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健康文明做法還要形成合力

本報記者  沈童睿

2020年06月15日08:5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推廣健康文明做法還要形成合力(來信綜述)

  6月5日,北京海澱區薊門裡社區服務隊的隊員在指導居民分類投放垃圾。

  新華社記者 任 超攝

  近日,河北廊坊市安次區一家飯店的工作人員在展示公勺公筷。

  新華社記者 王 曉攝

  6月2日,上海寶山區乾溪幼兒園,小朋友在洗手。

  王 初攝(人民視覺)

  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湖北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現在,出門佩戴口罩、垃圾分類投放、保持社交距離、推廣分餐公筷、看病網上預約等,正在悄然成為良好社會風尚。這些健康文明的做法要推廣開來、堅持下去。

  推廣健康文明的做法,培育良好社會風尚,事關公共衛生防護網的織牢織密,事關每個人。對此,近期不少讀者來信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談感受、提建議。

  疫情防控中引導群眾增強健康衛生理念

  不能為了“情面”忽視衛生

  翻閱來信,可以發現廣大讀者普遍認為:保持健康,重在從衣食住行的每一個細節做起。

  河南登封市讀者袁茵說:“以前去飯店聚餐,如果店裡准備了公筷,我們就用。如果沒有准備,誰也不會主動提要求。尤其是和熟人在一塊,提這個有些見外。現在想來,為了‘情面’忽視衛生,不夠朋友。”

  廣東深圳市讀者張濤喜歡騎共享單車出行。以前,一趟趟騎下來,並沒覺得有需要留神的地方。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篇介紹防疫知識的文章,這才意識到共享單車使用者多,車把手可能不夠干淨,騎行后應及時洗手、保持手部清潔。

  “外出歸來要洗手,聚餐多用公筷……這些道理大家都明白,只是缺乏足夠重視,缺乏行動自覺,對衛生風險還是有些麻痺大意。”貴州貴陽市讀者馮遠表示,通過疫情防控,他不僅掌握了很多防疫知識,還強化了對健康文明理念的認識。

  疫情防控既是守衛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一場大戰,也是引導群眾增強健康衛生理念的重要契機。如今,一些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正在悄然形成。河南安陽市讀者馬申說,還記得起初他勸家中長輩出門戴口罩,真是磨破了嘴皮子。現在,父母從“無所謂”變成“很自覺”,還反過來提醒他回家要洗手。

  面對疫情,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自身的健康情況。家在雲南大理市的大學生馬宇軒因為延期開學,在家多住了一陣子,他在來信中寫道:“以前,在學校沒課時生活作息不規律。在家有父母看著,另外自己也確實是怕生病,每天三餐按時吃,經常運動,感覺精神多了!”

  健康知識的普及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將科學見解生動地傳達給普通群眾

  有讀者說,疫情期間,自己短時間內學到了不少健康衛生知識。遼寧錦州市讀者朱啟航說:“比如打噴嚏,以前可能隻會用手捂住口鼻,現在知道這麼做也可能導致病菌的傳播。”

  浙江金華市讀者曲斌杰也說,最初他還搞不清各種口罩的區別,通過閱讀文章、請教醫生朋友,現在他已經學會了怎麼識別偽劣口罩。

  健康知識的普及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經常性、持續性地進行。為了解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的現狀和發展趨勢,自2012年起,我國逐步建立並完善居民健康素養監測體系,連續開展了全國健康素養監測工作。根據國家衛健委2019年公布的監測結果,我國居民健康素養總體水平持續提升,但在城鄉、區域、人群之間還存在不均衡的情況。

  如何進一步提升群眾的健康素養?曲斌杰認為,應當做好健康知識的科普。“好的科普人要兼具扎實的專業知識和通俗的語言表達,將權威的科學見解生動地傳達給普通群眾。”

  還有一些讀者認為,提升健康素養應該從小抓起,從幼兒園、小學就開始建立健康教育體系。一來,從小養成的健康生活方式更加牢固﹔二來,可以由在校學生帶動健康知識的人際傳播。今年4月,中央文明辦發出《關於在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的通知》,其中就提到組織“小手拉大手”活動,教育引導青少年帶動家長主動踐行健康生活方式。

  “在校學生接受能力強,學校開展相關的教育也比一般單位更方便,把學生培訓好,讓他們去影響和帶動家庭,也許更有效。”安徽馬鞍山市讀者邱志賢說。

  還需要制度規范、硬件設施等方面的保障

  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創新方式方法

  今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正式實施,明確規定國家建立健康教育制度,保障公民獲得健康教育的權利,提高公民的健康素養。法律還對公民的責任義務作出規定,如公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樹立和踐行對自己健康負責的健康管理理念,主動學習健康知識,提高健康素養,加強健康管理。公民應當尊重他人的健康權利和利益,不得損害他人健康和社會公共利益。

  許多讀者表示,提升群眾健康素養,培育和維護健康文明風尚,還需要制度規范、硬件設施等方面的保障。

  江西南昌市讀者吳勁鬆認為,對一些具體的事項,比如分餐、公筷,可以推出一些規范、標准。世界中餐業聯合會和中國貿促會商業行業委員會就發布了團體標准,對餐具的擺放、服務員的操作等都作出了要求。“如此,餐飲企業提供服務時就有了標准,顧客和有關部門監督也有了依據。”吳勁鬆說。

  也有讀者提出,有時候並不是自己不願保持好的生活習慣,而是受客觀條件的限制。例如,有些地方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撤桶並點”,減少垃圾桶數量,引導居民在固定點投放。可是,由於宣傳引導不到位,有些居民不知道新的垃圾投放點位置,隻好丟在原先的位置。還有地方撤除不合要求的垃圾桶后,配備的新垃圾桶數量不夠,很快就被填滿了,讓居民不知所措。“推廣垃圾分類,隻有制度約束、規范指引、硬件保障齊頭並進,才會有好的成效。”浙江寧波市讀者鄭建鋼說。

  來信中,還有一些讀者談到愛國衛生運動。這是一項群眾性的衛生運動,有力引導群眾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和公共衛生道德。

  “不同時期,愛國衛生運動有不同的側重點,但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服務群眾的特點沒有變。”讀者邱志賢說。

  江西景德鎮市讀者鄒學東認為,疫情防控中,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就體現了愛國衛生運動所堅持的群眾路線。他說:“為了不斷提升全民健康素養、培育和維護健康文明風尚,應該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創新方式方法,人人參與,人人盡責。”

  如今,一些地方以疫情防控為契機,推動全民參與健康行動。例如,開展周末衛生大掃除,市民廣泛參與,清理衛生死角﹔分餐知識進小區,帶動群眾養成衛生用餐習慣。

  “公共衛生,人人有責。堅持學習衛生知識,主動參與愛國衛生運動,這是每個人的社會責任。”廣西南寧市讀者鄭開平說,人人都應該是良好衛生習慣的踐行者、健康文明新風尚的維護者,如此才能為公共衛生安全筑起堅實的防線。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15日 07 版)

(責編:馬曉波、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