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生命元素過量攝入或致肺損害 警惕氧中毒

2020年04月20日14:56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氧中毒?沒錯! 這種生命元素過量攝入可導致肺損害

氧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生命元素,人每時每刻都需要氧氣的持續供給。目前市面上有不少氧吧和制氧產品,那麼每天吸吸氧是否能讓人強健體魄、保持健康呢?

正常人吸氧過多會帶來氧中毒等問題

“正常人呼吸空氣就足夠了,空氣中含有21%的氧氣,不需要額外吸氧。”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牟向東教授說,人體缺氧的時候才需要吸氧,不缺氧而吸氧反而有害身體健康。“呼吸空氣時,指尖血氧飽和度為97%—99%,表明人體內的血氧含量正常,能夠滿足人體氧化代謝等生理需要。”

現實中不少人似乎認為吸氧是一種“時尚”養生方式。從影視明星們插著鼻導管閉目吸氧,到近日某足球運動員稱跟C羅打球累得“都快要吸氧了”,再到網友看網上宣傳說“吸氧有益健康、有助睡眠”而入手制氧機,我們該如何看待這類現象?

“正常人吸氧過多會帶來氧中毒等一系列問題。”牟向東解釋,氧氣過於充沛將導致身體一系列過強的氧化反應,氧中毒和吸氧時間密切相關,時間越長,越容易發生氧中毒。進入體內的氧還會產生氧自由基,如果氧自由基極為活躍,在體內到處流竄,就會攻擊和殺死各種細胞,導致細胞和器官的代謝和功能障礙。

“首當其沖的是呼吸系統,過度吸氧易造成肺損害,然后導致全身各個系統氧中毒。”牟向東說,尤其是新生兒的抗氧化系統發育不成熟,氧化后難以清除體內自由基、過氧化氫等產物,導致細胞被氧化中毒,出現視網膜病、肺損傷等。所以新生兒特別是早產兒有嚴格的用氧指征。

他表示,因為疲勞而吸氧有害無利,但如果有疾病需要吸氧,那麼該吸就吸。劇烈活動時需氧量很大,體內處於一種相對缺氧狀況,吸氧對恢復體力、平衡氧氣供需有幫助。在高原缺氧環境下,人體的氧飽和度為70%—80%,處於極度缺氧的狀況,吸氧能夠迅速緩解症狀。

心肺系統、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是吸氧的主要群體

人體缺氧的時候才需要吸氧,那麼誰是“缺氧一族”呢?

4月初,英國首相鮑裡斯·約翰遜因新冠肺炎在ICU吸氧引發關注。“新冠肺炎損害肺部,症狀的主要特征就是缺氧。”牟向東說,吸氧對於重症、危重症患者,特別是有氧合障礙的患者來說極其重要,“吸氧就可能活下去,缺氧可能導致死亡。”牟向東解釋道,如果不吸氧,身體各個臟器都會因缺氧而受損,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終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

“有心肺系統疾病的患者是吸氧的主要群體。”牟向東說,肺部病變會導致肺的通氣功能和氧合功能逐漸下降,體內的氧也會逐漸減少,一旦氧飽和度降到90%—93%以下,人體就處於缺氧狀態,人體正常的生理代謝就會出現困難,這種情況下必須吸氧。肺部疾病如嚴重的肺炎、肺纖維化、肺栓塞、肺結核、肺部腫瘤等都屬於這一類。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也要吸氧。比如心梗、腦梗患者通常因血栓而導致血液循環不暢,造成缺氧。此外,一氧化碳中毒常會導致體內氧含量嚴重下降,亟須吸氧,甚至需要高壓氧治療。

“總而言之,有嚴重的心肺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以及某些血液病而導致的血液氧含量明顯下降的情況下才需要吸氧。”牟向東說,吸氧時,醫生會通過脈氧儀等設備進行監測,將供給病人的氧飽和度控制在93%以上,以滿足人體的需求。

向普通人兜售制氧機違反基本醫學常識

“正常人吸氧反而有害,將制氧機賣給正常人,違反基本的醫學常識。”牟向東認為,購買制氧機或去氧吧吸氧是不理性的。

有人在醫院吸氧感覺良好,認為在家吸吸氧也沒什麼壞處。但牟向東不建議在醫院以外的場所吸氧。他說,在醫院吸氧會有一個流量計,檢測脈氧飽和度及動脈氧分壓和二氧化碳分壓,根據患者病情給予相應的吸氧方式,如鼻導管吸氧、面罩吸氧、高流量吸氧、呼吸機吸氧等。“我們有各種各樣的控制措施,控制病人吸入的氧流量和血氧飽和度在93%以上,並且血氧分壓不能過高。沒有這些專業輔助設備的情況下,吸氧對人體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醫用制氧機的氧氣是怎樣制造出來的?牟向東解釋道,醫用制氧機主要有兩種方式將空氣純化為氧氣,一是通過壓力把空氣先液化再氣化,氧氣和氮氣的熔點和沸點不同,利用這一點進行兩種氣體的分離,制備單純的氧氣和氮氣,然后將氧氣儲存於特定容器中。二是通過分子篩,空氣進入分子篩后,根據分子的大小和運動速度不同,把氮氣和氧氣分離出來,氮氣排到空氣中,氧氣留下來。

吸氧器材各式各樣,吸入氧的流量和濃度也不同。有鼻導管或鼻塞吸氧,如果缺氧加重,可採取面罩吸氧,面罩有普通面罩、儲氧面罩和文丘裡面罩等。再往上有高流量濕化吸氧,還有無創呼吸機、有創呼吸機、ECMO(俗稱人工肺)等。“各種各樣的吸氧、給氧等方式,本質上都是使病人血液中的氧含量增加,從而緩解人體組織缺氧,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牟向東說。

此外,專家提醒吸氧還應關注病人是否耐受。“有些人從鼻導管變成面罩就無法耐受。呼吸機要看人機的協調性和人機配合,否則會產生人機對抗,不協調或不對症,用了反而有害。”牟向東表示,要根據不同情況採取相應的吸氧和治療方式。(唐 芳)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