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五大工程23項措施推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

2020年06月16日07:02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勢在必改,建強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

在中車戚墅堰所日前舉行的一場頒獎活動上,2項由技術工人擔任項目組長的科研項目獲評該所2019年度科技成果三等獎,標志著該所產改重頭戲之一的“建設技術工人科技創新快車道”落地開花。作為我省產改試點單位,該所去年創新科研項目立項等體制機制,專設了“技術工人組”序列。

中車戚墅堰所的產改成果,是產改這一舉國重大改革舉措在江蘇生動實踐的寫照。一年半前,《新時代江蘇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頒布實施,拉開了江蘇產改工作的大幕﹔如今,我省已出台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等21項配套文件,產改工作有力有序、有聲有色,取得階段性成效,為推動江蘇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提供了堅實人才保障。

高質量發展呼喚高素質產業工人

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然而,現實有點“骨感”。僅就創新所依賴的人才而言,工業強國歷來都是技師技工大國,日本、德國產業工人隊伍中高級技工佔比達到40%-50%,目前江蘇高技能人才卻隻佔19%,處於新興產業一線、能夠解決企業生產過程中關鍵技術和工藝難題的高技能人才更是緊缺。現實如何改變?就“改”一個字。

催動改革的另一個讓人憂心的事實是——流水線對年輕打工者吸引力在下降。如今,一些勞動密集型制造企業在招工時,對求職者年齡要求已放寬到“45歲以下”,很多年輕人寧願做外賣、快遞,也不願從事制造業。

“我們給一線工人開出的月薪已有七八千元,依然很難招足。”雙良集團總裁辦主任周冬敏介紹說,與老一代農民工打工為掙錢養家不同,85后、90后雖然也有生存壓力,但是對產業工人職業發展存在的“天花板”有排斥。協會一份調研報告也反映,當前行業發展面臨的深層次問題之一就是職工隊伍老齡化,有些棉紡企業職工平均年齡已達45歲左右,招工難、留人難,隊伍建設滯后。

記者調查發現,產業工人自身也想提升技能。但如何提升,跟誰學習,誰來“買單”?這些問題,影響著他們的成長。

省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省產改聯席會議辦公室主任朱勁鬆表示,江蘇產業工人隊伍總體素質是好的,但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相比,還存在一些問題和短板,如隊伍結構不盡合理,我省現有產業工人2300多萬人,其中農民工多達1045萬人﹔學歷層次總體還不高。

此外,技能成才制度機制尚未完全有效形成,職業教育與產業、企業需求銜接還不夠緊密,企業培訓主體作用遠未發揮,經費投入與監管不到位等問題,也困擾著江蘇產業工人技能素質的提升。改變這些不合理現狀都亟待改革破題。

素質提升和權益維護是改革重點

《新時代江蘇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提出,通過實施政治建設、賦能成長、維權服務、支撐保障、聚力共建等五大工程、23條舉措,改革不適應產業工人隊伍建設要求的體制機制。改革突出素質提升和權益維護兩個重點,增強產業工人獲得感、歸屬感。

朱勁鬆說,《實施方案》提出實施賦能成長工程,開展創客群體培育行動,發揮勞模工匠等群體的示范引領作用,引導企業將職工“五小”創新活動納入企業創新體系、建立技能水平與薪酬等級挂鉤制度,推動技術工人的創新成果按要素參與分配,實現技高者多得、多勞者多得。

作為改革配套文件之一,去年5月1日我省在全國率先出台實施《江蘇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著力解決校企合作中的突出問題。如,針對現實中校企合作存在學校一頭熱、企業不積極的現象,該條例鼓勵企業優秀技術技能人才進入學校開展教育教學,並在學校建立技能大師工作室,提出對企業舉辦的學校,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予以支持。

據省人社廳副廳長朱從明介紹,去年4月,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出台了我省第一個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專門文件,把獲得江蘇技能大獎榮譽人員等人才列入高技能領軍人才范圍,並要求國企技術工人待遇的人均增幅與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人均增幅一樣,讓技術工人的成果能夠參股、分紅。

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江蘇方案”

去年以來,江蘇產改相關單位在產改實踐中探索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獨特做法,產改“江蘇經驗”兩次在全國產改專報刊登,並在全國推進產改電視電話會議上作了交流。“江蘇經驗”體現在“三個突出”:突出思想引航把好“向”,突出示范引路抓好“點”,突出支持引導聚好“力”。

我省將政治建設列為產改“五大工程”之首,一個具體做法是堅持黨建、產改、工建一體推進,推動構建黨建與產改政治上帶、組織上帶、工作上帶、作風上帶,聯合謀劃、聯合推進、聯合表彰、聯合督查“四帶四聯”機制。

紅豆集團是省試點企業,今年初又成為全國產改項目試點單位中唯一的民營企業,其試點內容為“加強非公企業黨建工作,探索在非公企業開展黨建工作的方式方法”。集團黨委副書記王竹倩表示,去年以來,集團全面實施“四鑄四有”工程,即以思想引領鑄魂,確保產業工人政治有方向﹔以素質提升鑄匠,確保產業工人事業有希望﹔以精致服務鑄愛,確保產業工人生活有保障﹔以身心關愛鑄家,確保產業工人情緒有釋放。探索的“培訓積分制”“星級員工上大學”“競爭上崗”“車間回音壁”“合理化建議”等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經驗獲得各方肯定。

江蘇交通控股有限公司是全省首批產改試點和全面試點4家企業之一。公司員工中有清障員1569人、養護工886人,佔比近10%。針對養護工崗位,公司梳理出20多個工種,合理有據地劃分為5類生產崗位,制定相應的薪酬標准,填補了全行業清排障崗位技能認定的空白。“清排障崗位5個等級的技能劃定,讓我們覺得有階梯、有奔頭。”寧滬公司無錫養排中心排障二班班長張赟說。

省國資委一級巡視員王寧生表示,省屬企業開展安心工程、暖心工程,將產業工人穩定在了本職崗位上。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