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發掘地下城遺址。 徐報融媒記者 白雪 攝
近日,網絡平台傳播題為“徐州彭城廣場地鐵修著修著就變成了考古現場”“徐州‘新街口’再現古城牆”“畫風突變、彭城廣場發現重大遺址”等視頻、圖片,引發網友熱議。4月29日下午,承接考古發掘工作的徐州博物館負責人就市民關心的問題,向媒體通報了地下城遺址的前期勘探、考古工序、發掘意義。該負責人表示考古發掘和地鐵施工的土層之間存有一定的距離,互不影響,目前正在依照事先制訂的周密方案,規范推進各項工作。
此次暴露的地下城遺址位於彭城廣場原噴泉處、地鐵工程的施工現場。遺址發現地四周有一圈圍擋,內中是面積約足球場大小的深坑,約四五米深,20余位工作人員正在坑底小心翼翼地清理雜物。
“彭城廣場地鐵建設項目的考古工作是依法加強文物保護的‘規定動作’,目前正式的考古工作還沒有開始,還在做准備工作。”徐州博物館館長李曉軍接受採訪時說:“按照文物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要求,早在2016年地鐵動工之前,經省文物局許可、受市文物局委托,徐州博物館已在這個地方進行了考古勘探,並非一些網友所說的在地鐵施工中才遇到的所謂‘重大發現’。”
彭城廣場位於徐州市文物集中埋藏區,地下文物十分豐富。據介紹,按照整體進度安排,軌道公司在先期施工中進行了初步的清表,清理了約1000平方米的10個探方,今年4月初剛剛具備考古進場條件。接下來,考古隊將依法開展考古發掘,借鑒以往在市中心地下城遺址的考古經驗,按照地層的順序向下一點點地推進發掘,工期初定在3個月左右。
對於市民擔心的考古工作影響地鐵施工的問題,李曉軍說:“考古工作操作層面從明清地層向下到漢代地層,大約深4.5米到10米,而地鐵的操作層面在地表20米以下。目前此處的2號線站房主體工程已經基本結束,正在進行配套的設施建設,考古工作不會對地鐵工期造成影響。”
近年來,徐州博物館積極配合城市基本建設,依法開展規范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發現。李曉軍表示,近日網上傳播的彭城廣場地下考古的信息,從另一角度也反映了公眾對考古工作的關注與關心,彭城廣場的這處遺址,對加強文物保護、傳承歷史文脈、彰顯徐州城市精神,特別是揭示徐州城下城、府下府、街下街的城市樣貌和歷史景觀,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張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