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日前,江蘇省政府印發《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一體化發展實施方案(2020-2022年)》。科技周刊記者梳理方案發現,統籌實施跨區域、全局性重大平台和重大項目,將成為蘇南自創區打造高水平“創新矩陣”的重要突破口。未來3年,我省將按照“統籌布局、開放共享”的原則,進一步加強省與地方聯動,共同部署實施一批跨區域、輻射帶動面大、具有全局影響力的重大科技支撐平台和重大科研攻關項目。
省地聯動,共建重大科技支撐平台
重大科技平台和項目一直是蘇南自創區地方政府、高新園區及企業關注的熱點,未來3年准備如何推進?
省科技廳相關處室負責人介紹,將重點推進共建重大科學研究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平台、科技公共服務平台、創新投資基金平台等4類平台,主要包括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等。此外,還將圍繞半導體、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支持蘇南有條件的地方積極創建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
“‘未來網絡試驗設施’是省地聯動模式典型科技平台。”江蘇省未來網絡創新研究院重大項目辦主任許志堅說,江蘇省未來網絡創新研究院作為項目法人單位在南京建設運行“未來網絡試驗設施”管控總中心,雖然目前還處於建設階段,但建成后將成為一張覆蓋全國、輻射全球的“大網”,通過自主網絡操作系統、白盒交換大規模組網等創新技術,將建成由全國40個城市核心節點、133個邊緣節點組成的當前覆蓋最廣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將成為全球首個基於全新架構構建的大規模、多尺度、跨學科的網絡試驗環境。
《實施方案》提出,強化省市聯動和跨市域合作,布局建設若干技術創新中心,支持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江蘇第三代半導體研究院等創建國家領域類技術創新中心。去年年底,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在蘇州成立。
“研究院定位為材料領域國際一流的新型研發機構和國家級材料創新基地,計劃通過三年左右的建設,在全球范圍吸納聚集一批發揮塔尖效應的科技人才,形成2000人以上的研發隊伍,建成國際一流的材料表征公共平台。”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執行院長劉慶說,研究院成立的初衷就是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材料研發和產業化國家級創新中心,目前正穩步向前。
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瞄准蘇南新興產業需求
《實施方案》提出,一體化實施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共同組織實施一批戰略性、跨區域、跨領域的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和產業發展項目,努力補齊創新鏈關鍵短板,保障產業鏈和供應鏈安全。
對此,省科技廳相關處室負責人表示,未來3年,將針對蘇南地區新興產業發展的重大需求,以實現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為目標,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集成蘇南各市優勢研發力量共同承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等重大科研項目,聯合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協同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產業發展項目,力爭取得一批“蘇南創造”的代表性成果,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高附加值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集群。
目前,蘇南自創區一批企業已經承擔起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今年4月,亨通電力產業集團江蘇亨通高壓海纜有限公司申報的國家科技部“深海關鍵技術與設備”重點專項中的《浮式風電用動態纜關鍵技術研發與示范應用》項目經科技部立項批復后,正式啟動實施工作。
5月21日,鎮江高新區舉行2020年項目集中簽約儀式,率先瞄准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打出一針“強心劑”。現場共有7個項目簽約,總投資超45億元,且集中簽約的項目均為億元以上項目﹔科技周刊記者注意到,這些項目涵蓋智能制造、半導體芯片、新材料、電競文化等多個領域,全部屬於新興產業領域。
此外,我省“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專項”也已啟動實施,每年投入資金1億元左右,遴選院士、國家杰青等頂尖科學家領銜,對關系根本和全局的重大產業科技項目進行了布局。未來,將發揮省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專項的帶動作用,集成蘇南各市優勢研發力量,共同實施若干處於國際先進水平、有望引領產業變革的重大原創性研究項目,力爭取得引領性、標志性的重大成果。
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6大計劃提升創新效能
《實施方案》提出明確目標:到2022年,蘇南自創區一體化發展取得突破,基本建成與現代產業體系高效融合、創新要素高效配置、科技成果高效轉化、創新價值高效體現的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擁有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和較強競爭力的創新型園區,形成若干個世界級產業集群,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創新型經濟發展高地。
作為江蘇的產業高地、人才高地和創新高地,近年來,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下簡稱蘇南自創區)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但對標創新一體化先行區的建設目標,仍存在區域協同不夠、整體性推進措施少等問題。《實施方案》要求,加快建立制度性、實體化的工作推進體系。
對此,省科技廳相關處室負責人表示,在深化蘇南自創區創新一體化發展布局的基礎上,我省將圍繞建立一體化實施工作推進體系,統籌實施6大行動計劃,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實施創新型園區建設行動計劃。突出高新區科技創新主陣地作用,加快打造一批集知識創造、技術創新和新興產業培育為一體的創新核心區,完善高新區考核評價制度和指標體系,到2022年,蘇南自創區高新區進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和創新型特色園區的達11家。
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行動計劃。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小升高”行動,量質並舉壯大高新技術企業集群,努力在蘇南地區打造一批研發實力與創新成果國際一流、產業規模與競爭能力位居前列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到2022年,蘇南地區力爭高新技術企業達2.1萬家。
實施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行動計劃。強化省市聯動和跨市域分工合作,完善高新區“一區一戰略產業”動態管理機制,加快建設一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先進制造業集群試點。到2022年,蘇南地區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10家左右。
實施開放型創新生態建設行動計劃。發揮蘇南科教資源豐富和開發開放優勢,深化與以色列、芬蘭、挪威等重點創新型國家和地區的產業技術研發合作,大力提升中以常州創新園等建設水平,舉辦蘇南發展高端峰會等交流活動,有力促進區域間一體化發展合作。
實施人才發展一體化行動計劃。加快建設蘇南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著力構建滬寧沿線人才創新走廊,加強蘇南自創區人力資源市場一體化建設,進一步完善海外高層次人才居住証制度,到2022年,力爭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10000人。
實施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推進行動計劃。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委支持,深入開展創新政策先行先試,著力在區域協同創新、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建設新型研發機構等方面尋求突破,率先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改革經驗成果。
交匯點記者 蔡姝雯 王拓 張宣
鏈接:一體化創新發展,五市為何定位?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抓住長三角一體化、自貿區建設等戰略機遇,進一步優化蘇南自創區“五城九區多園”的創新發展布局,統籌推進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發展,支持南京加快創新名城建設,發揮蘇州工業園區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帶動作用,促進自創區與自貿區“雙自聯動”,優化完善布局,強化協同效應,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創新集群和強勁增長極。
南京市緊緊把握自創區和自貿區“雙自聯動”重大機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121戰略,加快構建“一圈雙核三城多園”一體化創新發展格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支持江北新區加快構建“兩城一中心”(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現代產業發展新格局,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創新先導區、現代產業示范區和對外開放合作重要平台。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人工智能、軟件和信息服務、生物醫藥等“全省第一、全國前三、全球有影響力”的產業地標。
無錫市
同步推進創新驅動核心戰略和產業強市主導戰略“兩大戰略”,同步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和產業科技創新體系“兩個體系”,加快構建“一城三核多特”一體化創新發展格局。
高標准建設太湖灣科創走廊,大力提升無錫高新區國家科技型園區發展能級和江陰高新區、宜興環科園國家創新型特色園區建設水平,重點建設太湖國際科技園、江陰濱江科技城等創新核心區,打造創新驅動發展核心引擎和經濟發展強勁增長極。重點培育物聯網、集成電路、節能環保、特種金屬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全力打造國內一流、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常州市
加快構建“一城兩區多園”一體化創新發展格局,大力提升常州高新區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和武進高新區國家創新型特色園區建設水平,重點建設常州科教城創新核心區,重點推進光伏科技產業園、中關村科技產業園、西太湖科技產業園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設,重點培育智能裝備、太陽能光伏、石墨烯材料、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建設全國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長三角地區特色鮮明的產業技術創新中心。
蘇州市
緊緊把握自創區和自貿區“雙自聯動”重大機遇,加快構建“四核多區兩中心”一體化創新發展格局,持續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高地,著力建成江蘇高質量發展的樣板城市、長三角創新一體化典范城市、全國高水平的創新型引領城市、全球范圍內制造業開放創新的先進城市。
發揮蘇州工業園區“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試點優勢,加快推進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區建設,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打造全方位開放高地、國際化創新高地、高端化產業高地。
鎮江市
加快構建“一區十四園”一體化創新發展格局,推動鎮江高新區積極建設國家創新型特色園區,重點建設團山睿谷創新核心區,打造對接南京的先導區、核心區和主陣地。重點推進設鎮江智能制造創新平台、中船海洋電氣科技產業園、船舶海工產業創新中心、哈工大鎮江高端裝備研究院等重大產業技術創新平台,前瞻性部署高性能合金材料、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主導性發展航空航天、船舶及海工配套、智慧電氣等產業,全力建設成為現代山水花園科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