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梅雨天氣到來,各大醫院皮膚科的患者也逐漸增多,比如腳氣患者,其中不乏用藥不當導致症狀加重者和喜愛在雨天穿洞洞鞋出行的。專家提醒,梅雨季節對於腳氣的防治要科學,激素藥膏要少用,可以嘗試中西醫結合治療。
真菌喜歡黃梅天,皮膚科門診腳氣患者增多
引起腳氣的真菌最喜歡溫暖潮濕的環境,真菌喜歡的環境是濕度在80%以上,溫度在25℃-28℃之間,江南的黃梅天氣就是這樣的環境。人的足底和趾間部位的皮膚汗腺很豐富,濕熱天氣更容易出汗,足底部位皮膚角質層較厚,角質層中的角蛋白是真菌喜歡的食物,有利於腳上真菌生長。
梅雨季節很多人喜歡赤腳暴露在外,如果赤腳踩在有真菌的地面或者穿有真菌的拖鞋,容易被感染。還有不少人喜歡經常洗澡消暑,但是洗完不徹底擦干,水汽殘留在腳底和腳趾間,為真菌營造了絕好的繁衍機會。這些都是腳氣患者在梅雨季節增加的原因。
洞洞鞋容易引發腳氣
近幾年,隨著洞洞鞋的流行,腳氣患者也相應增多,不少讀者都有梅雨季節長時間穿洞洞鞋出現腳痒的經歷。《印度皮膚病學、性病學及麻風病學雜志》刊登的一項研究顯示常穿洞洞鞋,容易引起腳氣。
杜主任建議大家別光著腳穿塑料鞋子,最好穿雙棉襪,吸汗、抗菌。如果認為下雨天穿洞洞鞋比較方便,要盡量做到不要弄濕腳,濕了之后要盡快用干淨的水沖干淨,用紙巾擦干,特別是腳趾縫。
含有激素類的藥膏使用不當可能會加重腳氣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皮膚科主任杜長明介紹說,很多人出現腳氣喜歡自己去藥店買外用藥膏,但是,有些藥膏會加重腳氣症狀。比如含激素類的外用藥膏,它們主要是用來治療皮炎和濕疹,如果用它來對付腳氣,雖然能止痒,但它們用多了會降低皮膚的免疫抗力,反而使得腳氣的范圍越來越大。
足癬患者多濕熱証型,中藥外治有優勢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皮膚科主任杜長明介紹說,腳氣基本屬於西醫腳癬的范疇,是由皮膚癬菌引起的足部真菌感染,主要發作在腳趾間、腳后跟和腳跟邊緣。本病的形成多由脾胃兩經濕熱下注而成。或久居濕地,水中工作,水漿浸漬,感染濕毒所致。病久濕熱化燥,傷血則肌膚失養致皮膚粗糙、干裂。
從門診接診情況來看,這類患者大都是“濕熱下注”的証型。主要症狀表現為趾間有密集水疱,有的甚至糜爛流水,瘙痒疼痛或有發熱,舌質紅,舌苔薄黃。其次為“血虛風燥”的証型,一般表現為皮膚增厚,粗糙干裂,瘙痒但不流水,舌紅苔薄。中醫治療這種病一般不需要內服湯劑,多選用外治法。
【延伸閱讀】腳氣≠腳氣病
腳氣是腳癬、足癬,卻不是腳氣病,腳氣病是一種缺乏維生素B1所引起的全身性的疾病。腳氣病的全身症狀有,包括四肢感覺異常、過敏、遲鈍、觸覺痛覺減退、肌肉酸痛、肌力下降、行走困難、多發性周圍神經炎甚至四肢全身和內臟水腫漿液滲出。多數腳氣病病人發病比較急,但病情比較輕,通過服用或者注射維生素B1就可以治好。所以有些人說的得了腳氣后要補充維生素B1,其實是誤區。(蔡源浩 楊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