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江蘇勠力書寫長江文明新時代篇章

2020年05月25日07:07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綠色發展:江蘇勠力書寫長江文明新時代篇章

□ “長江生態環境之‘病’,從根子上來說,是發展方式之‘病’、發展理念之‘病’”

□ 五年來,全省關停退出鋼鐵產能1931萬噸、水泥產能1155萬噸,化工園區、化工企業從2017年初的54個、6800多家壓減到目前的40個、3400家,沿江1公裡內化工企業減少到255家

□ “我們將以長江兒女的名義,反哺長江的恩澤﹔我們將以偉大的母語,高唱對長江的頌詞﹔我們將堅守‘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完成時代的命題:將敬畏還給自然,將尊嚴還給長江。”——這是8000萬江蘇兒女對長江的宣言

從唐古拉山脈姜根迪如冰川融化的水滴,匯成長江的第一股水源,淌過荒原草地,沖破高山峽谷,一路浩蕩6300余公裡,在奔流入海前,孕育滋養出一片富庶水鄉。

這就是江蘇。“江”字裡那一筆水的靈動,“蘇”字裡魚米的富庶,都源自長江的饋贈和滋養。蜿蜒433公裡,長江江蘇段串起南京、鎮江、揚州、泰州、常州、無錫、蘇州、南通8個設區市,潤澤沿岸5000多萬人。然而在相當長時間裡,人們對母親河卻一味索取,忽視了反哺,過度開發利用使母親河嚴重透支、不堪重負。

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四年荏苒,大江巨變。沿岸的工廠碼頭正化身為柳堤葦岸,日漸清澈的江水裡江豚活動明顯增多……從靠江吃江到靠江護江,大江兩岸的江蘇兒女變革性重塑“江”與“人”的關系——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用綠色發展的生態自覺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長江文明新時代篇章。

覺 醒

從高空俯瞰長江江蘇段,百舸爭流,巨輪暢行。雖然隻佔長江通航裡程1/7,江蘇段卻承載全線七成以上貨運量,是長江黃金水道的“鑽石航段”。

靠江吃江。江蘇沿江地區以47%的面積,承載全省六成人口、七成投資、八成經濟總量、九成進出口﹔全國百強縣前十名,江蘇佔六席,全部來自沿江地區……整個長江流域沒有哪一個省像江蘇這樣,在沿江負荷如此之重的開發強度。

過度開發逼近長江承載極限。江蘇沿江地區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均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重要湖庫富營養化,生物多樣性破壞嚴重﹔水源地與碼頭、化工園、排污口犬牙交錯,危廢處置、化工污染、飲水安全隱患突出……

人與江的關系,亟待一次巨變。

“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開啟中華民族母親河“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征程。

“長江生態環境之‘病’,從根子上來說,是發展方式之‘病’、發展理念之‘病’。”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表示,過去我們對長江更多是索取,這條路已經難以持續,當務之急要回饋反哺、修復長江生態。綠色發展才能永續發展,保護長江就是保護未來,就是為長遠計、為子孫謀。

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全省解放思想大討論中,江蘇從歷史與未來、使命與擔當、國家戰略意圖與江蘇現實需要三個維度深刻理解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內涵,切實糾正與新思想新理念不相適應的地方,堅決扭轉部分干部頭腦中的“GDP崇拜”和速度情結,推動發展思路由“開發中保護”向“保護中發展”轉變。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泰興江邊的綠色廊道江風徐徐、綠蔭點點,成為游人“漁歌唱晚看落日”的好去處。而就在2年前,這裡在老百姓口中還是“工廠多,雜草荒,環境不像樣”。當地拿出一半以上長江岸線植綠復綠,再現詩意長江。“如果說過去是‘用空間換發展’,現在已經到了‘花錢買空間’的時候,必須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要素,讓綠色成為長江的鮮明底色。”泰興市委書記劉志明說。

“春江潮水連海平”“江流宛轉繞芳甸”“江天一色無纖塵”……唐朝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描繪的人間勝境,不能僅是詩篇裡的詠嘆,更應該煥發新時代光彩。

共抓大保護,突出一個共字。

“江蘇在全國率先制定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規劃,把省域全境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江蘇省發改委主任李侃楨認為,推動長江經濟帶江蘇段高質量發展,不能僅限於沿江8市,而是要把13個市一體納入,明確各地責任和重點任務。

根據《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江蘇先后出台實施規劃、高質量發展意見以及20多個專項規劃,建立健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舉一反三”機制,齊抓共管、形成合力,不斷提升長江經濟帶發展含金量、含綠量。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成為江蘇發展根本遵循,日益凝聚全社會共識。“母親河養活漁民祖祖輩輩,現在該是我們報答她了。”張家港永聯村,船老大沈國華主動結束44年“以江為家,逐魚而行”生活,和村裡其他12戶漁民一起謀劃轉型。如今,他被當地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聘為漁政船船長,每天沿江巡邏,為長江生態保護貢獻力量。

越來越多志願者加入長江大保護。“我們近期對南京20多條主要入江河道巡查發現,目前的水環境總體較好,但有些地方還存在生活污水偷排。后續將加大監測力度,做好環保宣講,促進水質改善。”南京綠籬笆先鋒隊成員盛建說。

去 疴

17+11+92+68+528+117,這些數字背后是長江江蘇段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更是江蘇自加壓力、鐵腕治理的堅定決心。兩次國家警示片披露問題“17+11”個、省級台賬問題92個、長江干流岸線拆除項目68個、整治提升項目528個、非法碼頭清理任務117個……每一個都是“硬骨頭”。

作為主抓長江大保護的分管領導,泰州市副市長徐克儉的感受尤其強烈,“2018年國家警示片披露涉及江蘇17個問題中,涉及泰州的就有6個,在沿江八市中數量最多、壓力最大。中央和省裡整治要求高、時限緊,如果再解決不到位、完成不徹底,心中有愧呀。”

一場治理攻堅戰在泰州大地迅速打響。全市3年投入資金近200億元,實施長江岸線整治、生態保護修復、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等工程,全力解決突出問題。截至去年底,國家警示片披露的6個問題全部完成整改。

針對國家警示片披露的長江豚類自然保護區7000多畝江灘濕地被非法侵佔問題,鎮江迅速行動,僅用半年多時間就徹底整改到位。“經過人工覆土、自然恢復,保護區內水域生態環境迅速改善,鳥類明顯增多,江豚戲水再現。”鎮江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王玉華說。

如果說江豚戲水是昨日重現,那麼很多地方就是往日不再。休閑亭、游步道、觀潮廣場、卵石江灘……江陰濱江的市民沒有想到,曾經灰蒙蒙的老煤棧堆場和韭菜港汽渡碼頭,如今會變成這般秀氣模樣:一步一景中,盡覽母親河之壯闊,暢享慢生活之閑適。

江陰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陳福良介紹,通過綜合整治,目前江陰港口規劃岸線調減到16.85公裡,岸線佔比48.5%,低於省定標准50%。按照新規劃,未來將有更多濱江公園次第“綻放”。

“下猛藥”“出重拳”“零容忍”,一系列“止血縫針”的硬舉措瞄准突出環境問題,江蘇各地攻堅戰接連打響。

金川河、城南河、外秦淮河……南京堅持治水與治城相結合,一批入江支流由黑臭河蝶變清水渠。全市22個省控及以上斷面中,達到或優於Ⅲ類水的比例從2014年的45.5%提高到目前的100%,城市建成區基本消除劣Ⅴ類水體。“原來河水有一股惡臭味,夏天晚上熏得人睡不著。現在水清岸綠,散步的人又多起來了。”在金川河邊生活了30年的陳靜老人親眼見証治水之變。

“改頭換面”的還有南通港狼山港區。這裡曾是全國最大的進口硫磺集散地,為當地發展立下汗馬功勞。但由於基礎設施陳舊、環保先天不足,大量硫磺露天堆積,江風一吹,黃塵漫天,不僅讓母親河容顏污損,更讓濱江百姓苦不堪言。

去除環境沉疴,唯有刮骨斷腕。5個月時間,南通騰退港口岸線2.6公裡、陸域土地1980畝。碼頭不見了、黃塵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岸邊像花園、江水變清澈、市民臨江又見江了……更難得的是,騰退出來的土地經過置換,為引進高端資源要素提供了空間﹔搬遷到下游的集裝箱碼頭也迎來涅槃重生,去年完成吞吐量113.58萬標箱,同比增長七成。

治理污染不講條件,嚴控空間不讓分毫。“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帶來困難挑戰,但越是困難,越要保持戰略定力,為自然守住邊界和底線,決不能再回到粗放式、高污染甚至不安全的發展老路上去。”江蘇省省長吳政隆說。

截至去年底,兩次國家警示片涉及江蘇的“17+11”項問題整改完成23項,92項省級台賬問題整改完成57項,68個拆除項目全部取締,528個整治提升項目完成485個,117個非法碼頭全部清理,剩余整治項目正在加緊推進。

從過去“兩岸煙囪聳入雲”到現在“無邊江景一時新”,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天琦體會尤深:“這幾年,我們聚焦長江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實施‘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污染治理‘4+1’工程等徹底整改,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成效之顯也前所未有。”

嬗 變

初夏時節,漫步南京濱江風光帶,清風扑面、岸綠景秀。對南京市民孫國榮來說,退休后的愜意生活就是沿江邊綠道慢跑。在他的記憶中,過去長江基本繞城而過,童年雖臨江而居,卻望江興嘆,中間“隔”著很多採石場、化工廠,與現在臨江又親江的感受截然不同。

經過壯士斷腕、鐵腕整治,持續修復、加快轉型,如今南京濱江區域從八卦洲長江大橋到大勝關長江大橋的生產岸線已基本退出,九大“城市客廳”串聯起山水城林,一條全長35公裡的美麗“南京外灘”呼之欲出,南京加快從背江發展邁向跨江發展。

南京濱江地區華麗變身背后,是江蘇對“重化圍江”痛定思痛后對綠色發展的堅定選擇。這種“痛”,因為去年響水“3·21”特大爆炸事故一聲巨響,曾經“痛徹心扉”。

“為什麼江蘇作為經濟大省,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今天,化工產業還有如此多的低端環節?”“為什麼在鐵腕整治淘汰落后產能、污染企業的大形勢下,有些地方引進低端項目、保護小化工還如此執著?”……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在“3·21”事故警示教育大會上沉痛地問了“六個為什麼”,直指低端化工項目、安全生產事故、生態環境風險等問題,振聾發聵、讓人警醒。

江蘇深刻認識到:長江之病,生態環境是表,“重化圍江”是根。2018年12月,《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163項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涉及江蘇的有17項。江蘇主動將“重化圍江”納入問題清單,制定“17+1”問題整改方案,以“釘釘子精神”迎難而上。

化工產業結構調整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其難度之大,從張家港東沙化工園整體關停可見一斑。

作為江蘇第一個整建制關閉的化工園,張家港東沙化工園涉及化工企業37家、職工逾3000人、資金超20億元,一直面臨企業外遷、關停談判、關停融資三大難題。經過近5年努力,東沙化工園才實現整體關停,並更名為江南智能裝備產業園,重點引進智能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

破釜沉舟、向死而生的還有沿江大型鋼鐵廠。2018年11月,寶武鋼鐵集團與江蘇省、南京市、鹽城市簽約,爭取用10年時間,將鋼鐵冶煉產能逐步由南京遷至鹽城﹔2020年1月,中天鋼鐵集團與南通海門簽署商務協議,將鋼鐵產能從常州轉移到通州灣海門港片區,並同步升級為中天綠色精品鋼……寶武梅鋼、中天鋼鐵等沿江鋼鐵廠易地搬遷,標志著江蘇統籌推進沿江地區重化產業戰略性轉移和沿海地區產業戰略性布局取得實質突破。

實施化工鋼鐵煤電行業轉型升級,統籌沿江產業轉移和沿海產業布局,開展重化產業安全環保整治提升……一項項重磅措施相繼落地,目的隻有一個:“砸籠換綠”“騰籠換鳥”“開籠引鳳”,深層次調整全省重化產業結構,系統性重構本質安全、綠色高端現代產業體系。

五年來,全省關停退出鋼鐵產能1931萬噸、水泥產能1155萬噸,化工園區、化工企業從2017年初的54個、6800多家壓減到目前的40個、3400家,沿江1公裡內化工企業減少到255家。

綠色生產不會一蹴而就,綠色生活更需久久為功。初夏時節,從潤揚大橋盤桓而下駛入鎮江世業洲,這個44平方公裡、不足1.5萬人的江中小島綠樹蔥蘢、繁花似錦。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考察鎮江時強調,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是轉方式、調結構、上台階的重要內容。5年多來,鎮江牢記總書記教誨,關停整治沿江工業企業,持續開展江灘生態復綠,並投入3300萬元建成百余公裡、覆蓋全島的污水管網體系,所有旱廁實現生態化改造,杜絕生活污水直排長江。

“為長江留白,才能為后世留蔭。”世業鎮副鎮長聶永平說,目前村民家家戶戶都建成三格式或四格式生態化糞池,第一格、第二格發酵沉澱,第三格、第四格水比較清了,還有些微生物,既可以澆菜澆花,又可以當作肥料。

新 生

江豚游耍時噴出一串串水柱,引得江邊散步的市民駐足觀看……近兩年,類似情景在南京、揚州、鎮江等長江江蘇段多個點位不時出現。

“江豚出現的頻率明顯高了。”南京江豚保護協會會長楊光說,為了持續改善江豚生存環境,南京去年初重新修改錦文路過江通道設計方案,將三塔懸索橋改為雙塔懸索橋,為江豚讓道。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從瀕臨滅絕到頻繁出現,江豚的命運轉變折射中華文明的頑強延續。縱觀人類歷史,一些古文明因生態惡化等原因致文明枯萎,但長江和黃河孕育的中華文明數千年來一直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史。生態文明理念豐富拓展長江文明內涵。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背后,是江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勠力書寫新時代長江文明的生動實踐:

厚植生態優先的治水理念。2007年,無錫市從太湖藍藻污染事件中汲取教訓,提出由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河長“挂牌治水”,首創河長制,並迅速在全省全國推廣。目前,江蘇在全國率先高標准構建河長制體系,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帶頭,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湖長5.7萬余人,實現全省水體全覆蓋。

堅持源頭治污的系統思維。江蘇人吃水八成來自長江,水質安全事關百姓生命健康。泰州率先啟動“長江大體檢”,全面排查、監測、溯源入江排污口,並對排查出的1222個排污口逐一安裝標志牌。江蘇還通過大數據平台構建水、陸、空立體式長江監測網,科學運用中醫整體觀,追根溯源、分類施策。

創新綠色發展的治理路徑。江蘇設立綠色發展引導資金、長江經濟帶發展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精心打造綜合型、生產型、生活型、生態型四類沿江特色示范段。如今,南京幕燕、江陰濱江、南通五山等特色示范段連點成片、連片成帶,岸綠景美、綿延千裡的生態拼圖逐漸清晰。

完善依法治江的制度保障。江蘇編制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准入清單“三線一單”,以沿江1公裡為縱深,劃定長江岸線優先、重點和一般三類區域嚴格管控。設立環境資源法庭,實現跨區域全流域保護。截至去年底,全省水環境區域補償資金累計超過13億元,跨界斷面水質明顯改善。

長江哺育了生命,本身也是“生命”。長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渾然一體,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更是子孫后代生生不息、永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江水不止,文脈不息。縱覽長江江蘇段兩岸,吳文化、金陵文化、淮揚文化、楚漢文化交相輝映,生態共保、文化共興、產業共融、功能共建深入推進,17座城市進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形成蔚為壯觀的揚子江文明城市群。人們正重新審視人與水、人與自然、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書寫長江文明新時代篇章,為中華文明不斷注入生機活力。

“一葉飄搖揚子江,白雲盡處是蘇洋”。從六朝古都南京到江海明珠南通,澤被萬世的長江如同一幅積墨繪就的生態畫卷,浸染出大江兩岸的綺麗繁華。

“我們將以長江兒女的名義,反哺長江的恩澤﹔我們將以偉大的母語,高唱對長江的頌詞﹔我們將堅守‘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完成時代的命題:將敬畏還給自然,將尊嚴還給長江。”——這是8000萬江蘇兒女對長江的宣言。(劉 亢 凌軍輝)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