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沛縣聚力“三廊”建設 打造湖畔明珠

2020年05月18日15:05  來源:徐州日報
 
原標題:聚力“三廊”建設 打造湖畔明珠

大運河沛縣段。沛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徐報融媒記者 蔣新會 通訊員 李輝

運河沛縣段作為大運河由魯入蘇的重要節點,講好大運河故事、繪就“沛縣畫卷”,是沛縣全縣干群義不容辭的責任。按照省委、市委部署要求,沛縣緊緊圍繞運河文化的挖掘和傳承、運河生態的保護和修復, 加快推進“景觀畫廊、綠色走廊、產業長廊”建設,實現運河優秀文化、優良生態和優美環境的有機統一。

構建文旅融合的景觀畫廊彰顯運河人文之美

沛縣深入挖掘和弘揚運河文化的深厚內涵,推動運河文化更好融入當代、傳承后人。

“素描”手法原汁原味做好文化傳承。精致建設安庄“都市城郊”休閑體驗示范區、宋庄“縣委舊址”紅色教育基地,積極拓展運河文化與漁民文化、紅色文化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沛縣大屯落子”等“非遺”項目傳習基地,讓運河“活態文化”在沛縣“文起來”“特起來”。

“工筆”手法匠心獨運繪制田園畫卷。按照“極致原鄉、土而不俗”設計原則,一體推進沛縣大屯安庄、宋庄和關庄、豐樂特色田園綜合體建設,實施“旅游+文化”“旅游+生態”“旅游+農業”計劃,成立平台公司,實體化運作,盤活宅基地、空閑民宅及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發展民宿民食和文化旅游,推進千畝牡丹、千畝花海、千畝石榴、千畝果園、千畝杞柳等“八千工程”,品質打造“四村原鄉風韻、十裡彩編畫廊”,擦亮運河沿岸“風景這邊獨好”的沛縣標識﹔

“寫意”手法濃墨重彩講好運河故事。啟動開展運河文化與安庄“百年漁村”、宋庄“紅色記憶”研究和發掘,講好每一段河道、每一條支流、每一棵古樹、每一塊碑文等農耕文明和風土民情故事,傳承弘揚獨具地方特色的鄉愁文化,讓人們可觀可感沛縣文化的“運河符號”。

構建碧水清澈的綠色走廊彰顯運河生態之美

沛縣積極融入江淮生態大走廊廊道建設,強化“三水並重”,全力打造“湖上運河”生態體系。

清理“畫布”污跡。強化水源地保護辦公室職能,持續開展河湖“三亂”整治、日常河道保潔,退耕、退企、退漁還湖,讓全縣人民喝上放心水﹔

潑墨運河彩色。保護南水北調“清水走廊”,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推進1100畝採煤塌陷地生態修復和窪地治理,優化堤岸綠化方案,保護運河生態體系﹔

守護一湖好水。放大微山湖中國好水效應,將千島湖濕地三座游船,改造為運河風情展示館、微山湖生態科普館和湖產交易中心,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相生的親水生態長廊。

構建載體支撐的產業長廊彰顯運河經濟之美

沛縣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突出大運河的開發利用,打造循環低碳綠色產業體系。

提升平台能級。依托臨港產業園和沛縣港核心區,爭取成立徐州海關沛縣辦事處、建設公用型保稅倉,開通中遠航運專線,籌建期貨交易所沛縣智能交割庫,構建區域性開發開放平台﹔

打造低碳產業。大力開展高新區平台招商,積極招引“四新經濟”,推動產業向中高端轉型、集群化升級。發展現代物流,重點打造國家5A級中通物流產業園,依托大數據、現代通信、信息技術,支撐無車、無船承運現代物流業態,發展數字經濟,形成“四省通衢”陸海統籌、公鐵水空綜合成網、黃金水道通江達海的多式聯運物流中心,帶動形成現代化內河產業帶,造福運河沿岸百姓。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