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都率先對佔道經營開綠燈,到兩會期間委員提議給地攤鬆綁,路邊經濟再度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中央文明辦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剔除了佔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等考核指標,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著手放開路邊經濟,鼓勵小微經營主體發揮作用。地攤經濟既要鬆綁更要幫扶一程,讓其具備自我優化的能力,成長為城市的美麗風景。
地攤對就業的增加、消費的促進,有著實打實的數據支撐:成都允許佔道經營兩個月內,已經保障了超8萬人的就業,直接或間接增加了10萬就業崗位。但我們也應思考,曾經的佔道經營,讓人又愛又恨:美味的小食攤,衛生、噪音和油煙成問題﹔路邊集市、夜市,容易堵塞交通、產品質量難控。這些問題若不能解決,就會遠離“生活便利、煙火人氣”的發展目標。
“對地攤一禁了之是‘懶政’。”換言之,讓地攤發展成經濟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執政理念和治理能力。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為地攤正名,以平等的視角看待“小商小販”。小商也是商,克服地攤副作用,實現路邊經濟效益最大化,就要為流動攤商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進行更精細的管理。
資質管理應成為路邊經濟的基礎。但凡路邊經濟有聲有色,都與政府部門注重合規管理密不可分。在有的城市,小商販不僅有固定的攤位經營,而且是編造在冊的人員。路邊經營資格門檻雖不算高,但它不僅為政府管理提供了渠道,也讓經營者感受到了平等與保障,讓他們能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生意,更願意提升產品與服務的質量。在南京,城管部門今年統籌規劃了一千多個臨時外擺攤點,催生了“喵喵街”等網紅街巷。市民們期待著有關部門出台常態化、制度化、涵蓋面更廣的資質認定,讓路邊經濟為城市帶來不一樣的色彩。
公共服務對路邊經濟的發展質量具有重要影響。市場秩序、環境衛生等問題是路邊經濟的薄弱環節,但也同樣是加強服務與治理的契機。將網格化管理應用到地攤經濟的監管中,是值得嘗試的思路。例如,以分片區、分業態和分時段地對地攤經濟進行分級分類管理,餐飲密集處多加強衛生力量,商品銷售點提供治安巡查,並以公約、自律加強引導,共同呵護好路邊經濟的發展環境。
此外,還應在幫扶路邊經濟時善用科技的力量。比如,用互聯網思維進行管理,把資質申請、公告查詢、稅務申報等各環節集成到手機APP上,方便經營與管理。同時,善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通過數字支付等渠道精准追蹤地攤業態,及時排除可能出現的風險隱患。從地攤的重啟到路邊經濟的涅槃重生,回應好人民群眾滿滿的期待,需要各地政府多行創新之事、務實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