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徐州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方案

2020年04月07日15:42  來源:徐州日報
 
原標題:建設“雙典范” 打造“三大樣板”

4月1日,國家發改委公布第二批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方案,《江蘇徐州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方案(2019-2025 年)》等第二批8個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的建設方案開始實施。國家發展改革委將聯合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自然資源部、國家開發銀行,進一步加強對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的指導。繼續安排專項資金支持示范區建設,支持各示范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建設一批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產業園區。同時,不斷完善獎懲激勵機制,報請國務院對真抓實干成效明顯的示范區給予表揚激勵。

早在2013年,徐州即被國家列入《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2013-2022年)》。此次《江蘇徐州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方案(2019-2025年)》實施版本,對徐州提出了更高要求——圍繞加快壯大實體經濟核心任務,以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為主抓手,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旋律,以示范園區引領產業振興,以產業振興帶動全面振興,打好“新時期淮海戰役”,建設“強富美高”新徐州,爭創國家老工業城市、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雙典范”。

未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新徐州?

徐州是江蘇省唯一肩負國家老工業城市振興和資源型城市轉型雙重任務的地區。近年來,徐州始終把老工業基地振興轉型作為城市發展的主題主線,緊緊圍繞壯大實體經濟,堅定不移推進產業、城市、生態轉型。新的時期,徐州產業轉型往哪裡轉?

根據《建設方案(2019-2025年)》,徐州將進一步強化都市核心區輻射帶動。以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徐州高新區、中國礦業大學科技園、泉山經濟開發區、徐州工業園、銅山經濟開發區等為載體,強化徐賈、徐新(高新區)工業走廊支撐作用,重點發展裝備制造、新能源、商務商貿、科技旅游、金融服務等產業,打造裝備制造、新能源兩個世界級產業基地,建設區域性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產城融合示范區。

做優沿東隴海線產業質態。以沿線邳州經濟開發區、邳州高新區和新沂經濟開發區、錫沂高新區等為載體,重點發展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技術和新醫藥、文化旅游、現代物流等產業,構建“特色突出、支撐明顯、帶動力強、開放融合”的新型工業化示范區,形成東連連雲港、輻射皖北豫東的聯合互補發展主陣地。

深化沿徐濟通道產業轉型。以沿線豐縣經濟開發區、沛縣經濟開發區和豐縣電動車產業園、龍固循環經濟產業園等為載體,重點發展清潔能源、電動專用車、漢文化旅游等產業,構建“主業鮮明、提質增效、生態友好、互動並進”的產業轉型先行區,形成北接齊魯、西通豫皖、豐沛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豐富沿徐宿通道產業內涵。以沿線睢寧經濟開發區、徐州空港經濟開發區和寧江工業園、沙集和金泉電商產業園等為載體,重點發展白色家電、紡織服裝、臨空產業、電子商務等產業,構建“業態先進、綠色低碳、優質高效、協調融合”的特色產業先行區,形成東連宿遷、南通皖北、突破睢寧跨越發展的新局面。

加強沿京杭運河產業聯動。以沿線徐州港、雙樓港多式聯運綜合物流園和窯灣古鎮等為載體,重點發展生產資料物流和運河文化旅游產業,將沿京杭運河區域打造成為多式聯運現代物流集聚帶和濱湖沿河歷史文化旅游廊道。

突出沿黃河故道示范帶動。以沿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為載體,強化黃河故道現代農業示范引領作用,重點發展優質糧食、蔬菜園藝、高效林果、生態畜牧等現代農業,打造“綠色生態、現代高效、融合發展、百姓富足”的現代農業示范走廊,建設高效設施農業樣板區和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徐州產業轉型示范區示范什麼?

國家發改委公布的《建設方案(2019-2025年)》,徐州將爭創國家老工業城市、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雙典范”。全面踐行五大新發展理念,圍繞建設示范區“雙典范”,打造“三大徐州樣板”,為全國同類型地區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示范的發展樣板。

對徐州發展定位而言,一方面要著力貫徹落實創新理念,聚焦做大做強實體經濟,爭做以裝備制造、新能源等世界級產業集群為特色的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樣板﹔二是要著力貫徹落實綠色、共享理念,創新實踐“兩山”理論,爭做體現生態優先、民生優先的中國資源型城市綠色發展樣板﹔三是著力貫徹落實協調、開放理念,創新落實中央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爭做融入支撐國家重大區域戰略,以中心城市帶動周邊資源連片地區協同發展樣板。通過積極探索、先行先試,努力走出一條轉型創新發展、彰顯特色優勢、提升綜合實力、增進民生福祉的科學發展新路,為全國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探索“徐州模式”。

到2020年,徐州國家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邁上新台階,經濟總量達到7500億元左右,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干的現代產業體系全面構筑,現代產業集群效應更加凸顯,平台支撐體系更加完備,內生動力機制更加健全,兩個國家示范園區成為開發區轉型發展的標杆,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初具雛形。人均GDP達到8.5萬元左右,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實現同步增長。

在此基礎上,到2025年,建成國家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成為區域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基本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具有全國影響的區域性現代服務業高地和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王正喜)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