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小期盼融入大情懷 藏在地攤裡的小幸福

2020年05月28日16:51  來源:宿遷網
 
原標題:宿遷:藏在地攤裡的小幸福

  宿遷網訊(記者 楊芹)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

  近日,“地攤經濟”,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為熱詞。

  5月26日晚9點,在城市漸漸安靜后,我走進城市夜色中的宿遷市區楚街,行走在一條數百米長的夜市中。

  一群夜行人,數百個地攤,聽著他們的故事,仿佛看到了這座城市白天的繁華,也觸摸到了黑夜中的光亮。

城市筆記_藏在“地攤經濟”裡的小幸福(分(810521)-20200528081615

  晚上9點35分,在楚街荷花池北200米左右的趙瑤瑤攤位前,又迎來了一波顧客。“媽媽,我喜歡這個小鴨子,這個小兔子好可愛……”王女士的女兒,在5米長的攤位上,看到了很多喜歡的玩具。

  “在這裡擺攤已經有5年了。那時候,兒子才1歲。”趙瑤瑤說,說起從事這個行業,她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在她7歲的時候,父親趙宗科帶著母親朱秀玲,離開宿遷去上海,在復旦大學附近擺地攤,一賣就是20多年。地攤,對於趙瑤瑤一家人來說,讓他們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也讓他們過上了想要的生活。

  從晚上6點到深夜,趙瑤瑤在這條被稱為宿遷“夫子廟”的街區裡,陪伴著每一個顧客和過往的行人。

  “這麼晚了,孩子在家誰帶呢?”

  “公公婆婆離開早,我和老公,一個負責孩子的白天,一個陪伴孩子的夜晚。下午5點多出攤時,老公就下班了。”趙瑤瑤說,兒童節快到了,最近的生意好了起來。地攤生意,一年5萬元左右的收入,給了趙瑤瑤時間上的自由,也讓她在這個城市找到了歸屬感。

城市筆記_藏在“地攤經濟”裡的小幸福(分(810524)-20200528081542

  夜裡10點,48歲的司志向已經站了很久,她順便坐在攤位后邊的三輪車上。“老板,這套睡衣多少錢?”一個聲音將剛剛坐下的司志向又站了起來。“這套30元,給你優惠,25元!”就在掃二維碼付錢時,這位市民張菊說:“五年前,我就在你家買過睡衣,記得我嗎?你家睡衣質量真不錯!”

  司志向的老顧客有很多。5年來,她擺攤地點幾乎沒有換過,就是為了讓顧客方便找到她。司志向家的睡衣,之所以物美價廉,是因為這些貨都是她從做睡衣批發生意的妹妹那裡進的。因此,司志向的利潤空間基本上靠跑量。

城市筆記_藏在“地攤經濟”裡的小幸福(分(810523)-20200528081554

  夜裡10點30分,家在市湖濱新區皂河鎮的李靜和老公,帶著孩子在這條街閑逛,琳琅滿目的商品,讓他們感受到了城市的繁華。“這裡特別好,吃的、穿的、用的,都能買得到,所以,我們每次來市區,都會來這裡,看看有沒有想買的東西。”說完,李靜在司志向家為孩子選了一套睡衣。夏夜涼風中,他們高興地走向下一個攤位。

  “前邊那個貼手機膜的大哥,非常能吃苦!”隨著司志向手指的方向,我來到了“西楚陽哥”的攤位前。攤主名叫方寶洋,今年41歲。14年前,從老家洋河鎮來到市區,干過很多種活。5年前,他接觸到手機配件生意,並在楚街擺起了攤位。從租房、買房到換房,宿遷這座城,給了他無數的希望。

  2014年4月的一天,方寶洋在送孩子上學的路上,發生交通事故,導致他的右腿膝蓋處粉碎性骨折,右腳后跟骨裂。同年8月,他拖著帶鋼板的腿,拄著雙拐,回到楚街,又開始擺攤做生意。

  “家裡有兩個孩子要養,還有房貸要還,不能光靠老婆扛著,那時候,我特別著急,在家待不住,必須出來掙錢。”方寶洋說,多少個夜晚,腿腫脹得不能動彈。如今,腿傷給他帶來了一些生活上的不便,右腿無法使出全部的力氣,甚至不能奔跑。

城市筆記_藏在“地攤經濟”裡的小幸福(分(810520)-20200528081630

  “老板,有我這款手機膜和殼嗎?”夜裡11點30分,方寶洋的攤位前來了3位顧客。他快速地從攤子上找到了顧客需要的商品。“做完這單生意,我今天就收攤了。二毛明天要考試,明早我要在孩子上學前起來,給孩子加油鼓勁。”說完,方寶洋開始收拾東西。

  無數個深夜裡,方寶洋都如今夜一樣,堅守在這個攤位前,他期待著能等來更多的顧客,賺更多的錢。深夜12點,方寶洋裹緊厚外套,騎上車子,漸漸消失在夜幕中。他腳下的路,也是一條帶著全家人奔向幸福生活的路。

  夜已深,路上的行人越來越少,30歲的葉曉楠正在整理首飾盒。項鏈、耳釘、手鏈、發卡……在白色燈光的照射下,煞是好看。

  此時,葉曉楠的丈夫陸亞偉已經趕來,准備接她回家。“現在天氣暖和了,來逛夜市的人也變多了。”葉曉楠說,她和邊上賣襪子的周曉露准備遲點收攤。說起這兩個人,這裡的人都知道,周曉露還是葉曉楠的領路人呢。

  “之前,我和周曉露原本在一個廠裡上班。7年前,她想找一個既能照顧孩子,也能賺錢的工作。最終,她拾起了婆婆的老本行,做起了擺地攤生意。”葉曉楠說,3年前,當周曉露知道葉曉楠也遇到了和自己類似的情況后,就跟她講,要是能吃苦,就帶她到楚街擺攤。從此,她們成為夜空裡,離得最近的人。

  “琴棋書畫詩酒花”固然重要,“柴米油鹽醬醋茶”也是民生的基本考量。而在宿遷楚街,這一“地攤經濟”,讓這群人的小期盼融入大情懷,讓他們在人間煙火中找到了屬於他們的小幸福。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