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將正式開幕。肩負著全省人民的信任與重托,19日,住蘇全國政協委員集中乘飛機抵達北京。
今年的全國兩會,注定不同尋常。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如何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何決戰脫貧攻堅?如何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為了拉直這些問號,委員們做足了“功課”,積極建可行之言、管用之計、務實之策。一言一行,無不透出對奮力奪取“雙勝利”的滿滿信心和熱切期盼。
獻良策,補齊防疫短板
突如其來的疫情,如同一場大考,既考出了全國人民同心協力、共克時艱的強大戰力,也暴露出不少問題短板。面對不足,如何舉一反三?委員們紛紛發揮所長,直言不諱地談問題,為提升治理能力獻良策。
物資供應不足,是此次疫情應對之初就暴露出來的短板。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江蘇省委主委、省政協副主席麻建國告訴記者,口罩、防護服、消毒劑等醫療物資的充足供應是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基本保障,比如生產口罩用的無紡布、熔噴布都是典型的化工產品,“這充分証明了化工行業的基礎支撐作用”。但目前我國化工行業存在不少問題,比如產業創新組織力度不強、管理體系不健全、化工企業高端人才匱乏、安全環保監管流於形式等。他建議,推動化工產業發展集團化、服務專業化、管理智能化、研發協同化,在做大做強化工產業的同時,確保生產安全和綠色環保,實現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主任吳德沛留意到,省、市、縣傳染病醫療救治服務體系在防疫初期顯得“捉襟見肘”,防治能力和相關醫護人員數量都明顯不足。他建議,國家要大力支持建強省、市、縣三級傳染病專科醫院或傳染科病區,構建“平戰結合”、沉底蓋邊的傳染病醫療救治網絡體系,“平時要建立傳染病專科醫療機構補償機制,保障其正常運轉,戰時根據任務需要加大設備、物資器材、經費等投入。”
中醫藥在此次防疫中的表現尤為亮眼,但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中央文化委員會副主任徐利明調研發現,涉及抗疫的中藥材需求量大增,但無序的種植無法在關鍵時刻提供充足保障。多數中藥材種植戶不具備專業技能,憑“種庄稼”的經驗,求快求多,甚至為了提高產量,濫用化肥農藥,直接影響了藥材質量,“抗疫所用中藥材已成為戰略性資源,靠市場難以平衡供需矛盾,政府有必要建立中藥材戰略性種植和儲備制度,更好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謀長遠,推動高質量發展
經歷了疫情防控這個漫長“嚴冬”的考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又站在了一個新的出發點上。如何建立與常態化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推動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是委員們最關注的話題。
全國政協委員、揚州市工商聯主席董玉海注意到,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從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惠企政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但是通過走訪調研揚州多家復工復產企業,他認為,可以在電費上進一步為企業減負。“企業電費是固定容量費和正常用電費用的總和,所謂固定容量費就相當於電話的月租費一樣,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能否考慮取消電力‘月租費’?”他也提出,取消容量費,要考慮電力行業的實際情況,完善補償機制,調動供電和用電兩方面的積極性。
如何抓住“一帶一路”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機遇,實現逆勢上揚?全國政協委員、東南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吳智深認為,當前,江蘇既面臨要素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等內在制約,也面臨國際貿易摩擦和貿易保護主義等諸多不穩定的外部因素,必須在新的起點上謀劃江蘇“交匯點”建設、積極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在更大范圍內整合配置資源要素,更深層次融入世界經濟大循環。他建議,從國家層面提升連雲港等重要節點城市和徐州等重要交通樞紐的功能定位,加大沿海港口項目的用海支持,加快沿海港區深水航道等工程建設,支持加快城際鐵路建設,助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國家標准是“中國制造”質量提升的關鍵,尤其是國家強制性標准,對於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維護國家安全等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全國政協委員、無錫市副市長高亞光提出,當前,依靠技術標准佔領市場已成為國際競爭的首選戰略,強制性國家標准體系的完善和標准水平的提升刻不容緩。她建議,遵循少而精的原則,加快完善強制性國家標准的定期復審制度,建立國家強制性標准與法律法規、產業政策聯動機制。
話民生,夯實老百姓獲得感
農業穩,天下安。疫情發生以來,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副主席朱曉進在一線調研中掌握了不少關於“米袋子”“菜籃子”的一手數據:蘇南一個普通農貿市場每公斤辣椒賣到16元,南京某水產品物流公司去年同期收益40萬元,今年截至目前收益為負,蘇北某家禽養殖業因滯銷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近4800萬元……他也注意到,申請流程復雜、証明文件繁多等,成了影響惠農政策落地的“攔路虎”。他建議,要通過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將目標責任下達到最基層,確保夏熟作物豐產豐收,抓好畜牧產業統籌復產。助農惠農好政策的制定出台,也要盡可能簡化申辦流程、降低辦事門檻,讓農業經營主體少跑腿、快辦事。
像朱曉進這樣為民生鼓與呼的委員還有很多。大家帶來的一份份提案和一條條建議中,既著眼於國家發展的“大圖景”,也關注著千家萬戶的“小目標”。
全國政協委員、省作家協會主席范小青帶來的“為小學家長減負”的提案,道出了很多家長的心聲。“在老師建的家長群,幾乎每個家長都膽戰心驚,群裡有通知,肯定是‘陪作業’、甚至是‘代作業’,因為有些作業,小學生根本不可能完成。”她認為,家庭教育應將重點放在孩子的修養、品格、道德以及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培養方面,而不是具體教孩子怎麼做作業。她建議切實給小學生減負,以所有作業基本在校完成為基准,“讓教育回歸初心,回歸根本”。
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則將目光聚焦到學校門口的一條“線”。他告訴記者,很多學校門口的過街通道是學生上學、放學的必經之路,建設學校周邊道路智能交通設施,是預防交通事故發生的有效措施,“希望國家層面積極支持在學校門口過街通道鋪設智能發光斑馬線,保障學生出行安全。”(顧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