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后浪》刷屏,看“重疊共識”

陳潔

2020年05月06日23:06  來源:新華報業網
 
原標題:記者觀察 |從《后浪》刷屏,看“重疊共識”

“長江后浪推前浪……”這個被用來表述代際更替的慣用說法,在這個“五一”小長假卻因為一個名叫《后浪》的短視頻引起新關注。

5月3日, bilibili(以下簡稱B站)獻給新一代青年的宣言片《后浪》刷屏。片中,國家一級演員何冰代言“前浪”(中年),表達了對“后浪”(青年)的鼓勵、肯定和贊美,配合B站原創視頻的花式混剪,向年輕人的專業、自信、大氣致敬,也對其生活在一個有選擇、更繁榮的時代滿懷羨慕,一句“奔涌吧后浪,我們在同一條奔涌的河流”,慷慨激昂。短短兩天,獻禮青年節的《后浪》就在B站內獲得超1000萬播放量、超100萬點贊數、20多萬彈幕關注。不僅如此,微博、朋友圈等各大社交平台上出現的大量轉發、討論,也說明了這一策劃的成功“出圈”。

B站負責人表示,傳遞一種面對未來開放、積極、正面的力量,讓公眾重新認知大多數年輕人,喚醒公眾的共鳴是制作《后浪》的初衷。記者注意到,《后浪》在贏得關注、點贊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不同看法,在互聯網上掀起了不同代際人群對話的“聲浪”。

“作為95后,我從小到大聽到了太多自私、浮躁的批評,這條片子讓我看到了和他們對話的可能。”對於《后浪》,B站用戶“花兒對我笑”說自己最大的收獲是一種 “終於被理解被夸贊”的感覺。但她同時也發現,身邊的確有不少同齡人無法“干”了這碗雞湯,因為“它在定義年輕人,而這也正是年輕人最不情願的”。

一代更比一代強,這是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強勁動力,也是每一代人的美好心願。在80后文字編輯小艷看來,《后浪》立意很好,“后浪”、“前浪”消除代際隔閡,多一份理解,共同攜手。只是在表達方式上有些用力過猛, “尤其是在全球化和互聯網的當下,年輕不能用年齡去衡量,它其實更是一種心態。”

不管持何種觀點,B站又一次猝不及防地火了是事實。北京時間5月4日晚間,B站股價一度暴漲近8%,截至收盤市值達91.64億美元,較前一天漲了4.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34億。

據考証,“長江后浪推前浪”最早出現在宋朝劉斧的《青瑣高議》,在元曲及而后的詩詞中多有出現。為什麼這個並不算新鮮的概念,卻在當下引發了如此多的討論?

在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劉永昶教授看來,圍繞“后浪”話題掀起的巨大網絡聲浪,恰恰呈現了不同代際人群開誠布公的對話姿態。爭議不一定意味著隔閡,往往更意味著平等的溝通。沒有絕對的共識往往正是網絡世界的共識,“前浪”對於“后浪”的召喚,固然基於對生生不息的社會進步的憧憬﹔而“后浪”對於“前浪”的“異議”,又何嘗不是他們開始擔當社會重責、展現青春力量的宣言?

君子美美與共,和而不同。仔細分析,關於《后浪》的很多討論,其實是基於不同的邏輯層面展開的,本身並不沖突。而在這場公共討論中,那些雖然大家意見不一樣,但都有共同接受的標准即“重疊共識”,也許更應該被看到。

這兩天,一個普通人帶著笑容講述自己“小夢想”的短視頻在網上走紅,當他笑嘻嘻地面對鏡頭說著以后有錢了要帶著姑父去坐一次飛機、坐一次高鐵、坐一次輪船時的滿足感,感染無數觀者。這一代的“后浪”,既是《后浪》裡享受大國崛起、全球化、互聯網復合紅利的奮斗群體,也有帶著笑容說“等我以后有錢,天天掙300塊”的夢想個體。一個朴素的價值觀得到網友們認可,那就是: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年輕人需要激勵,也需要面對現實。

互聯網時代,催生了不同“社群”,將人們粘合在一起的不再是年齡,而是共同的生活經驗、愛好、價值觀等。比起代際劃分,社群概念在當下更具普遍性。在新舊更替的世界秩序中,“后浪”指的不僅僅是年輕人,更是層出不窮的新鮮力量。人不應該是因為生在什麼年代就自動成為“后浪”,而應該是做了些什麼、懂了些什麼而值得成為“后浪”。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