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沛縣黃井村借“路”走向脫貧黃金道

2020年06月23日15:52  來源:徐州日報
 
原標題:路通了,窮帽子自然掉了

▲ 整修前的土路。

修建好的水泥路。▲

黃井村位於沛縣朱寨鎮東南部,豐沛公路自東向西穿境而過。在現有前黃井、后黃井和梁庄3個自然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就佔77戶、178人,2060畝的耕地面積已流轉出去1300畝,剩下的760畝多是百姓不願耕種的貧瘠土地。這樣的村庄如何在打贏脫貧攻堅戰過程中,確保一人不掉隊?市交通運輸局年初派去駐村幫扶的第一書記張允林給出了答案:讓黃井村借“路”走向脫貧致富黃金道!

■拓寬百姓出行路

“別看加寬的這段路隻有800多米,它可是我們通往村外世界的主干道,原來不但窄,而且凹凸不平,一到農忙,兩台拖拉機對面錯個車都很難,稍不留神就會掉進兩邊的溝裡。現在好了,不但寬而且平,我們再也不要為出路發愁了。”正在協助設計人員對拓寬進村道路實施外業測量的村民張鳳喜難掩內心的喜悅。借助進村道路改造機會,村支部一班人按照“全面修好干支線與入戶路,徹底消除交通死角”的要求,因地制宜地修建“小循環”入戶路,全村共新修村內小道1500米,使水泥路直通老百姓的家門口。

在村黨群服務中心后邊新修建的公交站台,開超市的村民陳寶忠正准備坐公交車去縣城進貨。他說:“以前村裡是簡易公交站台,隻有一個線路牌,現在通過駐村幫扶,新修了標准站台,既遮風擋雨,又寬大漂亮,農路連著民心,路通了,‘窮帽子’自然就掉了。”

■改變大腦固有路

“不管前黃和后黃,村村都是破爛王,晴天臭味到處鑽,雨天污水滿地流。”在村支部正南的一處廢品集中收購點,老板李德忠的一句順口溜,道出了黃井村的過往。

黃井村又被稱為“破爛村”,全村512戶絕大多數人家都從事破爛收購、廢舊塑料加工業,致使整個村庄垃圾隨處可見,收益不大、污染又重,成為沛縣創建“美麗鄉村”行動中一塊難啃的“硬骨頭”。村支部在動員不成規模家庭轉產的同時,整合3畝土地,建成標准廠房,將李德忠等廢品收購大戶集中安置,不但方便了外來賣廢品的農戶,也改善了村內垃圾亂堆的窘境。此后又抓環境整治、廁所改造等工作,昔日堆積成山、蒼蠅亂舞的垃圾堆不見了,道路整潔干淨,環境面貌煥然一新。

“要不是村書記田皓月反復上門動員我,肯定不會從家門口搬這來。你想,在家門口用自己的地,少了場地租賃費,還方便,在這不但每個月要交100元的場地租賃費,而且來來回回也不方便。不過,現在看,村干部是正確的,村裡的環境好了,住著舒服,而且幾家在一起避免了價格競爭,形成了規模經營。”李德忠一邊歸攏收來的廢品,一邊對記者說。

■工農融合留退路

“給再多的錢,我也不會在地裡栽樹苗。自己家的田地,一年種幾茬青菜說賣就賣了,而且家裡吃也方便,栽樹苗要3年才能出售,到時候萬一要是賣不出去,我找誰去?”村民王萬財對村主任張忠華發起了牢騷。“您老叔盡管放心,村裡整合的包括您在內的這160畝用於種苗木的土地,你每年收租金,還聘你當管理員,按月發工資,3年后掙錢是你的,虧了由村裡兜底。”張忠華的一句話打消了王萬財等人的顧慮。

與此同時,村干部利用村集體閑置土地,蓋廠房租給張偉等人開工廠,用於食品加工、家具制造、電商物流等行業,協調村裡貧困戶進廠上班,有效解決了村裡部分人的就業難題,村干部主動幫助聯系對外銷售。一個個多元立體的產業模型構建起來,使得黃井村的資源優勢正向經濟優勢全面轉變,村集體經濟與農民群眾收入呈現雙贏雙增的局面。

駐村幫扶第一書記張允林說:“現在去鎮裡開會腰板可直了。短短半年,通過產業扶貧、綜合開發,村集體一下子收入幾十萬元,准備用這些錢在村黨群服務中心旁邊修建村民樂園,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好多回來搞經營,家門口就能增收致富,家家忙生產,處處有經濟,吵嘴鬧仗的事少了,重情講義的人多了,村裡四處紅紅火火、熱熱鬧鬧。”

據市交通運輸局工會主席王培河介紹,近年來,交通運輸局扎實落實市委市政府精准扶貧工作部署,連續8年把能吃苦、敢擔當、善扶貧、會溝通的機關干部推薦到扶貧村任“第一書記”,不但全程參與村支部脫貧攻堅等各項工作,而且發揮行業優勢,既強化資金幫扶、提高群眾收入,又強化項目幫扶、方便群眾出行,建設“民心路”、開通“民心車”、點亮“民心燈”,還強化協調服務,為民排憂解難,確保脫貧不脫聯系。(劉冰 龔嚴巍 郭愛華)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