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校代表委員熱議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

2020年05月28日07:08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改革體制機制,激發創新活力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我們邀請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和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共話高校如何承擔起培養創新人才和提升創新能力的雙重使命。

主持人:請兩位首先談一談高校如何發揮科技引領作用,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方面有所作為。

熊思東:高校應搶抓知識更新迭代的機遇,將學術探索和服務國家戰略相融合,面向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圍繞基礎前沿科學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用高起點研究領航科研航母,力爭實現“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產出對世界科技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有重要影響的科研成果。

蘇州大學以納米學科為核心,依托材料科學、化學、物理學等傳統優勢學科,打造“物質科學與工程”學科群,重點推進納米科技領域的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近年來,這一學科群在光催化分解水研究、抗腫瘤納米藥物、超大口徑衍射光學元件、大幅面微納柔性制造技術等核心技術研發與應用方面攻克一大批“卡脖子”技術難題,相關原創成果運用於“神舟”等國家重大工程項目。

施衛東:高校是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主戰場,必須對症下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力氣,在前瞻性、戰略性領域下好先手棋,持續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創新力度,著力增強自主創新力,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南通大學結合國家發展戰略、地方發展規劃,發揮學校優勢學科特長,建立類型多樣、形式新穎的科技創新服務平台。教育部神經再生重點實驗室、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蘇省重點高端智庫等一批高端科研平台,圍繞人民生命健康、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開展技術創新、決策咨詢等研究,並形成一批標志性科研成果,有力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

主持人:為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裡”,請介紹一下學校有哪些舉措?

熊思東:蘇州大學圍繞“打造一個特區、建設兩個平台、加強三個引導”,推動科技成果孵化、轉化以及產業化,以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模式為著力點,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裡”,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技術支撐。

打造一個特區,學校實驗室建到地方,引導師生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共同把校地研究院建成學校在地方產學研創新的特區。建設兩個平台,即重點打造國家大學科技園和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加強三個引導,即引導學科產業對接、引導科研陣地前移、引導國際技術轉移。

施衛東:南通大學成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領導小組,創新形成服務地方工作處、技術轉移中心、大學科技園“三位一體”的技術轉移服務體系,構建協同創新、轉化孵化載體“一體化”的成果轉移轉化環境。學校依托高端科技創新載體,組建一批跨學科研究機構和研究基地,共建一批面向地方和行業需求的應用型研究機構和面向區域經濟的服務型研究機構,產生一批可供轉化的應用技術成果,在助力地方企業技術升級和科技創新的同時,有效推動學校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技術的轉移。

主持人:在人才培養環節,學校有哪些創新?

熊思東:蘇州大學堅守育人初心,強調把更多的精力和資源投入到人才培養上,堅持用價值體系“育”、用知識體系“教”、用創新體系“做”,讓學生由“學會”走向“會學”,最終成長為具備正確的價值觀、擁有完善的知識體系、掌握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優秀人才。

學校還實施一流本科行動計劃,打造一流本科專業、一流教學團隊和一流本科課程﹔促進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相融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全面發展﹔淘汰“水課”,打造“金課”,提升學生課堂獲得感,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

施衛東:南通大學堅持本科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以培養寬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時代英才為己任,加強校校協同、校企協同、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拓寬人才培養渠道,著力打造高質量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

我們成立“南通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協調校內校外多方資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全過程、全方位條件和便利。學校辟出專門場地,用於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各學院有專人指導、專有空間供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實驗室全天候向學生開放﹔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教育中心”和“大學科技園”為學生創業項目提供孵化期免費使用。學校推進“創新課程”與“課程創新”工程,讓課堂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主戰場”。

主持人:在進一步激發高校科研人員積極性,打破體制機制障礙方面,學校有哪些好辦法和好建議?

熊思東:蘇州大學積極打通政策執行中的“堵點”,以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強化激勵機制,加大激勵力度,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按照“應放盡放”原則落實“放管服”,激發創新動力。建立科研人員分類考核評價機制,釋放創新活力。根據學科和科研成果的不同性質建立科研人員分類考核評價機制。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增強創新合力。結合國家最新政策,進行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的探索,推動收益在學校與完成人以及為科技成果轉化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員之間的分配,科技成果轉化后,所得淨收益的80%獎勵給科技成果完成人。我們還將進一步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移轉化收益比例,同時加大對科技成果轉化完成人的獎勵力度,增強科研人員促進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施衛東:南通大學著力完善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制度,破除“唯論文、唯項目、唯學歷、唯帽子、唯獎項”的條框藩籬,實行分類指導分類評價,讓想干事能干事的科研人員走上更加寬廣的舞台,開辟助力人才發展的“快車道”。

建議在為科研人員營造更加寬鬆的科技創新環境上下功夫,減少不必要的中期報告、中期檢查、現場督查,避免在項目進行中填報各種各樣重復的表格。在科研經費管理上,改變以往項目制管理科研經費的模式,在嚴格審查項目可行性的前提下,全面推行經費包干制,給予科研人員更加充分的信任,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經費使用自主權。同時,進一步提高高校科研人員的生活待遇,幫助解決科研人員的后顧之憂,讓科研人員的生活更加“體面”。

(責編:耿志超、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