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實體書店成為習慣養成的平台

2020年04月03日09:51  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原標題:讓實體書店成為習慣養成的平台

  據報道,針對新冠疫情暴發造成的實體書店營業額大幅度下滑、資金鏈瀕臨斷裂等困難,北京市快速啟動實體書店扶持項目,首批項目評審工作已經完成,扶持資金已於近期發放。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王野霏介紹:“據各區統計數據,截至2月底,全市實體書店逆勢新增了73家。目前,廣大實體書店正在積極復工復產,文化惠民的服務能力正在快速提升。”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作為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對於提升每個個體的能力和整個社會的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個崇尚讀書學習的國家,才能源源不斷涌現出各類人才,創造出巨大的物質和精神財富。而要達到“好好讀書”的層次和實現“全民讀書”的目的,就必須解決“找書讀”的前提條件。

   時下,國民平均閱讀量正在不斷下滑,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實體書店的消失。實體書店作為傳播知識的方式之一,其價值不僅在於提供了滿足公眾獲取知識的書籍與場景,還在於營造一個生活狀態和體驗過程,引導讀者通過閱讀學習知識能力和提升生活品質,最終讓讀書成為一種個體自覺和群體習慣,成為“文化鑄魂”的重要載體和實現路徑。

  但是,隨著圖書行業的市場化發展,實體書店行業受到了巨大的沖擊。高額的運行成本,加上對互聯網的適應度不夠,一大批書店難以堅持,隻能選擇倒閉。實體書店的大量倒閉,並不是市場需求出現了斷崖式的下滑,而是因為供給側沒有根據需求側的升級順勢進行相應的調整。一方面,網絡等新型載體的出現,讓閱讀書籍和獲取知識的渠道更廣泛,減少了到實體店購書和閱讀的需求總量。 另一方面,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閱讀者對閱讀的體驗要求更高,書店在承擔傳統書籍陳列、銷售和閱讀功能的同時,也需要提升環境的舒適度,適應需求的多元化。

  書店具有市場主體與文化載體兩種屬性。讓實體書店好起來,先要讓其活下去。疫情防控加劇了實體書店的生存壓力,利用輸血機制讓其擺脫暫時困難,才會有接下來的自我造血。這需要政府部門利用好資金扶持、稅費減免和租金折扣等綜合政策,讓實體書店盡快走上良性發展之路。實體書店本身也要借力用力,利用優惠政策起步后,找到利益平衡機制,盡快實現自我造血,如此才能實現整個行業的繁榮。(唐偉)

(責編:黃竹岩、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