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千年的京杭大運河,如何激蕩下一個千年?

2020年06月21日22:34  來源:交匯點新聞
 
原標題:流淌千年的京杭大運河,如何激蕩下一個千年?

運河,再度走進公眾視野。

6月18日,當人們在“6·18”這天縱情“圍獵”喜愛的線上商品時,流淌了千年的京杭大運河,也迎來一個“重要時刻”——

為廣泛聽取各地意見、提高《江蘇大運河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規劃》編制水平,6月18日下午,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在淮安召開《江蘇大運河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規劃》蘇中蘇北片區征求意見座談會。

這場會有多重要?蘇中蘇北片區徐州、南通、淮安、揚州、泰州、宿遷六市文化和旅游部門負責同志及相關職能處室負責同志出席參會,意味著全省13個設區市中近半數派人到場,堪稱“半個江蘇”的文旅部門花費了半日時間,扑在“運河發展”一項議題之上。

那麼,歷史上曾在經濟、交通、軍事、文化等方面為中華民族發展注入強大動能的運河,今天面臨著怎樣的發展機遇?運河與江蘇,對於彼此又意味著什麼?

運河:江蘇歷史發展的“重要起點”

江蘇,國內經濟第二大省。

廣為人知的是,身居東海之濱的江蘇,自古便是“富甲一方”的經濟強省、文化強省——

古有“貫通南北”、促生沿岸“商品經濟”的京杭運河,現有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3座自由貿易試驗區、一個國家級新區、一個名氣響當當的合作共建工業園區和諸多令人“眼紅”的戰略疊加“試驗田”。尤其改革開放以后,這裡還曾萌生出令人羨慕的“蘇南模式”。不僅如此,江蘇下轄的13座地市盡數躋身全國“百強市”,旗下縣級單位,在國內“百強縣”中也佔據著1/4的席位……

耀眼的“光環”下,目光紛紛聚焦在歷史發展的“成果”之上。

但是,查閱歷史文獻不難發現,有兩處跟“江蘇”與“運河”有關的細節,可謂江蘇的兩大“發家之本”,雖然重要,卻鮮為人知——

其一: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運河水道,是位於江蘇省南部的胥河。

其二:吳王夫差下令開鑿的邗溝,南起揚州邗江區長江北岸,北與淮河相連,打開了吳越地區與中原互通的“另一通道”,從而使吳越軍民得以北上,逐鹿中原。

而邗溝這條人工河,正是京杭大運河在江蘇最早的前身,也是縱向連接江蘇南北最早的嘗試。

兩條線索也即說明,歷史上,“運河”是打開江蘇發展脈絡的一個“重要起點”。早在京杭運河之前,人工開運,便已成為江蘇發展政治、經濟、文化、民生的“重要支撐”。

縱然,胥河與邗溝的名氣不比京杭大運河,但它們卻在江蘇人骨子裡,種下了流淌千年的“運河情結”。

而真正讓江蘇等地因運河“聞名於世”的,依舊是京杭大運河。

伴隨隋唐時期“大運河”的落成,不僅江蘇南北,連同整個中國南北貨運貿易的往來,均實現了“提檔增速”。而所謂“天下轉漕,仰此一渠”,則更彰顯出流經江蘇的大運河南段線路,曾令整個江淮地區都嘗到過地緣升級帶來的好處。

移步眼下,今天的運河,又對江蘇發展帶來了什麼?

鎮江遠郊,泰山灣,被稱為"蘇南運河的屋脊",京滬高鐵由此飛馳而過。高鐵橋梁的下方,則是歷史悠久的運河。在這裡,可以直觀感受鐵路、水運兩種運輸方式在速度上的對比﹔但在這裡,也能從貨輪的汽笛聲中感受歷史的厚重。

一組數據,同樣對當今運河給沿線地區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進行了描繪——

2016年,京杭運河江蘇段運輸總量3.1億噸。這一通行量,相當於在沿蘇北運河的公路網上,每天增加4.2萬輛中型載重貨車,或增開1000列貨運班列。這也使得截至5年前的2016年,江蘇全省每年有三分之一的貨運量,特別是煤炭和建材的運輸,需要通過運河水網得以實現。

也因此,流淌千年的大運河,時至今日,仍未“退役”。

轉型:沿運地區面臨的客觀需要

然而,時代變遷和歷史發展也帶來了“不爭的事實”——

雖然京杭大運河在運輸成本上有一定優勢,但其綜合運輸效率及對沿線市區與村落經濟發展的“貢獻力”,正經受史無前例的考驗。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在鐵路、公路愈織愈密的同時,近年來運河對沿線村鎮第二產業中傳統支柱行業的“統治力”,有所減弱。而其中,不無交通因素的影響。

正是這樣一幅背景下,1號君注意到,對大運河功能定位的探討,在近5年內持續升溫。其中,圍繞“文化”“產業”和“交通”三大關鍵詞,探討最多、所做文章也最多——

首先是“文化”。2015年7月,江蘇省政府在淮安召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座談會,統籌謀劃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文化產業升級和文化旅游發展,並首度明確提出,要以遺產資源為支撐,以沿線城市為節點,“在大運河江蘇段全線率先建成具有江蘇特色的大運河文化帶的工作目標”。

此后兩年中,大運河江蘇段沿線城市都建立了大運河專題展館,從而增加了大運河遺產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提升了城市形象。而作為大運河申遺工程的牽頭城市,揚州更建成了大運河揚州段遺產數字管理平台和遺產監測預警系統。“從總體上看,江蘇完全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把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建設成為全國示范帶。”2018年,時任江蘇省文化廳副廳長、江蘇文化強省建設研究基地首席專家的方標軍談及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時如是指出。

但是,正如所有大江大河,京杭大運河的發展,其功能定位也並不僅在文化——

另外一條有關交通和產業的“時間線”,源於2017年3月。這年的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民盟江蘇省委主委的胡剛提出,站在中國未來發展大視野的角度看,將建設“京杭大運河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大運河縱貫南北,連接京津冀和長三角兩大城市群及淮海經濟區,自開鑿以來就是國家大動脈。建設大運河經濟帶,讓沿線產業及基礎設施連接起來、要素流動起來、市場統一起來,對形成新的國家發展支撐、完善我國戰略空間布局具有積極作用。”胡剛分析。

同年4月20日至26日,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家瑞便率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將建設‘大運河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重點提案督辦調研組,開赴江蘇、山東調研,並指出,保護和開發利用大運河要著眼於大運河功能的歷史演變和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突出大運河保護和開發利用中的關鍵問題,綜合考慮各方面的意見建議。

2018年5月,當有關運河“經濟”與“文化”等話題熱議持續近兩三年之際,1號君走訪淮安等地沿運古村落時發現,改變村落面貌、發展新興產業,已是大家心中的一項共同意願。而與此同時,對傳統產業加快調優的訴求也不少——

一系列來自地方的“期待”,既包括運河航道等級提升、大宗貨物散運方式加速轉變和碼頭轉型等,也涉及運河流域三次產業結構的調整,尤其是希望進一步理順沿岸二三產業在發展的內在邏輯,真正找到一條促使二產轉型、三產騰飛的路徑,使一些歷史上因運而起、沿運而生的城鎮村落再度興旺……

而若放之地理版圖上看,這些城鎮村落中有不少亦分布在蘇中蘇北,位於江蘇深化南北中區域協同發展的關鍵地帶。

振興:以文促產續寫運河“新章”

如何統籌運河及運河流域的經濟、文化、民生與生態等功能,讓“千年古河”的經濟文化民生發展之歌共同奏響?

無疑,離不開頂層謀劃的加強。

2018年6月7日,江蘇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行學習會,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江蘇省委書記、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婁勤儉主持並講話。

婁勤儉說,江蘇是大運河起源地,深厚的歷史積澱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不僅文化遺存最多,而且品位最高,很多工藝工程代表了我國古代最高水平﹔大運河流經的區域自古就是富庶之地,對國家繁榮穩定貢獻巨大,現在大運河沿線仍是江蘇的經濟重心、創新前沿﹔我省大運河沿線城市參與文化帶建設的積極性高,從當初的大運河聯合申遺到主動圍繞大運河推進規劃編制、項目謀劃,各方面工作已有了良好開端,在運河沿線城市中已經先行一步。當前,把握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的內涵要求,要做到——

文化遺存保護要走在前列,文化價值弘揚要走在前列,生態保護修復要走在前列,沿線環境建設要走在前列。而在建設過程中,則要注重系統推進,統籌區域共同品牌打造和地方文化特色塑造﹔注重規劃引領,完善建設規劃,打造文化精品﹔注重體制創新,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的雙重作用,創新投融資體制,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建設﹔注重輿論引導,深化人們對大運河文化的認識和了解。

2019年8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江蘇省省長吳政隆介紹,江蘇大運河沿線常住人口佔到全省85%、經濟總量佔91%,串聯起吳文化、淮揚文化、楚漢文化、金陵文化等地域文化。而在大運河流經的8個省市中,江蘇段縱貫南北790公裡,擁有世界遺產點22處、佔到全線40%﹔遺產河段6處、325公裡,佔到全線1/3,良好的基礎也使江蘇最有優勢和條件建設成為大運河文化帶中最精彩的一段。

為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兩隻手”的作用,採訪中吳政隆還指出,江蘇首先突出規劃引領,正在制定《江蘇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規劃》,加快編制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現代航運建設發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等6個專項規劃﹔其次,加強立法保護,省人大常委會正在制定《關於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用法律為千年運河“護航”﹔此外,加大資金投入,江蘇率先設立了大運河文化旅游發展基金,首期規模200億元。

此次採訪僅僅4個月后,2019年12月27日,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地方法規座談會上傳來消息,江蘇將率先為大運河文化帶立法,《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將於今年1月1日起施行。

而就在不久前的5月12日,2020年第四批江蘇省政府債券暨首隻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專項債券公開發行,規模23.34億元,為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開辟了新的融資方式和渠道,有利於引導和帶動社會資本更多投向大運河文化帶項目建設……

綜合梳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求與已有亮點的過程中,1號君也發現:

江蘇在著力挖潛運河文化價值的同時,也在創新運用市場化、法制化手段,促使文化公共事業提質強基——而這,顯然為沿運地區城鎮村落“重塑自身”提供了重要機遇,對未來一系列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具有鮮明的奠基意義。

“重振大運河”不僅僅是就文化談文化。在發展文化事業產業、拉動旅游經濟,進而把第三產業深耕做實的思路外,作為連通南北的黃金水道之一,近兩年運河在提升通航能力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進展——

蘇北航務處“智能調度系統”全面上線,進一步加快船舶周轉速度——相當於在蘇北地區又建了一條年通過量千萬噸級的“新運河”。與此同時,綠色現代航運示范區建設也在全面推進,沿岸面貌加快轉變……

把京杭大運河及其沿線地區,尤其是江蘇全境打造成為令人向往的“目的地”,讓沿運地區居民、企業、政府分享變化帶來的紅利,還有不少功課要做、難題待解。但值得一提的是,在江蘇,更多建設性的意見正加速匯集﹔頂層謀劃的力度也不斷強化——

文章開頭,6月18日江蘇省文旅廳的會議便是如此﹔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江蘇、山東、河北、北京、浙江等地31名全國人大代表聯合簽名,提交規劃“京杭二通道”,沿大運河帶建高鐵的建議,亦是如此。(李睿哲 王建朋)

(責編:王艷、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