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証綜指29年來首次重大修訂:有三大調整

本報記者 王俊嶺

2020年06月23日08: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上証綜指將讓資本市場更具活力(銳財經)

  日前,上海証券交易所和中証指數有限公司宣布,將於7月22日修訂上証綜合指數的編制方案。據了解,完善指數編制方案是國際主流指數的通行做法。此次上証綜合指數編制方案修訂充分借鑒了國際指數編制修訂經驗,有利於上証綜合指數更加客觀真實地反映滬市上市公司的整體表現。

  市場人士普遍認為,適時修訂上証綜指編制方案,不僅有利於提升上証綜指的市場化和國際化程度,更有利於激發資本市場活力、支持創新型企業發展,為市場各方提供更優質的價格信號及投資標尺。

  指數編制迎來三大調整

  上証綜合指數發布於1991年,是中國A股市場第一條股票指數,核心編制方法沿用至今。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與資本市場結構變化,各界對上証綜合指數編制方案修訂有很多呼聲,“上証綜合指數失真”“未能充分反映市場結構變化”等意見頻頻出現。

  對此,上海証券交易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充分響應市場呼聲,進一步提高指數編制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更加准確表征上海市場整體表現,上交所、中証指數公司在充分聽取市場意見、研究中國資本市場發展變化、借鑒指數編制國際經驗基礎上,持續研究並慎重啟動了上証綜合指數編制方案修訂工作。

  具體來看,上証綜指編制修訂主要調整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在指數樣本中剔除被實施風險警示的股票,從而發揮資本市場優勝劣汰作用﹔二是對於上市新股延期納入指數,借以規避新股上市初期波動大、估值高等問題,提升指數的平穩性﹔三是將CDR(中國存托憑証)、科創板股票納入上証指數,這有利於提升上証綜指的代表性。

  “被實施風險警示的股票存在較高風險,基本面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投資價值受到影響,難以代表上市公司主流情況。剔除被實施風險警示的股票有利於上証綜合指數更好發揮投資功能,更好反映滬市上市公司總體表現。”該負責人表示。

  在新股調整方面,該負責人指出,當前A股市場新股上市初期存在“連續漲停”及高波動現象。新股以漲停價計入不利於上証綜合指數客觀反映市場真實表現。

  充分反映市場結構變化

  對於上証綜指誕生29年來首次迎來編制方案的重大修訂,市場各方普遍給予了積極評價。

  “截至6月19日,滬市A股共有ST和*ST個股92隻,上証指數剔除ST和*ST個股,能夠使指數更好地反映當前主流上市公司的情況,提高指數的合理性。同時,將這些被實施風險警示的個股剔除,也有助於遏制對於‘績差股’的炒作,塑造資本市場良好的生態環境。”星石投資總經理楊玲對本報記者表示。

  中信建投策略團隊表示,現有上証綜指雖然具有較高的代表性,但指數中金融地產、工業等傳統企業權重佔比較大。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很多信息技術等新興行業成長型企業大量在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上市,上証綜指需要體現這一市場結構變化。

  在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看來,本次上証綜指編制方案的修訂有利於提升上証綜指的市場化和國際化,有利於資本市場支持科創企業發展。特別是科創板企業多屬於電子、生物等新經濟行業,屬國民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領域,將相關股票納入上証綜指有利於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從而更好地支持國民經濟轉型升級。

  “修訂后的上証綜指更具科學性,能更好反映新經濟發展和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這有利於從制度層面保証上証綜指的平穩性、代表性和經濟發展相關性,同時為投資者提供更好的投資參考基准。”沈建光對本報記者說。

  服務“新經濟”“新動能”

  在上証綜指編制方案修訂納入科創板股票的同時,上証科創板50成份指數也將於7月23日正式發布實時行情。在分析人士眼中,這無疑有利於資本市場更好地服務具有科創特色的“新經濟”“新動能”。

  “在科創板上市的股票、CDR被納入指數樣本空間,此舉有多重積極影響。比如,體現了資本市場對於支持新興產業、核心科技的重視﹔能夠引導增量資金加大對科創類企業的關注﹔能夠為優質企業回歸A股進一步鋪平道路。”楊玲說。

  上海証券交易所相關負責人進一步指出,科創板証券按照修訂后的規則納入上証綜合指數,有利於保障上証綜合指數規則的穩定性與連續性。

  “截至5月底,科創板上市公司達到105家,總市值1.6萬億元,已成為滬市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創板証券計入上証綜合指數的必要性日益凸顯。科創板上市公司涵蓋諸多科技創新型企業,科創板証券的計入不僅可提高上証綜合指數的市場代表性,也將進一步提升上証綜合指數中科創型新興產業上市公司的佔比,使上証綜合指數更好反映滬市結構變化。”該負責人說。

(責編:馬曉波、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