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區域醫療中心存短板:人才引進難 分配不靈活

2020年05月29日07:25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區域醫療中心,期待政策賦能

農村區域醫療衛生中心,雖然能讓越來越多的農民在家門口看上病、看好病,但記者在採訪中也發現,區域醫療衛生中心作為才發展起來的新生事物,在人才引進、績效分配、職稱晉升等方面面臨許多難題。

人才難引進,醫護年齡普遍老化

靖江市新橋城醫院,是由原新橋和太和兩家鄉鎮衛生院合並后,政府投資1.5億元異地新建的交鑰匙工程,硬件設施一點不輸城市三級大醫院。該院院長周建忠介紹,全院開放床位208張,今年受疫情影響住院人數少了些,去年上半年住院的病人非常多,甚至要排隊,而全院職工隻有202人,嚴重缺人手。“目前醫院35歲以下的年輕醫生沒有,平均年齡超過40歲,而且連續多年沒招到一位本科生,甚至出現有編制但無人報考的現象。”周建忠說,去年想招6位臨床本科畢業生,當地人社和衛健部門跑遍省內外人才市場,結果沒招到一個人。大樓、儀器設備有錢就能買到,但人才隊伍不可能一蹴而就,多數畢業生不願意到農村工作。

“臨床醫生人手不足,護士的數量就更少了。”周建忠說,按國家規定床護比應當為1:0.4,醫院核定208張病床,光病房就至少需要80名護士,可目前全院隻有50多名護士,除了門急診、輔助科室、公衛護士崗位外,真正分配在病房崗位的隻有30名護士。“護士上班像打仗,人手不夠排班的。最忙碌的時候,護士下了夜班繼續上白班,連軸轉。”

基層衛生人才緊缺的窘境在蘇北非常普遍。“特別是臨床、放射、麻醉方面的醫師更難招,而沒有這方面的人才,再高檔的儀器設備也成了擺設。”揚州寶應縣氾水區域醫療衛生中心主任宋德寬說,以他們院為例,目前內、外科醫師21人,其中50歲以上10人,40-50歲3人,30-40歲2人,人員梯隊嚴重老化,年齡結構不合理。

據了解,江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現有衛生人員23.28萬人,僅佔全省衛生人員總數的1/3,與全國平均水平(33.2%)持平。全省鄉鎮衛生院衛技人員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僅佔17.12%,高中級職稱人數僅佔26.98%。經業務部門測算,目前全省基層衛生人員缺口總量在4.7萬人左右,這與我省的經濟、教育大省地位並不相配。

分配不靈活,“大鍋飯”仍然存在

區域中心建成后,農村居民個人醫療負擔和醫保經費支出都減少了,然而基層醫護人員工作量大增的同時,他們的收入並未“水漲船高”,基層醫院績效分配“大鍋飯”現象仍然存在。

一家區域醫療中心負責人透露,原先的鄉鎮衛生院通過提檔升級為二級醫院后,條件好了、病人多了、業務收入增長了,醫護人員工作量也比原先翻了2-3倍。但由於基層醫院實行財務獨立核算,職工收入與醫院收入結余多少沒有關系。去年底醫院給職工發年終獎時,該院人均3.8萬元,比其他鄉鎮衛生院隻多6000元。不僅普通職工有怨言,就連領導心裡也不痛快,“干多干少,干好干孬,差別不大,挫傷了大家積極性。”

宋德寬告訴記者,目前氾水區域醫療衛生中心業務收入僅能維持醫院總支出的70%,還有30%的支出來源於財政投入。建議政府對區域醫療衛生中心與一般鄉鎮衛生院,在財政支持、基建投入等方面,3-5年內差別化對待,最好設立專項資金扶持,把區域中心扶上馬再送一程,把好事辦好。

南京江寧祿口區域醫療衛生中心主任朱錦生說,區域中心相比原先的衛生院,環境好、高檔設備多,運行、維護成本自然加大了,其余如人力成本、設施設備投入、未知因素的剛性支出等政策性的成本也在增加,雖然醫院業務收入逐年提高,但收入增長不能平衡成本增加的支出,加之今年疫情的影響,運行壓力進一步增加。

晉升渠道狹窄,高級職稱崗位少

基層醫院醫護人員職稱晉升渠道也比較狹窄,高級職稱崗位少,多人搶一個副高、正高崗位的現象比較普遍。有基層醫院院長告訴記者:雖然省裡有政策規定,基層醫院高級崗位可按最高15%比例評定,但一些地方並未落實,人社部門隻給10%。

朱錦生認為,如今老百姓對醫療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基層急需高素質的人才,“好不容易引進的人才,如果聘不上高級職稱,就會想方設法向外地醫院調動,影響隊伍的穩定性。”

此外,在現行職稱評聘體制下,職稱評定與科研水平挂鉤,基層醫院所能處理的疾病,一般不太能幫助做科研,且基層醫生最多做到副主任醫師便很難晉級了。蘇北一家區域醫療衛生中心有23人通過了副高、正高職稱考試,但由於崗位數量限制,隻聘了13個人,還有10人沒有崗位,聘不上。

宋德寬也告訴記者:“待遇不高,前景暗淡,近幾年每年都有1-2名年富力強的骨干醫生‘孔雀東南飛’。建議上級能出台相關幫扶政策,引導鼓勵區縣級醫院的成熟型人才下沉至區域中心,幫助基層解決燃眉之急。” (仲崇山)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