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政策護航讓老百姓敢花錢 提升消費能力

2020年04月05日07:45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持續挖掘,提升居民消費潛力

居民的收入水平直接關系消費能力。收入水平如何,是事關消費挖潛的重要因素。江蘇如何持續提升居民消費能力,讓老百姓想花錢敢花錢?

讓老百姓敢花錢,

需政策“護航”

受疫情影響,一些用人單位暫時遭遇經營困難,用工需求減少,不少打工者收入受到影響。

40歲的陳莉,是常州市武進區一家茶餐廳的收銀員,去年平均月收入4000元。受疫情影響,目前她還未重返崗位。“往年春節是餐廳最忙的時候,今年從大年初一開始店就關了,老板說最快要清明節后開張。”

房貸壓力較大,也讓不少市民不敢花錢。省民調中心數據顯示,江蘇有住房貸款需要償還的人群佔38.9%,其中25-44歲人群佔比約九成,而這些人恰好是消費主力軍。

事實上,不隻住房和食品,眼下不少潛在的剛性支出,均成為阻礙消費提質擴容的壁壘。南京市民李嘉穎直言,雖然父母希望她趁年輕生二胎,但一想到孩子后續的教育和生活開支,內心就萌生退意,“收入沒變,支出更多,意味著生活水平直線下降。”

為增加居民收入,提振消費信心,江蘇動作頻頻——

近期,我省通過稅費減免鼓勵企業不裁員少裁員,深度挖潛擴大就業崗位,千方百計穩定就業。

4月2日,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明確,加快釋放消費潛力,指導各地開展消費促進月、雲上購物節等活動,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和企業推出各類消費券、購物券,提振消費信心。

日前,南京又發放出超3億元消費券,通過政府引導與商家促銷相結合,努力形成現實購買力。從3月18日至22日,短短5天,南京共使用電子消費券34522張,帶動消費近千萬。4月2日,南通消費促進季暨餐飲電子消費券發放活動開啟。首輪活動,南通便投放了總計2000萬元的餐飲電子消費券,補貼消費者,激發市場活力。

“不論減免稅費還是發放消費券,最關鍵是要讓我們敢用錢,說到底,就是要讓大伙對自家家底、對可支配收入和對未來預期有信心,不用擔心寅吃卯糧。”李嘉穎說。

以城為主鄉村為輔,

激發重點群體消費潛能

因為一份文件的出台,28歲的寧鵬重又燃起“扎根”蘇州的想法。

3月19日,《蘇州市政府關於調整人才落戶相關政策的通知》印發,亮出進一步放寬落戶門檻的諸多措施,並明確新規將於今年5月1日正式執行。“這是個天大的利好,能落戶不僅代表著可以享受更多政策福利,而且對長期在外‘漂’的人來說,也有了一層歸屬感。”寧鵬坦言,既然落戶事宜“已提上日程”,接下來就該考慮買房安家了。

“城市,作為當今社會重要的經濟載體,無論在生產還是消費的過程中都佔據主要位置。”在省政府參事、南通大學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看來,正是因為城市的這一顯著地位,促使人才、技術、資金、信息等要素加速聚集。

也因此,從城市的相關特性出發,《關於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提出,促進重點群體增收激發消費潛力,要持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使更多在城鎮穩定就業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定居。

“通過持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推動實現城鄉居民待遇平等,進而讓外來人口在本地安心就業、創業和生活。”成長春說。然而,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拉動消費,也並非一件一蹴而就的事。“首先要認識到,落戶意願在不同人群和不同城市間存在差異,往往更有吸引力的是戶口管制嚴格的一線城市﹔其次農業轉移落戶涉及地域轉變、職業轉化、身份轉變、行為轉變等一系列問題,如何確保農民落戶后享有同等的社會保障權和競爭機會,這是必須思考的問題。”

成長春認為,隻有把這些問題答好,才可能令“新市民”安心消費。對此,他建議以同步推進教育體制改革、社會保障領域改革和強化制度銜接等方式為戶籍制度的優化設計“保駕護航”。

雖然城市是推動消費提質擴容的主引擎,但鄉村的作用也不可小覷。《實施意見》提出,要持續提升居民消費能力,並提出了兩條具體舉措:促進重點群體增收激發消費潛力,穩定和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同時指出,要推進鄉村經濟多元化,挖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收潛力。

“要想實現這點,就離不開進一步做強‘產業興農’。”省農科院農經所副研究員汪翔告訴記者,提高農民收入是提振鄉村消費的基礎,而農民收入與產業相連,必須大力發展具有本地資源稟賦優勢的鄉村產業,“這是根本”,“此外,別把農村同城鎮割裂開看,深入推動都市農業、觀光農業發展,既是刺激城鎮消費外延的方式,也不失為促進鄉村經濟多元化、挖潛經營主體增收能力的重要途徑。”

穩定和增加財產性收入,

讓居民敢於增加即期消費

南京市民張顧是一家外企的銷售經理。“我每個月工資稅后大概是1.5萬元,家裡有套房子在出租,租金3000元,平時也炒股,去年賺了5萬元。”在張顧看來,提升居民消費,首先要有消費能力,“工資收入比較固定,財產性收入相對能夠自由發揮,各顯身手。”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江蘇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400元。其中,工資性收入23836元,經營淨收入5636元,財產淨收入4372元,轉移淨收入7556元。

與相鄰省份浙江相比, 2019年,浙江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899元,人均財產淨收入5708元。提升居民財產性收入,江蘇還有不少空間。

“財產性收入的增長有助於穩定居民收入預期,讓居民敢於增加即期消費,對助力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具有積極作用。”省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王樹華表示,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重點還是要讓居民的動產和不動產保持健康穩定增長。具體來說,一是堅持“房住不炒”理念,加快培育和規范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鼓勵和支持居民將多余房源在市場出租,讓居民在獲取經濟收益同時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對長期住房租賃行為,建議政府給予適當稅費減免。二是加快包括股票、債券、基金等在內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為居民提供更加豐富的投資空間和渠道。

“穩定和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要深化農村土地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朱新華認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后,農民可以獲得租金、股金、薪金和公益金,提高財產性收入的穩定性。隨著制度日益完善,未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經濟價值將進一步顯現,農民也會獲得持續的財產性收入。(許海燕 李睿哲)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