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136戶漁民上岸 長江南京段告別捕魚歷史

2020年06月15日14:34  來源:南京日報
 
原標題:長江南京段告別捕魚歷史

盛玉高

長江沿線六合龍袍段舊船廠復綠。

這些收回的漁船將拆解。

江風習習,江水滔滔,江岸樹木林立,綠意滿眼﹔水鳥低空盤旋,魚兒不時偷偷探出頭來,翻一個浪花后再次潛入江中……船行長江六合段,一幅幅秀美江景圖令人心曠神怡。“半年多前,這裡還是一幅漁船‘排排坐’、漁網相連接的場景。”六合區漁政監督大隊大隊長馮國忠說。

長江六合段的變化,與漁民退捕上岸密不可分。按照國務院部署,2021年元旦前,長江流域將實現全面禁捕。2019年9月,六合區全面啟動了漁民退捕轉產工作。當年12月20日,六合136戶漁民全部完成簽約,相關的船網工具、漁業船舶証書全部收回。至此,南京最后一批漁民永久退出捕撈,告別“水上漂”,上岸開啟新生活。

全面禁捕半年來,“魚兒魚兒水中游,游來游去樂悠悠”的畫面重現長江六合段。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交響樂章,新添動人音符。

網裡的魚“縮水”,

打魚成“夕陽行業”

雖然打了30多年的魚,今年已經50歲的老謝依然是村裡的“年輕”漁民。老謝全名叫謝長江,他所在的龍袍街道大河口村漁業組,位於滁河入江口,當地村民祖祖輩輩以入江打魚為生。從漁業大隊,到漁業組,雖然村民幾經變遷,但“漁業”二字一直都在,從中就能看出村民們的職業。上世紀80年代,小學剛畢業的謝長江,就跟著父親跑船打魚,成為村裡最年輕的漁民。30多年過去了,50歲的老謝還是村裡的“年輕”漁民。

“在漁業村,像我這麼大歲數的,已經是年輕一代的漁民,下一代沒有人願意干這一行了。”談及此,老謝不勝唏噓,“后浪們”紛紛放棄漁業、另謀職業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打魚辛苦。俗話說,“人生三大苦,捕魚、打鐵、磨豆腐”,凌晨2點起床打魚是“家常便飯”﹔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則是——魚越捕越少、錢越來越難掙。

老謝回憶,上世紀70年代前后,一網撒下去,能撈2000多斤魚,刀魚、鰣魚等並不是稀奇物,捕到50多斤的鰱魚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兒。漁民靠著勤勞的雙手過上了好日子,他們生活的村子,是十裡八鄉有名的富裕村。漸漸地,刀魚等不見了,不論是品種還是數量,漁民網裡的魚一年少似一年。“如今的長江,50多斤的鰱魚是一條也看不到了,一天能捕二三十斤魚就不錯了。”老謝說,2019年,他和妻子兩人辛苦一年才掙了5萬多元,還不如外出打工。

眼瞅著打魚生活面臨無魚可打的境地,為何不考慮其他生計?“要不是除了打魚別無他長,我肯定已經轉行。無論如何,我不能看著兒孫重走自己的老路。”老謝堅定地說。如他所願,老謝的兒子今年已經26歲,大學畢業后一直在六合城區上班。

在漁業組,跟老謝持相同觀點的漁民不在少數。不但年輕人走出了村子,走進城市,甚至部分與老謝年齡相仿的漁民,近年來也陸續退出捕撈,另謀出路。在這裡,打魚已成名副其實的“夕陽行業”。

算清“經濟賬”與“生態賬”,

136戶漁民全部上岸

3年前,“長江全面禁漁”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漁民金海就隱隱約約預感到自己早晚一天要離開這行。2019年9月8日,六合正式啟動漁民退捕轉產工作。雖然早有心理准備,當這一天真正到來時,金海還是有些許糾結,“風風雨雨20多年,真的不想再打了。可說不干就不干,還真放不下。”

不僅如此,金海內心還有一層擔憂——船網工具怎麼處置?老了怎麼辦?然而,在個人“經濟賬”與長江“生態賬”面前,金海拎得清,“長江漁業資源越來越少,已經到了非退不可的時候。我們不打了,這片水域的魚很快就會多起來。”金海為記者算了一筆賬,假使每戶每天捕20斤魚,長江六合段136戶漁民1天就要捕近3000斤魚,一年下來就是接近10萬斤的“天文數字”。如果把10萬斤魚全部留在江中,將以幾何級數繁殖生長。

漁民“生態賬”算得清,相關部門也在努力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長江六合段漁民退捕轉產工作領導小組工作人員逐戶登船走訪,了解漁民的需求和建議,一戶一檔、分類造冊。同時,前往漁民集中居住地、所在社區,宣講各類退捕政策、補償安置措施以及其他相關政策。

馮國忠告訴記者,漁民的船網工具,由第三方進行評估確定價值給予補償﹔根據漁船的功率,按相關政策開展漁業水域佔用補償。此外,每本漁業船舶証書還給予補償,並向退捕漁民發放臨時生活補貼。“以2019年10月28日為劃分年齡段的基准時點,六合把安置進入社會保障的上岸漁民劃分為勞動年齡段和養老年齡段。勞動年齡段人員納入城鎮企業職工社會保險,養老年齡段人員納入被征地基本生活保障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漁民吃上了“定心丸”,退捕上岸跑出了“加速度”。2019年12月20日,長江六合段136戶漁民全部完成簽約,相關的船網工具、漁業船舶証書全部收回。今年1月上旬,現金補償全部發放至漁民一卡通上﹔3月中旬,漁民社保等安置工作全部完成。

6月6日,記者走進大河口村漁業組看到,原本漁民和魚販子交易的地方,已難覓人影。沿滁河上溯,船行約5分鐘,記者發現,大大小小的漁船三三兩兩並排停放,首尾相連。“這裡大約有400隻漁船,社區將組織拆解銷毀,計劃6月底全部結束。”大河口村相關負責人朱紅梅說。

推動再就業,

做好漁民上岸“后半篇文章”

退捕上岸后,遭遇本領恐慌的盛玉高不敢有停下腳、歇一歇的想法。這段時間,他正忙著准備全國消防行業特有工種職業考試。“前幾天,C1駕照剛剛拿到手,我要盡快拿到消防行業特有工種職業資格証書。技多不壓身,多一個証就多一個工作機會。”盛玉高說。

告別賴以生存的漁業,面對再就業的壓力,上岸后的漁民們全力以赴,相關部門也在全力幫扶。“對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願望的漁民,可自願申領《就業創業証》,免費享受職業技能培訓和求職登記、職業介紹和職業指導等就業服務。”六合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龍袍街道黨工委書記汪東輝告訴記者,今年,街道安排了各類就業技能培訓班,將退捕漁民納入培訓計劃。“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打亂了培訓計劃。目前,我們正著手開展前期組織工作,爭取早日開展培訓,提高漁民就業能力。”汪東輝說,龍袍新城奶山康養小鎮項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設中,打造3000畝全域旅游生態小鎮,包含康養、酒店、溫泉水療、觀光農業、休閑體育多種業態,將提供保安、服務員等多類就業崗位,優先吸納退捕上岸的漁民就業。

做好漁民上岸“后半篇文章”,不隻要服務好漁民,也要呵護好魚。六合漁民退捕轉產工作正式啟動不久,江蘇省林業局發布批復,同意建立南京龍袍長江省級濕地公園。漁民曾常年作業的烏魚洲被劃定為保育區,未來不再允許人類活動,為魚類提供理想的棲息繁殖之所。

不再打魚的盛玉高,還會不時到江邊走一走、看一看。雖然退捕僅半年,但他有一個直觀的感受——魚明顯多了起來,“漲潮時,我能看到魚在跳,這在前幾年是不可能的事兒。”

(責編:耿志超、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