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加快補齊治理體系的短板和弱項,是一項重大而又緊迫的任務。在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實踐中,紀檢監察機關要立足職能定位,發揮監督保障執行、促進完善發展作用,聚力監督促進基層社會治理從“應急式”向“全周期”轉變。
豐富監督方式。踐行好“一線+”要求。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倡導一線工作法,撤掉“過濾網”、脫去“外包裝”,採取“四不兩直”抓監督,與群眾零距離接觸,掌握最真實最鮮活的第一手資料,使監督“沉”下去,把問題“撈”上來,通過現場辦公、定期調度等方式,推動基層黨員干部在一線干事,社會治理問題在一線解決。建設好“標准+”體系。圍繞社會治理監督短板,運用新時代“楓橋經驗”,探索構建符合時代特點、體現區域特色、覆蓋全面嚴密的基層公權力監督網絡,實現新區、街道、村(社區)、網格四級聯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基層社會治理監督工作“樣本”。要運用好“數據+”技術。抗疫中,信息化助力社會治理的需求愈發迫切,特別是監督工作要跳出“人海戰術”,朝著科技集約轉型,積極運用大數據、區塊鏈技術構建基層社會治理“監督微網格”,通過關聯匹配、碰撞比對把分散、孤立、沉睡的數據激活、用好,完善模擬分析、監測預警功能,細化監督顆粒度,強化監督精准度。
破除梗阻障礙。找准問題症結“點好題”。此次疫情防控暴露出基層在應急機制、專業力量、社區服務、統籌協同、信息溝通等多方面的社會治理短板,紀檢監察機關要樹立問題導向,找准靶心、突出重點,把發現問題寓於監督保障社會治理的全過程,奔著問題去、盯住症結改,讓監督形成震懾、發揮作用。提准整改建議“解好題”。用好用活紀檢監察建議,結合日常監督、信訪舉報、巡察反饋、審查調查中發現的問題,深入分析基層單位在社會治理中出現問題的原因和特點,把握好“樹木”與“森林”的關系,提出可操作能落地的整改建議,既指“症結”,又開“藥方”。在疫情防控監督中,針對相關部門職能交織造成的防控“盲區”和填表“抗疫”等問題,一些地方紀檢監察組織及時提出紀檢監察建議,發揮出較好的推動作用。校准改革路徑“答好題”。健全協助黨委全面從嚴治黨制度,構建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機制,推動協助職責和監督責任貫通協同、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一貫到底,將黨內監督和其他監督形成合力,破解對“一把手”監督和同級監督難題,促進基層社會治理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
提升問責效能。把握問責時機。樹立辨証施治理念,找准問責的切入點和關鍵處,該快時不拖沓,抓早抓小、既病防變﹔該慢時不冒進,由表入裡、見微知著。當前,堅決打贏“兩場硬仗”,需要充分調動廣大基層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問責時機的把握非常重要,不能因為問責的跑偏挫傷基層干部積極性。把准問責尺度。嚴格問責的執行程序和處理措施,一把尺子量好紀,做到既不放過任何的“失責”,也不冤枉任何的“盡責”。針對少數職能部門向基層“甩鍋”推責問題,通過制定“屬地管理”事項主體責任清單和配合責任清單,讓基層履職、監管和問責責任界定有據可依,防止“問下不問上”、濫用“屬地責任”等問題發生。把好問責功效。嚴格遵循“三個區分開來”的要求,正確把握干部在工作中出現失誤錯誤的性質和影響,公正評價、容錯糾錯,幫助他們重拾信心、輕裝前進,按照相關規定及時提供“復血”的機會和“再戰”的平台,做好問責的“后半篇文章”,發揮警醒觸動、激勵擔當的“療效”,問出凝聚力、戰斗力、生產力。
強化能力支撐。這次疫情警示我們,要樹立戰時思維、保持戰時作風,紀檢監察干部要敢於監督、善於監督,通過一線監督、課題引領、考比拉抗等練兵方式,淬煉化危為機、轉危為安的真本領,鑄就“鐵肩膀”、能挑“硬擔子”。發揮“轉主動”的能效,促進基層紀檢監察工作規范化、法治化水平再提升﹔統籌銜接紀律監督、監察監督、巡察監督、派駐監督,推動條塊“平戰”結合、上下一體整合、全域協作聯合,做到“戰略”混合運用、“戰術”串聯並聯,解決監督力量不足、監督發散難題,讓“四個監督”合力合拍合效。
(作者為南京市江北新區黨工委委員、紀工委書記、監察工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