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南通區劃調整:打造"一主三副"大空間布局

人民網記者王繼亮

2020年07月17日21:36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7月17日,江蘇省政府官網公布的《省政府關於調整南通市部分行政區劃的通知》顯示,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南通市崇川區、港閘區,設立新的南通市崇川區﹔撤銷縣級海門市,設立南通市海門區。此舉意味著南通以崇川區為中心的主城區版圖進一步擴大,將迎來更多發展機遇。

對於南通市此番行政區劃調整,南通市委黨校教授季建林此前曾連續多年呼吁,並參與了前期論証和調研工作。17日晚間,季建林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說:“本次行政區劃調整,將為推進南通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也為南通人民群眾有更美好的新生活前景提供了新的基礎,必將推進南通進入新的‘黃金發展期’。”

中心城市首位度有望提高

近30年前,港閘區曾經歷過一次行政區劃調整。1991年,南通市區行政區劃調整,將原南通縣管轄的陳橋鄉、幸福鄉和秦灶鄉,原城區管轄的唐閘鎮、天生港鎮劃歸郊區管理,將郊區所轄的任港鄉、鐘秀鄉、八廠鄉、狼山鄉劃歸城區管轄,經國務院批准,將郊區更名為港閘區。港閘區從建區之初的不城不鄉,到融入主城區版圖,地區生產總值從原先不足20億元發展到如今突破400億元,市民人均年收入從原先一兩千元增加到現在近5萬元,港閘人用了不到30年。

數據顯示,2019年,南通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為9383.4億元。其中,海門市為1352.37億元,位列通州區之后,居全市第二位﹔崇川區為948.47億元﹔港閘區為447.10億元。崇川與港閘兩區合並后,地區生產總值為1395.57億元,將躍居全市第一方陣。

季建林指出,本次行政區劃調整為南通髙質量發展拓展了新空間、為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注入了新動力、為重大項目落地建設提供了新載體。2019年,南通地區生產總值在全國大中城市中排名第20位,2020年將突破萬億元大關。但市區經濟規模在全市的地位卻不突出,中心城市首位度低已成為制約南通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短板,與長三角城市群規劃對南通Ⅱ型大城市的定位不相匹配,與南通在全國、全省的經濟地位不相稱,與省委、省政府對南通“一個龍頭、三個先鋒”的新定位、新使命也不相適應。

在季建林看來,崇川區與港閘區雖然是主城區,但兩區均規模偏小、空間有限,資源要素配置難以科學化,制約了產業園區發展和重大項目落地。同時,崇川區與港閘區是南通所有行政區域中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兩個區,較小空間范圍內設置了兩套區級行政建制,增加了機構、人員和經費的支出,不利於行政效能的提高,“現兩區合並成新崇川區,必將大大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行政效能,為南通髙質量發展注入動力和活力。”

對於海門撤市設區,季建林分析說:“建設長江經濟帶戰略支點,建設江蘇新出海囗、建設南通新機場,賦予了南通國家級戰略平台的歷史重任。在南通全方位融入蘇南、全方位對接上海、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格局中,海門具有重要地位,承擔著重要功能,許多重大項目落戶布局在海門。海門撤市建區,有利於南通在規劃、資源、要素等方面為重大項目落戶海門提供體制支持,進而更好地推進南通高質量發展。”

“一主三副”格局值得期待

季建林認為,本次行政區劃調整對更好地推進南通實現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意義體現在:一是有利於南通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二是有利於南通加快建設長江經濟帶戰略支點,三是有利於南通加快建設現代化大城市。在他看來,上海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國家戰略中,承擔著龍頭帶動作用,南通是上海大都市圈中唯一的長江北岸城市,是上海拓展發展中土地空間潛力最大,勞動力資源最豐富的城市。海門與上海接壤,是上海北拓發展的橋頭堡。海門撤市設區后,南通加快全方位對接上海,能更好在機場、高鐵、城軌、臨港產業、合作園區等方面與上海協同規劃發展,有利於加快建設上海大都市圈滬蘇通核心三角支點城市。

2018年11月29日,李克強總理考察南通時明確要求,以國際一流水平規劃建設通州灣海港,把通州灣建設成為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支點。根據李克強總理指示要求,南通將沿海港口整合成大通州灣,建設江蘇新的出海口,打造成長江經濟帶面向太平洋的開放新門戶、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協調發展的樣板區。

行政區劃調整后,南通市區面積將達到2460平方公裡,常住人口達到327.53萬人。季建林建議,南通可以實施“一主(主城區)三副(海門、通州、通州灣)”大空間布局,實施各種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這必將大大加快南通建設長江經濟帶戰略支點進程。市轄各區可以更科學地定位功能,更有效統籌各種生產要素, 更好引導培育適合各區發展的地標性產業,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可統籌規劃建設,重要公共資源可在市區范圍內統籌布局,南通市區的經濟密度、人口密度、載體密度會大大增強,中心城市首位度將得到歷史性提升,中心城市發展會加快進入快車道,推動南通高質量發展走在全省前列,大大加快南通建設現代化大城市步代。

 

(責編:張鑫、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