紅皮洋蔥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開始時洋蔥種植小而散,品質更是良莠不齊。為了使洋蔥種植形成產業,聯鎮村2009年開始成立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為蔥農提供種植全程指導服務,使洋蔥的品質有了保障,產量也是逐年遞增。如今,聯鎮村洋蔥種植面積達1600多畝,以合作社為龍頭,形成了“農資+農技+銷售”的一條龍為農服務模式。

結合本鎮實際,大營鎮整合各村土地、資金等生產資料,採用“村集體+合作社+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等運行方式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全鎮現有農業專業合作社60多家,其中有16家作為產業扶貧基地,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

據介紹,從2017年開始,興化市財政每年設立3000萬元經濟薄弱村發展引導基金,按照每個項目投入50%進行獎補,爭取省、泰州市項目資金4000多萬元,全市共發展經營性項目180個、覆蓋170個經濟薄弱村。 堅持因村制宜,促進薄弱村增收。鼓勵經濟薄弱村發展經營性項目,以項目為支撐,推動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發展。2019年全市增加集體存款利息收入1246萬元。全市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30998戶、53403人全部達到泰州市定7000元脫貧標准,216個經濟薄弱村全面達到省定經營性收入18萬元和泰州市定可支配收入35萬元脫貧標准。(朱殿平 范萌 王小軍)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