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如何答好長江大保護“聯考卷”?

2020年04月18日23:55  來源:新華報業網
 
原標題:聚焦|長三角如何答好長江大保護“聯考卷”?

3月底,南京幕燕濱江風光帶“櫻花大道”亮相,這裡曾是煙囪林立的“化工之鄉”﹔在安徽蕪湖,今年鳩江區長江沿線及青弋江沿線將完成1200畝復綠造林﹔在長江入海口的崇明島,消失多年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重現崇明東灘……從皖江、揚子江到長江口,生態環境整治成效喜事頻傳。

近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江蘇實施方案》公布,至此,長江下游的安徽、江蘇、上海均已出台長三角一體化的具體實施方案。翻看各地方案,長江大保護不分邊界,長三角正攜手探索,共護一江清水。

修復生態,母親河“氣色”越來越好

3月10日傍晚,南京濱江外灘江面上出現成群江豚戲水。不少市民拿出手機,爭相拍攝。在江邊綠道健走騎行,在觀景平台拍攝江豚戲水,已成為南京市民的一項休閑活動。目前,全國唯一在主城區附近的江豚保護區設在這裡,南京人為此搬遷取締了主城區長江岸線的小化工、小造船以及砂石碼頭,建成了長60公裡的濱江風光帶。

長三角以全國2.14%的土地,承載11.7%的人口,產出20%的GDP,長江貫通安徽、江蘇和上海,推動了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近年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深入人心,沿江各地啟動生態修復,激發母親河生機活力,生態環境發生可喜改善——

近日,在長江馬鞍山段陳家圩砂廠地塊,工人們正在抓緊補綠復綠。你可能想象不到,這裡原有非法碼頭、砂場、船廠、水泥廠等各類企業31家,違法建筑190多處。如今,通過關停江邊“散亂污”企業、依法拆除違法建筑、對江岸造林復綠等措施,該地塊舊貌換新顏。

長江陳家圩段,只是馬鞍山今年綠化長江岸線工作的一部分。今年,馬鞍山計劃人工造林1.35萬畝,以進一步推進長江綠色生態廊道建設。在馬鞍山市薛家窪生態游園,記者看到,觀瀾棧道工程已全面復工,緊挨著薛家窪游園的濱江生態濕地,二期工程也已全面復工。建成后,將形成總面積逾3000畝的生態濕地風貌。

從“鋼鐵之都”到“生態福地”,馬鞍山正發生華麗蛻變。數據顯示:近5年來,馬鞍山市GDP年均增長8.6%,高質量發展考核居安徽前列﹔長江馬鞍山全段達到二類水標准,綠色生活指數居安徽第一。

上海崇明島是全球候鳥遷徙的一處至關重要的“加油站”。但2002年后,崇明東灘一度面臨生態危機。為防浪消浪、保灘促淤,引入的互花米草在崇明島東灘快速蔓延開來。由於互花米草根系龐大,使得為候鳥提供食物的蘆葦、海三棱藨草等本土植物無法生長和生存。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總投資11.6億元的崇明東灘生態修復項目從2013年開工。截至2019年底,在項目實施的約24.2平方公裡內,互花米草控制率達95%以上,修復后的濕地生境面貌初步呈現。

協同治理,共護“一江清水”

守護長江,江蘇勇擔使命。我省提出,涉及長江的一切工作必須服務於生態這個前提,治理污染不講條件,嚴控空間不讓分毫,修復生態不打折扣。2019年,全省共完成關閉退出化工生產企業735家。國省考斷面和主要入江支流首次全部消劣,長江江蘇段水質為優。

“作為長江江蘇段‘最上游’和省會城市,能不能守護好長江,不僅關系南京自身,更關系下游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南京創新採用‘1+5’工作機制,由市發改委牽頭,會同綠化園林、生態環保、水務、交通運輸等部門成立領導小組,按照18項特色工作清單明確責任分工,通過長江大保護,倒逼各地走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之路。”南京市發改委長江經濟帶發展處副處長王李健介紹,去年以來,南京自加壓力、負重前行,在全國率先出台並實施《南京市長江岸線保護辦法》《南京市濱江生態環境保護要點》和《南京市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方案》,致力把長江南京段打造成為綠色生態帶、轉型發展帶、人文景觀帶、嚴管示范帶。目前,長江南京段自然濕地保護率達70%,綠色生態濱江岸線正在回歸。

同守“一江清水”,離不開水環境協同治理。2016年,根據中央部署,組建由蘇浙滬皖和原環保部等12個部委組成的長三角區域水污染防治協作小組,迄今已召開五次水污染防治協作小組工作會議。在這一框架下,三省一市積極探索多層次、多形式的協作工作。

去年,南通市政府和上海市崇明區政府簽署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共同編制實施《東平—海永—啟隆城鎮圈協同規劃》,共同建設長江口生態保護戰略協同區。“上海建設崇明世界級生態島,離不開長江北岸的南通共同推進大保護。”江蘇省政府參事、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說,共抓大保護,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長三角理應率先發力,讓長江成為全國生態發展的樣板與典型。

共建美麗綠色長三角,落實跨流域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是關鍵。“水質不達標,上游補償給下游﹔水質達標了,下游補償給上游。”江蘇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處長潘羽忠介紹,我省與安徽在長江流域滁河陳淺斷面實施跨省橫向補償機制。去年,陳淺斷面上游來水水質達到Ⅲ類水標准,我省將給上游的安徽補償2000萬元。

共抓“大保護”,諸多領域有待突破

守護一江清水,離不開上下游協作。去年底出台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長三角要推進環境協同防治,共同制定長江聯保專項治理方案,開展廢水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處理,建立長江跨省聯防聯控機制,全面加強水污染治理協作。在長江流域開展污染賠償機制試點。

“守護綠色長三角,聯手保護長江,大家的目標是相同的。但上下游發展階段不一樣,保護措施也不盡相同。”潘羽忠說,打贏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需要統一環境准入標准、建立協調機制。去年底,長江保護法草案已提請審議,其中明確提出了10年禁漁、生態修復等內容。

“長三角共抓‘大保護’,目前還有不少領域有待突破。”成長春認為,在制度建設方面,與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相關的法律法規及其配套制度還不完善,可操作性有待提高﹔在執法層面,區域生態環境的公共物品屬性非常明顯,地方政府協同治理的意願不強﹔此外,多部門之間職能的交叉重疊增加了協同難度。

成長春說,長三角協同守護長江,一是要促進協同決策,以“一盤棋”思維統籌謀劃長三角地區上下游、左右岸協同發展,制定綜合性的區域生態環境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在此基礎上,推行流域內各行政區域共同協商決策﹔二是創新協同執法模式,開展聯合巡查、專項檢查以及聯合監測、應急聯動等行動,建立流域協同信息平台,形成聯合執法的長效機制﹔三是合力打造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在實現長三角地區產業升級的同時保持區域內生態環境和諧,探索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物理湖泊與水文研究室研究員胡維平建議,設立長江生態修復基金,發揮政府資金撬動作用,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實現市場化運作。(交匯點記者 許海燕 通訊員 趙冉)

(責編:王艷、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