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答好非常時期民生問卷 織牢兜底保障網筑牢返貧防護牆

2020年05月17日07:41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答好非常時期“民生問卷”

民生連民心、聚人心。越是特殊時期,越要穩住民生“底盤”。

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面對疫情全球蔓延帶來的不利影響,必須落實好“保基本民生”重任。我省各地壓緊壓實責任,精准靶向施策,對因疫情遭遇暫時困難的人員給予臨時救助,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特別是困難群眾的保障力度。

急事急辦,兜底救助再發力

2月9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際,在揚州獨居生活的低保戶顧華突發疾病。接到求助電話后,廣陵區東關街道何園社區的工作人員隨即趕到顧華家,將他送到蘇北醫院急救。顧華被確診患有急性尿毒症,需要進行透析,而當時蘇北醫院透析暫停。多方聯系后,顧華被揚州惠民醫院接收治療。社區幫他辦好住院手續,安排護工,還購齊了換洗衣物和生活用品。廣陵區民政局工作人員通過每日疫情排查得知此事后,主動介入,特事特辦,迅速發放臨時救助金,保障顧華住院期間基本生活。

疫情期間,全省有3.2萬名無人監護照料、生活不能自理的低保及特困人員得到了民政部門的關愛照護。全省各地還跟蹤幫扶了822名居家隔離、48名集中隔離的民政救助對象。

低保對象、特困人員抵御風險能力低,疫情期間如何快速對他們進行救助?省民政廳副廳長戚錫生說,各地民政部門開通了社會救助綠色通道,發揮臨時救助作用,簡化申請審批程序,遇緊急情況則特事特辦,先救助、后完善手續。同時,各地簡化優化城鄉低保、特困供養審核審批流程,疫情期間暫時取消入戶調查、民主評議等環節,避免人員集聚,提高救助時效。今年一季度,全省新增低保、特困供養對象13432人,牢牢兜住了民生底線。

針對疫情防控期間滯留江蘇的外地人員,民政部門也重點進行了摸排和救助。在昆山打工的湖北籍人員趙均和閔聲文隨身錢款用盡,無法續租房屋,面臨露宿街頭的窘境。無奈之下,他們向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社會事業局求助。該局核實情況后迅速啟動“先行救助”,按照當地低保標准分別給予兩人995元的一次性臨時救助金,緩解燃眉之急。

對疫情防控期間因感染患病、居家隔離、停產停業而失去生活來源的家庭和個人,我省各級民政部門及時將他們納入臨時救助,並放寬戶籍地申請限制。一季度,因疫情開展臨時救助11.74萬人次,支出救助資金5380.14萬元,其中救助因疫情臨時陷入困境的外來人員129名,支出資金15.62萬元。無錫、常州、蘇州、揚州、泰州等市對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供養人員、孤兒和困難殘疾人增發臨時生活補助,合計資金5321.1萬元,惠及38.99萬人。

用心創新,脫貧攻堅不停步

4月27日,記者在漣水縣東胡集鎮見到大病初愈的村民徐文成。他因為突發主動脈破裂,先后兩次住院動手術,醫療費用高達30多萬元。徐文成是已經脫貧的建檔立卡低收入戶,住院可以享受“先診療后付費”,全部醫療費用從醫保報銷近90%,村級醫療互助又“二次報銷”26040元,自己實際花錢並不多。他感慨地說:“我沒有因病返貧。”

去年,東胡集鎮在蘇北首家整鎮推進實施村級醫療互助,按照“以家庭為單位,村民自願參加”的原則,每人籌資30元,鎮政府和省委幫扶工作隊再各補貼10元,個人賬戶每人50元。項目啟動后,除了一個獨立核算的試點村之外,全鎮有26785人參保,籌收保費80多萬元。截至4月13日,已有557人得到醫療互助,“二次報銷”總額超過74萬元,今年參保人數有望突破4萬。

創新做法取得實效,睢寧雙溝等鄉鎮紛紛前來學習。東胡集鎮黨委書記高正飛說:“去年推這個項目的時候,我們沒有文件依據,也擔心群眾不願意,冒著一定風險。現在看來,有病人幫我、無病我幫人,項目對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大有益處。”該鎮已實現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戶如期脫貧,發展扶貧產業,改善農民住房,調整種植結構,加快土地流轉……一項項務實之舉正帶動村民們奔小康。

漣水縣時碼村支部書記採長紅告訴記者:“我們村一家木材加工廠是招商引資項目,在去年村集體收入21.5萬元中,木材廠貢獻3萬多元。因為疫情影響,木材廠連續幾個月銷量大減,根據銷售額按比例返還村集體的部分也跟著降。但我們會想方設法,通過其它項目補上這塊收入,為村民辦些實事。”今年,時碼村要在全村架路燈300盞,還要投8萬元新建一個健身廣場。

決勝全面小康,關鍵一仗就在脫貧攻堅。我省在2019年底已基本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今年,要圍繞高水平全面小康、高質量脫貧攻堅,按照“掃尾、鞏固、銜接、探路”的原則要求,繼續聚焦未脫貧、返貧和新增低收入人口,聚焦低收入邊緣人口、集體經濟低收入村和重點經濟薄弱片區,持續加大幫扶力度,奪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

突如其來的疫情給決戰脫貧攻堅出了一道“加試題”。3月16日,省委派駐12個重點幫扶縣(區)的幫扶工作隊相繼出征。在江蘇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上,他們和當地群眾攜手戰斗,迎難而上,以更加堅定的信心和更加有力的舉措奮力答“題”,鞏固脫貧成果,提高扶貧成色。

就業創業,持續增收奔小康

當前,省民政廳正指導督促全系統慎終如始做好疫情期間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首先是完善價格補貼政策,3-6月,困難群眾價格臨時補貼標准在原聯動機制基礎上提高1倍,並將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納入階段性臨時補貼范圍。據統計,1-3月全省民政系統已發放價格臨時補貼3.57億元,惠及319萬人次,其中3月發放1.57億元,人均補貼146元。7月起,全省將按照不低於5%的增長率提高低保標准,同步提高低保補差水平。

就業,是貧困人口實現穩定收入、持續增收最有效的辦法。在濱海現代農業產業園區,40歲的夾堆村村民楊艷已順利就業——村裡給她安排了兩個公益性崗位,一是當保潔員,二是在村合作社務工。這樣,不算自家土地流轉和賣梨的錢,她一年有固定收入1.8萬元。楊艷的丈夫已癱瘓多年、喪失勞動能力,她家去年才實現脫貧。“現在,公益性崗位收入有保証,田間收入穩定,孩子讀書有教育資助,政府兜底給改善了住房,楊艷一家的生活會越來越好。”村書記宋明說。

在園區的蝴蝶蘭創業就業扶貧基地,身穿白大褂的當地小伙李奇正在花架間忙碌。他大專畢業后在無錫工作,去年6月得知家鄉新建的蝴蝶蘭基地招收學員,就辭職回來應聘了。李奇在基地學習蝴蝶蘭種植技術,月收入4500元,待學成后准備在這裡租個片區經營。

濱海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投資蝴蝶蘭項目的台灣錦天勤公司簽了協議,吸納本地青年和低收入農戶子女30名左右。他們先當學員再創業,參與打造這個生態農業基地。“我們已招收8名年輕人,基地二期的溫室大棚和花卉展銷中心正在建,還將陸續招收學員。擴大生產、把蝴蝶蘭產業帶動起來,將帶動更多村民致富。”基地生產部經理陳睿駿說。

就業一人、脫貧一戶,“造血”式就業扶貧不僅在脫貧攻堅中發揮優勢作用,還將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幫助群眾過上更加富裕的生活。

疫情防控期間,響水縣出台政策,鼓勵縣內企業、農業基地、農業經營主體優先招錄建檔立卡低收入戶勞動力就業,並給予扶貧資金一次性補貼﹔沭陽縣為低收入農戶開展“送崗位”專場活動,替企業用工和農戶就業牽線搭橋﹔濱海縣通過開展網上扶貧“職通車”、開發公益性崗位等途徑,推動1856名低收入勞動者返崗就業、就地就近就業……筑牢返貧防護牆,精准施策保民生。在決勝全面小康路上,江蘇必定“一人不少、一戶不落”。(劉玉琴 唐 悅)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