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名女工分工協作,兩三分鐘便完成了一個精美針線套盒的組裝。這是記者近日在濱海縣界牌鎮沖邊村康瑞日用品公司“扶貧車間”看到的場景。公司負責人孫沐宇介紹,“扶貧車間”建成投產以來,先后吸納了周邊50多名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其中10多人是建檔立卡農戶。
“在車間裡,我主要負責繞線、裝包等工作,活不重。因為靠家近,平時能照顧孩子,班也沒落下,還能兼顧家裡幾畝地,一個月收入2000多元。”41歲的羅秀萍是沖邊村村民,2016年建檔立卡,由於需要照顧常年臥病在床的老人和3個讀書的孩子,她無法外出打工。如今她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加上丈夫打零工的收入,日子過得不再那麼緊巴巴。
“企業+車間+貧困戶”,這是濱海縣推動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穩定增收、防止返貧的運作模式。今年以來,濱海縣堅持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兩手抓、兩手硬,聚焦低收入農戶穩定脫貧不返貧、經濟薄弱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長效達標目標,持續保持攻堅勁頭,全面鞏固脫貧成果。
在抓項目穩脫貧方面,濱海按照引項目到村、送就業到戶的思路,積極運用“企業+車間+貧困戶”的扶貧模式,大力引進來料訂單代加工小玩具、針線套裝、草柳編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到本地,工廠建進村,崗位送上門,讓貧困勞動力實現掙錢顧家兩不誤。
在鞏固拓展脫貧成果防止返貧過程中,濱海縣加快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確保農村建檔立卡勞動力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鞏固率達到規定標准。該縣制定《2020年度精准扶貧項目指南》,明確“扶貧車間”項目的申報標准,鼓勵企業等各類經濟組織在村組,或便於建檔立卡勞動力就近就業的地點,吸納更多建檔立卡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從而取得穩定收入。
為了讓“扶貧車間”項目落地生根,濱海縣開展“保姆式”服務,鼓勵鎮(區、街道)盤活農村集體土地、舊學校、辦公房屋、倉庫等資源建設“扶貧車間”。對符合條件的“扶貧車間”提供水、電、路三通等優質服務。縣財政還拿出獎補資金,對“扶貧車間”前3年內租金予以部分補助,補助每年不超過10萬元。
增加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濱海縣還針對貧困勞動力進廠工作缺少勞動技能的現狀,由縣人社部門牽頭,整合人社、農業、扶貧等部門專項培訓資金,圍繞“扶貧車間”技能需求,對農戶開展“一對一”“一對多”的“短平快”式崗前技能技術培訓,讓“扶貧車間”變成“傳技車間”,切實增強貧困勞動力勤勞致富的“造血”能力。在濱海,“扶貧車間”對吸納就業的建檔立卡勞動力人口開展技能培訓,並給予一次性培訓補助。“僅2019年,圍繞提升群眾就業能力,結合‘扶貧車間’工種需求,我們累計組織開展相關技能培訓3258人次,其中275名是建檔立卡勞動力。”濱海縣人社局就業處負責人張道庄介紹說。
“激勵式”獎補增強“扶貧車間”帶動能力。濱海縣對“扶貧車間”吸納5名以上本地籍建檔立卡勞動力穩定就業,且按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企業,按照相關規定給予1萬至2萬元一次性補助。同時,對屬於省、市級創業就業孵化示范基地(園區)的“扶貧車間”吸納建檔立卡勞動力就業的企業,該縣還按照相關規定,當年度給予10萬至30萬元一次性的補助。濱海縣扶貧開發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劉德勛說:“截至目前,全縣實施扶貧車間項目22個,帶動近200名建檔立卡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幫助他們燃起了致富奔小康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