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場新聞發布會見証疫情信息公開力度

2020年05月13日07:42  來源:人民網-輿情頻道
 
原標題:百場新聞發布會見証疫情信息公開力度

  閱讀背景:突發傳染病疫情是對公共衛生應急機制的考驗,也是對政府公共信息發布能力和領導干部媒介素養的重要檢驗。當前,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已形成常態化的疫情防控信息發布模式,在傳遞疫情信息、引導輿論、穩定民心和提振信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段時間,多地相繼迎來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的“百場”節點,引起輿論熱議。《新華每日電訊》5月4日刊發《百場新聞發布會成首都戰“疫”重要力量》一文,給北京新聞發布會點贊。5月5日,廣州市舉行了第100場疫情期間新聞發布會,《廣州日報》刊文稱贊,這100場發布會,是廣州戰疫歷程的縮影,見証著廣州從寒冬一步步走向春暖花開。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間,各級政府部門用主動、及時、高效的新聞發布,讓謠言灰飛,讓真相領跑,展現出現代政府應有的突發事件信息公開能力,呈現多個亮眼特征:

  一是因時制宜,響應速度明顯提升。1月底,北京、上海、四川、浙江、江蘇等地相繼結合疫情形勢和防控實際,第一時間啟動新聞應急響應機制。廣東反應最快,1月21日舉行了首場新聞發布會,成為全國最早舉辦發布會的省份。1月24日除夕,北京市政府召開首場新聞發布會,同時建立例行發布機制,以“每天一場新聞發布會”高頻度通報疫情進展。天津市啟動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機制后,新聞發布機制便開啟了“沖刺跑”模式,保持著每天2—3場的頻次,最高時達到每天5—6場、每2小時1場,每場聚焦一個主題,從“及時發布”提速到“即時發布”。至3月底,天津市率先實現發布會場次的“第100場”。在疫情暴發期,各地尤其是確診病例較多的省份基本實現新聞發布的“日更”。隨著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各地新聞發布會頻次也相應做了一些調整,例如廣東從3月開始不再“日更”。各地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主題隨著疫情形勢不斷變化,大致發展軌跡為疫情防控、病例救治、物資保障、市場監管、復工復產等方面。

  二是參與單位和發布人員廣泛,新聞發布協調機制更加穩健。黨委、政府部門領導不再是惟一的發言人,各級專家、抗擊疫情一線工作人員、志願者等都坐到發布台前。據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發言人徐和建介紹,100場新聞發布會共有127家單位、145位發布人出席,其中56個單位的“一把手”出席發布會,88位新聞發言人出席,發布信息5000余條,回答記者關切問題500余個。北京市先后舉辦了新時代北京勞動者之歌、婦女代表、北京榜樣、社區防控基層代表等專場新聞發布會,進一步擴大了參與范圍。天津市“百場”發布會數據也很亮眼,14個區、85家部門單位有關負責人及17名專家共計331人次走進發布廳,創新推出“市委辦局+各區+企業+專家+一線代表”的新形式,圍繞同一主題、同一政策措施,把政策制定者、執行者、受益者、監督者都請到一起現場講解講述。新聞發布會發布角色的多元以及接地氣的視角,成為獨特發布亮點。

  三是善於收集輿情動態,回應社會關切。疫情期間各類信息噴涌,輿情事件極易發生,及時回應民意動態,有助於提升新聞發布會的信息溝通和輿論引導價值。例如,圍繞網傳“北京要‘封城’”“復興醫院和人民醫院發生大規模院感” “澳籍跑步女”“刑滿釋放人員黃某英進京”等熱點輿情,有關部門在發布會上及時辟謠、回應關切。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直面全過程的熱點問題是下好輿論引導先手棋、澄清謬誤的重要手段。

  也有些新聞發布會善於運用新技術實現“雲發布會”。例如,湖北為避免過多人聚集發生傳染,2月2日起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全部採取視頻遠程連線方式提問,直至4月23日回歸現場提問。一些新聞發布會注重融合傳播效度,在電視台直播、實況轉播等基礎上,實現多平台網絡直播,並通過政務新媒體矩陣全面開展聯動發布,信息落地率較高。

  過去幾個月,各地新聞發布會有的受到肯定,有的飽受爭議, 讓新聞發布議程和公眾關切議程保持同頻對接是獲取公眾滿意度的重要途徑。這也提醒政府新聞發言人以及其他領導干部,必須在平時學好相關法規政策、提升媒介素養,做到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作者: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特約輿情分析師 盧永春)

(責編:馬曉波、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