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統考”擂台賽出縣(市、區)“強中強”

2020年05月10日07:23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統考”大擂台賽出“強中強”

  根據對96個縣(市、區)的監測,和各市對縣市區考核結果,我省年度綜合考核評出2019推進高質量發展先進縣(市、區)20強。在我省,縣域經濟可謂“強手如林”,通過全省“統考”,能在激烈競爭中奪得20強,這些“強中強”,強在哪裡?

  一場“擂台賽”,

  賽出“你追我趕”蓬勃態勢

  “經專家組評定,T3科技平台項目落戶南京江寧。”今年1月初,伴隨新年鐘聲敲響,這個堪稱國內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先行者”的“大塊頭”項目,花落江寧。在與相關一線城市的激烈比拼中,能夠贏得這個超百億元投入規模的項目,背后是江寧作為江蘇高質量發展排頭兵和南京創新名城核心區的“疊加引力”。

  綜合考核中,江寧也獲得了豐收:排名提升,超過半數指標名列前茅、薄弱指標實現質的飛躍……

  “對標先進,比學趕超,就是要跟強的比,跟快的賽。”南京市委常委、江寧區委書記李世貴表示,“我們把位列全省區縣前五名之外的指標,都作為預警指標,定期調度,靶向施策,補短攻堅,讓各條戰線都始終處於奮進趕超狀態。”

  多項指標走在前列,來自於對先進的不懈追趕。“上年度成績單出爐后,雖然綜合成效處於全省區縣第一方陣,但區委要求我們各個綜合部門對考核結果進行逐項研判,每項指標都瞄准省內最先進地區,開展對比分析,發現不足,系統提升。”江寧區統計局局長吳仁成告訴記者。

  正如省委書記婁勤儉在考核表彰大會上說的,考核就是比拼實績的“大擂台”、提升發展效能的“推進器”。一場考核,考出了縣區間你追我趕、爭創一流的濃厚氛圍。

  作為綜合考核結果運用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份詳實的“2019年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反饋表被發放到每個縣區委書記手中。拿到這份成績單,無錫市副市長、江陰市委書記王進健緊迫感滿滿:“這是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評價,客觀真實地反映了高質量發展的成效與不足。”

  2019年,江陰緊緊圍繞“六個高質量”目標,以集成改革和現代化建設兩大省級試點為推動,攻堅克難、持續突破,地區生產總值歷史性地邁上4000億元台階,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首次超過250億元,各類中國“500強”企業數量突破50家,“強富美高”新江陰建設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面對全省高質量發展整體提速的蓬勃勢頭,面對周邊同行爭先進位的逼人態勢,江陰必須用加倍的努力、超常的付出,為領先而戰,為使命而戰,為榮譽而戰。”王進健說。

  針對考核中的失分環節、發展中的短板弱項,針對無錫市委指出的“總量背后的‘八個差距’”,江陰主動對標找差,部署“六攻堅六突破”三年行動,涉及區域一體化發展、產業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濱江城市打造、長江生態保護、社會治理共享等方面的新突破,明確喊出“到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超5000億元、人均GDP超過30萬元,工業總產值超1萬億元,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超2500億元,高新技術投資佔制造業投資比重超40%”的奮斗目標。

  王進健說,“我們就是要自我加壓、挑戰極限,用高遠目標來倒逼自己,用艱巨任務來激發潛能,把規劃圖變成實景圖,把絆腳石變成墊腳石,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奮力當好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現代化建設先行軍。”

  對標新發展理念,

  “理解再深入”“行動緊跟上”

  初夏時節,秦淮河兩側繁花似錦、綠植成蔭。隨著秦淮河風光帶建設的推進,一步一景的秦淮河岸線成為眾多市民“打卡”的首選。

  “以前想跑步就是找不到地方,現在風景多好,一大圈跑下來都不覺得累。”家住江寧區明月花園的張霞阿姨感嘆。

  實際上,時間再往前推一年,江寧城鎮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率和地表水水質這兩項指標的位次並不好看:分別位列全省第49位次和第33位次。為了提升弱勢指標,江寧下決心推動全域綜合環境全面提升,一年時間裡啃下了不少“硬骨頭”。考核成績揭曉,兩項指標實現“跨越式”的進步,躋身全省前列。

  “對標新發展理念和綜合考核細則,我們就是要從問題導向出發,從拼速度轉向提質量,從拼規模轉向提效益。”李世貴表示,在新一輪發展中,江寧將堅決扛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試點使命,推動各項事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考核只是手段,發展才是目的。各地在考核中明確主攻方向、更新發展理念,對新發展理念“理解再深入”“行動緊跟上”,讓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落地生根、取得實效。

  對於地處蘇北的沭陽縣來說,全面實現小康的最大短板是人均GDP水平低。面對不斷擴大經濟總量、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緊迫要求,沭陽選擇堅守實體經濟,以創新引領發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我們全力拼搶大項目、全力建設大項目、全力培育大企業,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9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1.9%,加快建設科技綜合體,加速集聚擁有全球領先技術的企業。2019年我們新竣工超10億元項目6個,新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8家,比上一年增長71.42%﹔新增省級以上研發機構8個,總數達到95個,建成全市唯一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沭陽縣委書記卞建軍介紹。

  抬目標補短板,

  跑出發展新空間

  一場考核,考出了城市的發展實力,也考出了新的進步空間。

  作為全國首個經濟總量突破4000億元、財政收入突破400億元的縣級市,昆山把眼光瞄准最好地區,把目標定在最高標准,緊盯上海、深圳等城市最新發展動態,聚焦產業發展、改革開放、鄉村振興、安全環保等領域,學習先進經驗,注重集成超越、出新出彩,推動昆山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試點走在最前列。同時,堅守“底線思維”,推進高效治理。

  “昆山人口規模大、市場主體多,亟需通過縣域社會治理創新,加快建立與城市能級、經濟體量、人口規模相適應的現代化社會治理體系。”昆山市委書記吳新明說,打牢安全生產“底板”、守牢生態文明“紅線”、筑牢社會治理“防線”,成為堅守的重點“底線”,“我們統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連續兩年投入超百億元改善生態環境,加快補齊環保基礎設施短板,基本消除劣V類河道,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成為美麗昆山的鮮明標識。”

  海安市在南通市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中排名第一,在全省高質量發展監測中的位次也大幅推進,呈現全面進步、整體提升的良好局面,但環境質量仍是短板。積極補短板,海安市圍繞“根本好轉”目標,認真抓好環境問題整改,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同時對照城鄉一體的要求,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努力實現城鄉均衡發展。

  “我們持續提升城市發展內涵,全力推進兩大新區建設,打造全市創新的核心區、發展的動力源。”海安市委書記顧國標表示,目前,規劃面積9.18平方公裡的上湖創新區(中意生態園)裡,一批重大工程推進順利﹔規劃面積6.15平方公裡的新通揚河生態區,將突出綠色、宜居、文化理念,打造記得住鄉愁、讓人深呼吸的宜居家園。本報記者 林元沁 郁 芬

(責編:馬曉波、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