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小鎮青年的故事:奮斗者是他們共同的名字

2020年06月19日07:17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有一種拼搏,叫“小鎮青年”

審美土氣、收入不高、缺乏品位,是人們對小鎮青年的刻板印象﹔“市場下沉”“新崛起的消費力量”是資本為小鎮青年貼的標簽。然而,社會之豐富、人生之多彩、時代的舞台之廣闊,遠遠不能被簡單定義和分類。

“小鎮青年”是一個模糊的概念,這一次,我們把目光投向那些有過繁華城市經歷卻最終回到鄉鎮的年輕人。他們看過外面的世界,卻還是選擇了故鄉,他們不僅創造了個人的事業,還帶動了一個地方和一個群體的發展。這些小鎮青年,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奮斗者”,他們身上最寶貴的精神,是拼搏。

小鎮就是他的“羅馬”

2008年夏天,謝洋洋接到通知卻沒有去取畢業証書,當時他正在北京中關村一家飯店后廚干活兒。透過廚房油膩膩的窗戶看著外面衣冠楚楚的“天之驕子”們,他覺得那張職高畢業証對他沒什麼意義,在北京也不會有什麼機會。

謝洋洋在職高學的是計算機專業,還沒畢業就孤身一人來到中關村,當時他對北京有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我沒錢租房子,哪家飯店提供床位我就在哪兒干活兒,我想著這裡是計算機行業最發達的地方,也許會有工作的機會。”然而9個月過去了,機會沒出現,無意中聽到的消息卻讓他眼前一亮。

兩位常客在店裡商量籌備開一家LED燈具的淘寶店,從連續幾天斷斷續續的對話中,謝洋洋大致了解了關於燈具電商銷售的模式,謝洋洋說:“我想試試,不開實體店,自己組裝,這樣成本很低,也許能比在北京打工掙得多一點。”

帶著在飯店打工存下的幾千塊錢,謝洋洋回到了老家——徐州市張集鎮下的一個村庄。創業很不順利,淘寶店訂單很少,收入微乎其微。為了積攢更多資本,謝洋洋養豬、養鵝、養羊,甚至燒鍋爐、種庄稼,把從小在農村練就的技能都發揮了出來,從早到晚一刻不閑,現在小青年們不願意做的農村活計他都做得很好。2009年年底,半年的淘寶店運營讓他對這個行業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增添了更多信心,他熱情地邀請發小跟他一起創業,卻被對方家人堵在家門口罵,認定他是慫恿發小去做傳銷,鄰居們都站在門口看笑話。

除了這場紛爭,謝洋洋還承受著來自家庭的巨大壓力,交往了幾個月的女友有了成家的打算,但岳父家卻嫌棄他窮……在看不到希望的堅守中,他堅持了三四年,淘寶店鋪雖然有了起色,但同行增多競爭異常激烈。

2014年,他決定放手一搏,從普通淘寶商家“升級”,入駐天貓商城,購買商標,將所有積蓄都投了進去。這是他人生的轉折點,入駐天貓后,店鋪年營業額逐步達到千萬元級別。2016年,他重金聘請運營團隊專業運營店鋪,店鋪營業額很快從兩千萬增長到四千萬。他終於走出了困境,經歷過失敗后的成功讓人格外滿足。

謝洋洋的燈具不僅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更多的人。他工廠的工人和公司的員工都是本鎮的居民,大部分是他同村的發小和親戚。不僅如此,他還鼓勵大家跟他一起開店,由他統一供貨、提供培訓,並與店主共擔成本,盈利五五分成。現在他旗下的幾十個網店中一半以上是員工創業,店主月收入2萬元左右,比很多大城市白領還要高。

互聯網填平了地域和信息的鴻溝,給小鎮上的人們帶來了更多機會。按照謝洋洋的模式,鎮上又出現了兩家規模較大的電商企業,一家做燈具,一家做家具。謝洋洋的堂弟謝國立在打理店鋪的過程中深刻意識到專業運營知識的重要性,目前他正籌辦一個電商運營培訓機構,想幫助更多有需求的人學習專業的技能。

謝洋洋的經歷,改變了鎮上人們對電商的印象和觀念,更多的人開始通過“一根網線”連接外面的世界。謝洋洋旗下擁有豐富的工廠類燈具產品線,年營業額即將攻破7000萬大關,個人年收入近千萬元,他成了“別人家的孩子”,越來越多的長輩們接受子女將事業的帆船駛入網絡的海洋中。

10年來,謝洋洋一直住在張集鎮,他衣著簡朴,神色謙遜,微信朋友圈展示的也都是老婆、孩子的日常,看起來和普通的小鎮青年無異,一點也不像人們印象中的企業家。他的兩個孩子也都在鎮上上學,當被問到為什麼不像有錢人那樣離開小鎮,送孩子上貴族學校,他說:“我從小在這裡長大,家人朋友都在這兒,有歸屬感。孩子們也很喜歡這裡,他們自由自在沒什麼煩惱。”謝洋洋說這段話時神色放鬆且平靜,曾經的貧困艱苦、閑言碎語和誤解質疑,絲毫沒有在他和這個鎮子之間產生隔閡,反而讓彼此貼得更近了。

謝洋洋並不是一個孤例,小鎮青年不全是無可奈何沒有選擇的,相反他們中有很多人都是足夠了解自己,進而作出主動選擇。條條大路通羅馬,這世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羅馬,小鎮就是謝洋洋的“羅馬”。

村裡來了個年輕人

總有幾個重要時刻決定著人生的走向。對張凡來說,2018年8月的一個夜晚,就是這樣的時刻。那天晚上張凡和父母軟磨硬泡到天亮,才讓他們支持她承包100畝大棚種萵苣。此前兩個外地老板先后來種辣椒和香瓜,賠得都挺慘。

此前兩個月,張凡辭去了無錫一家房地產公司的會計工作,回到家鄉宿遷市泗陽縣裡仁鄉,被安排到老家張鄭村當村黨支部副書記。比她早一年通過“新村干”招引政策回來的年輕人開始種冬棗、栽草藥、養龍蝦、育蟬蛹,使原本空心化的鄉村變得生機勃勃。“看到他們在縣鄉兩級大會上總受表揚,我很羨慕,不甘心落后。”張凡最初的創業動機來自要強勁兒,這個從小到大當班長的姑娘圍繞“農”字文章,決定搞家庭農場,帶村民致富。為此她去山東考察過,還寫了項目書,她堅信鄉鎮是創業熱土,她創業不是為自己發財,而是要帶著叔伯嬸姨們一起富起來。

張凡找來遠房舅舅負責管理,鄉裡幫助協調了10萬元低息貸款並指定了農技干部作技術顧問,隨后張凡簽下了100畝地56個大棚的承包協議,從城市白領轉型為“土”味村干。

包大棚后頭一件事就讓張凡吃了苦頭,100畝地撂荒半年多,草長得比人還高。生在農村卻從沒干過農活的張凡每天早上5點起床帶人下地鋤草,一天下來渾身酸痛,拿鐮刀的手上水泡摞著水泡。前兩個老板虧錢主要因為內澇,張凡請人挖了蓄水池、買了水泵,有備無患。接下來,萵苣選了紫色品種“飛橋紫葉香”,10月種下去卻長得無精打採,請土壤鑒定公司一檢查,原來是鹼性太重,趕緊進行土壤改良……

創業的日子緊張而忙亂,焦灼又充滿希望。4個月后,盡管受了霉災和雪災,但第一季萵苣挺爭氣,4個月后畝產達4000斤,每斤賣4毛錢,刨去成本略有盈余。但村干部張凡最滿意的,是這100畝地帶動了50個村民就業,勤快的人能拿四五千元的報酬。

然而第二季就沒這麼順當了。去年6月的一個晚上,張凡帶著幾十號人收割裝車,忙到晚上十點,貨車剛發往蘇州,買家就在電話裡反悔了:“1000元定金就送給你吃頓飯吧。”再撥過去,對方手機關機。張凡又氣又急又累又無助,緊急和堂哥分頭跑到鹽城、淮安和宿遷的農貿市場,夜裡三四點才找好買家,賤賣了這20噸萵苣。“創業不易,遇上難的時候我會找沒人的地方哭一場,但是那天晚上我連哭的時間都沒有。”張凡回憶當時的情景說。

人總在摔打中成長,嘗遍酸甜苦辣之后,家庭農場走上了正軌,張凡也成了村裡叔伯嬸姨們的主心骨。就在這時,她又作出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到丁窯村當村黨支部書記。丁窯村是省級經濟薄弱村,10年換了七八個書記,干群關系緊張,25歲的小姑娘能駕馭那個局面嗎?

張凡心裡也沒底,但她知道得先和村民交心。鄉親們很朴實,認可你這個人才會支持你做的事。每天上班前2小時,下班后2小時,張凡都會走到村民身邊,說家長裡短,摸人情民意,理工作重點。

接下來,張凡爭取200萬元資金把鄉裡通丁窯的道路進行硬化拓寬,還裝上了路燈﹔推動土地流轉,讓土地產生更大價值為村民增收﹔讓低收入戶以勞動力入股,參與冬棗經營……

鄉村歷練出張凡的勇敢、果斷和雷厲風行,而她讓村裡人樹立了脫貧志。村民楊為成兩年前因病雙腿殘疾,加之家庭變故,他一度內心崩潰。張凡帶著村干部幫他申請了小額低息貸款,讓他承包了70畝池塘養小龍蝦,還免租金提供農機倉庫,讓他開商店,現在他一年能掙6萬元。他說:“以前以為天都塌下來了,張凡讓我明白,人窮志不短,好日子就能用雙手干出來。”

如今,丁窯村132戶建檔立卡低收入戶中,90%以上得到了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支持,所有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已全部脫貧。

就在今年年初,丁窯村成為泗陽惟一一個脫貧攻堅示范村,而張凡也從村民口中“那個小丫頭”變為“小張書記”。

現在的一切都源自2018年那個無眠之夜。那晚天氣燥熱,媽媽的脾氣更躁:“包大棚種萵苣?你怎麼想一出是一出!一天農活沒干過,不知道天高地厚。老老實實在村裡當干部拿工資行不行?”

張凡回答:“我一定要干!”那晚這個決定不僅改變了她的人生,而且影響了兩個村庄和一群人。

一雙“襪子”也可以不走尋常路

“喜寶們,快來買它!買它!買它!”每個周五的晚上,朱澄就會從“傳澄”制襪公司的董事長變身為帶貨主播,口罩面膜乳膠枕,龍蝦手串老爹鞋,在他熱情賣力的吆喝聲中,短短四個小時內,他在直播平台上的銷售額就達到了兩三百萬。

今年,是朱澄返鄉創業的第13個年頭。

22歲那年,朱澄作出了一個“任性”的決定——休學回家,自己創業!按常理,像他這樣出身小鎮的年輕人,拼搶過高考的獨木橋,畢業后的“最佳選擇”就是留在大城市。可朱澄卻偏偏不走尋常路,他想要回到家鄉,在那裡大展拳腳。“我是一個有家鄉情結的人,我的名字中有個澄字,澄是江陰的簡稱,所以我想回到家鄉創業,在故鄉的大地上扎下自己的根脈。”

朱澄的創業夢,始於大學二年級,當時在河海大學學國際貿易專業的他,從老家江陰批發了一些外貿尾單的襪子,逐個宿舍敲門販賣,大三的時候,朱澄靠賣襪子已經攢下了15萬元。

退學創業的想法一說出口,立刻遭到了父母的堅決反對。在兩位老人眼裡,江陰是襪子的傳統產業基地,華士鎮上大大小小的織襪廠有50多家,一個沒有背景、沒有經驗的小伙子想要在經營襪子這條路上闖出一番天地,談何容易!但朱澄不聽,他執意要走自己的路,僵持了幾個月之后,母親選擇了妥協,對他說:“那就試一試吧,就算失敗了也算是人生的一筆財富。”

最終,懷揣著全家賣掉房子換來的40萬元,和從親戚那裡七拼八湊來的創業資金,朱澄回到了老家——江陰華士鎮,租了一間200平方米舊屋,買來6台織襪機,招聘6名工人,創辦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個襪子工廠。

和當地襪廠熱衷於給國外做代加工不同,一開始經營,朱澄就注冊了“傳澄”牌商標,並密切關注國內外的市場動態,先期投入市場的是當年最受歡迎的幾款時尚襪,第一年,朱澄就掙回了投資成本。之后,憑借著對市場的獨特眼光和商業的靈敏嗅覺,朱澄的事業越走越順,短短七八年的時間,他的個人賬戶上已積累了3000萬元。

創業路上向來充滿著困難和艱辛。因為沒有踏准市場行情,朱澄的一次決策失誤,令之前的努力全部付諸東流,也讓他從千萬富翁變成了負債千萬的“負翁”。兜轉一圈回到原點,或許不少年輕創業者都會選擇逃跑、放棄,但朱澄心有不甘,“如果我為了躲避債務而選擇放棄,這將成為我人生的信譽污點。”那一年,朱澄把朋友圈的簽名改成了——“一句話形容自己:打不死的小強。”

“人隻要能活下來,一定能活得更好!”朱澄篤信這句話。

為了“活得更好”,朱澄以“打不死的小強”的精神,開始調整傳統經營模式,主攻微商平台。“2015年,我碰到了幾個微商團隊,他們和我建議,為什麼不嘗試一下微商,來拓展襪子的銷售渠道?”原本對微商持懷疑態度的朱澄,決定要試一試。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僅僅用了4天的時間,微商就賣出去40萬雙襪子,而同期銷售的互聯網渠道,隻賣出去幾萬雙,這個對比讓他很震驚。朱澄看到了微商所蘊藏的巨大能量,於是親自帶隊操盤,打造一支“微商+”的精銳團隊,通過數萬個代理商在微信平台進行銷售。

“現在政府鼓勵大家擺地攤,其實,我們團隊也就是擺地攤,隻不過擺的是朋友圈的‘雲地攤’。”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微商因為經營門檻低、產品來源不明晰、缺乏相關部門監管等原因而飽受詬病,但朱澄一直努力讓團隊撕下這些負面標簽,他立下的規矩是“不賣假貨,依法納稅”。幾年來,他率領的團隊一變十、十變百、百變千……仿佛細胞裂變一般,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銷售奇跡,“代理商最多可以達到一年2個億的銷售額,最少的一年也可以有一兩百萬的收入。”年年攀升的銷售額不僅幫助朱澄還清了所有的欠債,還帶動了當地數百人創業,其中90%是女性。

今年,直播帶貨成為了一個熱詞,朱澄又在自己創立的“喜刷刷”平台轉型做起了“網紅主播”,創造了新一輪增長的銷售業績。“做企業必須順勢而為!”朱澄感慨道,在瞬息萬變的互聯網時代,唯有加快腳步,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以前說三年一大變,而現在是三個月一小變,如果你不努力抓住這個時代的風口,就會被淘汰。”創業以來,朱澄一直抱著這樣居安思危的心態,未來,他希望打造一個7×24小時的不間斷直播間,創造一個企業級的產品和一個現象級模式。

有人說,時代在變化,上升的渠道在變窄。但事實上,在下沉市場裡,有著無數像朱澄一樣努力拼搏的年輕人,他們如同細密的毛細血管,構筑著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王 慧 王宏偉)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