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丁田變聚寶盆 南通用高標准農田建設改變鄉村模樣

2020年06月05日07:02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土地魔方”,轉出民富村美好風景

3個農業村和2個漁村合並的“散裝村”握指成拳,憋著一股勁爭當“江蘇沿海第一村”﹔2016年被認定為“經濟薄弱村”的純農業村“花式逆襲”,“美麗經濟”漸入佳境……近日,在“聚力強富美高 決勝全面小康”採訪活動中,南通多個村庄的“小康故事”讓記者深感振奮。回望其發展足跡,大多在一個點交匯——高標准農田建設。

人多地少、田塊零散、溝塘棚舍多、村庄環境差,曾是南通農村面臨的突出問題。2016年起,該市將高標准農田建設列為“一號工程”,4年來累計投資50多億元,建成高標准農田198.7萬畝,新增耕地佔補平衡面積2.3萬畝,增加可耕作耕地面積4.2萬畝,新建高標准農田畝均增產糧食50公斤以上。“土地魔方”轉動,將一家一戶的零碎地連成片,撬動農業生產方式深刻變革,繪出稻菽千重浪、別墅排成行的鄉村小康好風景。

化零為整

“補丁田”變成“聚寶盆”

4月26日,通州區金沙街道金北村寬闊的村道兩旁,風過處掀起陣陣麥浪。4架無人機低空盤旋,一個小伙子手持遙控設備站在田邊。“這些機器是農藥機,1000多畝小麥田,人工打藥水10個人得干10天,4架機器上天,三四個小時就能噴完。”小伙子叫瞿炎,是從金北村走出去的大學生,曾是一名有房有車的城市白領。

人才回流,緣於村裡的變化。“金北村是個農業村,1.3萬名村民僅有不到1萬畝耕地,10多年前,家家戶戶種著零碎的‘補丁田’,能吃飽,但要過上更好的生活,不容易。”村黨總支書記張慎建說,通過高標准農田建設,零散農田被整合成片,村裡順勢建起60多公裡農路,大型農機可以直接開到田頭。

“規模經營,農業大有奔頭!”發現機遇的瞿炎毅然回到家鄉,和幾個村民出資600萬元建立田夢合作社,寓意“在農田實現中國夢”。他們集合全村9個家庭農場,統一技術、統一種植、統一銷售,打造“緣粳粒”“思壽源”等大米品牌,目前已叩開上海、南京等地市場大門。土地盤活了,除了土地流轉費外,村民還可以再掙一份工資收入。現在,金北村人均收入達22800元,幾乎家家戶戶住進樓房、開上汽車。

相似的故事也發生在如東縣洋口鎮洋口村。4年前,洋口村由3個農業村、2個漁村合並而成,全村1.6萬人,村營收入加起來不過100萬元,是個名副其實的“散裝村”。

“一家一戶小打小鬧成不了氣候。”新成立的洋口村黨委決定,握指成拳,集約發展。幾年間,全村1.3萬多畝土地全部流轉,村集體依托土地發包、灘涂出租和倉庫及碼頭、魚池、門面房出租等,每年經營收入達700多萬元,村有資金增至8000多萬元。全村四成勞動力進工廠掙工資,加上土地流轉費,人均年收入從2013年的1萬多元增長到近3萬元。現在,洋口村又定下新目標:爭當“江蘇沿海第一村”。

各顯神通

庄稼地開出“富民花”

客商絡繹不絕,挂著各地牌照的貨車停滿路邊……走進位於如皋市磨頭鎮新港村的華夏花卉市場,眼前一片熱鬧景象。

這場景,在10年前還不可想象。新港村曾是典型的傳統農業村,村庄由4條河道環繞,交通閉塞,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一熟稻、一熟麥,種到胡子白,祖祖輩輩都這樣。”70歲的村民胡廣梅感慨,“沒想到,種地還能種出‘花’來。”

引領新港村走上富裕路的,正是一朵“花”。2010年,新港村黨總支書記鞠久富一上任,便提出流轉土地發展規模設施農業。望著村旁新204國道上的車流,村干部們有了新主張——做篇花文章。在上級黨委政府幫助下,新港村引進華夏花卉、皇達蝴蝶蘭、李唐花卉等多個高端現代農業項目。如今,全村6000多畝耕地中,近一半被撒下“花種子”。僅華夏花卉市場就入駐花卉經銷商1000多家,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帶動周邊農戶2800戶致富。去年,新港村建檔立卡戶家庭人均純收入全部超過7000元,村人均收入提升至2萬多元。

土地流轉后,眾多村庄瞄准高效益,各顯神通。海門市常樂鎮中南村整合300多畝分散、露地種植的土地,建起高效連體大棚。走進大棚,隻見獼猴桃樹苗吐著嫩芽,鎮農業技術員吳榮康正指導工人搭水泥樁,“這個大棚可一鍵開關遮陽網和薄膜,還能自動噴淋、滴灌,精准控制光照、溫度、濕度,肯定能種出高品質獼猴桃。”

中南村還將40多畝大棚免費送給有種植能力的村民自主經營。“有大棚沒大棚,收益完全不一樣。”68歲的沈龍珍向村裡“要”了1.5畝大棚種反季節果蔬,“我的毛豆剛賣完,賣到五六元一斤。6月1日前后,‘早春紅玉’西瓜上市,賣三四元一斤沒問題。靠著這些大棚,我每年能掙三四萬元。”

接“二”連“三”

小康道路越走越寬

聞著一路花香,記者來到啟東市合作鎮五星村。穿村而過的南海公路旁,投資10億元的3.5萬平方米萬頤生態園正在建設中,上百棟民宿即將封頂,由水生植物園、植物標本園等組成的千畝生態園也在同步施工。現場負責人介紹,項目建成后,將成為集民宿、旅游、酒店配套服務等於一體的度假勝地。

人均不到一畝二分地、工業一片空白的五星村,4年前還被認定為“經濟薄弱村”。“轉變觀念,短板也能變長板。”五星村黨總支書記楊永新說,村裡決定放大生態優勢,發展200多畝葡萄園,流轉近千畝土地引進五欣花木園、田園綜合體等花木果蔬種植項目,“沒想到,好生態引來萬頤生態園這個旅游大項目,以后五星村也能靠‘顏值’吃飯了。”

第一產業接連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南通農村的小康道路越走越寬。

隨著海安城區不斷擴大,位於海安開發區的泰寧村土地被大面積征用,成了城中村。“村民們拿到大筆征地補償款,但坐吃山空不是辦法。”泰寧村“兩委”發動村民拿出征地補償款和勞力安置費,興辦泰寧工業園,全村集資建起4萬平方米營業用房、4萬平方米標准廠房,不但可以收到可觀的租金,村裡八成失地農民還在家門口捧上“新飯碗”。

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泰寧村在海安率先成立股份合作社,將村組級經營性資產量化配股給村民,讓大伙兒享受穩定的資產分紅。去年,該村各項產業總產值達30億元,集體經濟收入水漲船高,給入股村民的分紅達70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突破4.5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海安第一村”。(徐 超 賁 騰 俞聖彤 嚴 磊)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