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專家學者熱議全面辯証看待當前經濟形勢

2020年05月25日07:20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變挑戰為應戰,化危機為機遇

“堅持用全面、辯証、長遠的眼光看待當前的困難、風險、挑戰,積極引導全社會特別是各類市場主體增強信心,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強調。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高瞻遠矚,傳遞出一系列重要信號,引發省內專家學者熱議。

應對挑戰,

我們有底氣也有信心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是對當前經濟形勢的一個最新闡釋,有許多新判斷、新提法和新要求,要深入學習、加強領會。”省政府參事、東南大學首席教授徐康寧說,講話的核心思想是在危機中尋找和培育新機遇,在變局中開拓發展新局面﹔立足自身發展,辯証處理好中國國內經濟發展與世界經濟的關系。

他認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於一個特殊階段,尤其是在疫情的影響下,一些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的矛盾逐漸暴露出來,經濟發展的壓力進一步加大。同時,世界經濟深度衰退難以避免,國際需求大幅下降,國際經濟交往受到嚴重阻礙,全球化的步伐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所有這些新情況、新問題都反映出當前經濟形勢的復雜性、多變性和不確定性。但也要看到,中國經濟發展仍然潛力巨大、韌性很強,我們具有世界唯一的、完整的工業體系,有世界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需求,這些都是中國經濟保持長期向好的根本基礎,要樹立信心,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對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復雜多變、矛盾困難,做好長期應對的思想准備和工作准備。

省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徐琴認為,從歷史的角度看,人類發展過程中經濟周期性波動、峰谷交替是非常正常的現象,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程同樣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每一次挑戰,都是一個不斷推高人類智慧天花板的過程。在她看來,面對當前的挑戰,我們有底氣也有信心。比如,經過這場疫情,社會共識進一步凝聚,社會團結進一步增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構建了完整的產業體系,積累了豐厚的物質財富和發展經驗﹔中國人民勤勞、創業、奮進的精神,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文資源﹔我國得力應對1997年金融危機、2008年次貸危機,積累了應對困難的豐富經驗。

危中尋機,

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

在當前形勢下,我們必須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自身發展。這是一個基本判斷。南京大學長江產經研究院開放經濟方向首席專家張二震認為,雖然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對我國外貿發展和利用外資帶來一定程度的沖擊,但是“危”中有“機”。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疫情對服務業沖擊程度更高,中國是制造業大國,制造業是我們的看家本領,從比較角度看,受到的沖擊程度要小一些。這是“穩外貿”的基礎。二是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我國率先取得了戰疫的積極進展以及生產的逐步恢復,如處置得當,我們不僅不用擔心產業鏈外遷問題,還有可能會成為外資的“避風港”,吸引外資不斷將產業鏈向我國遷移,尤其是高端和關鍵零部件的生產環節。

“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的發展格局。這是一個新的提法。”徐康寧認為,一個完整的內需體系,應該包括創新源頭、完整的產業鏈、發達的市場體系以及完善的政策促進體系等,是一個分工明確、相互促進的有機體系。它有助於我國逐步形成一個更加安全可靠的國民經濟體系,以適應新型全球化新格局。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並不是不要對外開放,而是像總書記所講的,我們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定不移地推動經濟全球化,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以保促穩,

穩住實體經濟基本盤

在當前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升溫的國際形勢下,我國應如何謀求國家糧食安全、保障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

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吳群認為,認清形勢,提振信心,方能從容應對,要確保“中國飯碗”裝中國糧食,中國糧食中國生產。他進一步解釋,信心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我國糧食產能持續增強。我國連續10多年持續糧食增產,糧食自給率除個別年份外,均超出90%的安全水平。二是我國耕地紅線保護有力。我國目前人均耕地數量約為1.45畝,遠高於聯合國規定的糧食安全警戒線0.8畝。大約有30%的耕地質量較好,另有40%左右的耕地基礎地力相對較好,為藏糧於地提供了基礎性保障。三是我國農業技術逐步提升。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將近60%,為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能夠實現藏糧於技的目標。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業”被提及39次,成為使用頻率最高的熱詞。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全球供應鏈被部分阻斷,企業復工復產形勢不容樂觀,就業遭遇前所未有的壓力。省社科院研究員丁宏表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穩就業、保就業是落實“六穩”“六保”的首要任務,也是我國積極應對疫情、努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舉措。他認為,穩就業關鍵在於穩住實體經濟發展的基本盤,要運用好各種政策工具組合,繼續有效降低實體經濟運行成本,尤其是激活對於就業帶動效應明顯的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的發展信心,幫助實體企業積極應對疫情的影響,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對就業的影響,確保就業局勢總體穩定。(顏雲霞 楊 麗)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