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沙集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摘掉“窮帽子”

2020年07月27日16:16  來源:揚州日報-揚州網
 
原標題:沙集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摘掉“窮帽子”開出“幸福花”

沙集村新貌。楊寶嶺 攝

“一年下來,一家人的收入能有15萬元左右,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談起如今的幸福生活,儀征陳集鎮沙集村村民孫如昌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沙集村地處蘇皖兩省交界處,是揚州著名的革命老區。1939年,儀征縣第一屆縣委就誕生於此。近年來,這片“紅色熱土”通過農業招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摘掉了“窮帽子”,成了儀征脫貧致富典型村。

探索土地流轉,村民就近拿“雙薪”

“你別看現在村裡條件這麼好,以前這裡全是土路,住房也破舊不堪,不少人家生活困難。”一位70多歲的村民感慨地說,多虧了這些年村裡發展產業,大家的生活才有了改善。“面對貧窮落后,必須‘窮則思變’。”沙集村黨支部書記趙元明介紹,村裡抓住“萬傾良田”項目工程的機遇,通過土地流轉發展產業,讓村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我們家原來每年就靠種點糧食維持生活,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孫如昌說,村裡搞土地流轉后,拆遷住進了兩層樓的小洋房,家裡7畝多地一年流轉費就近5000元。現在全家人都在村裡的企業上班,一年總收入有15萬元左右。

“2010年開始,依托‘萬頃良田’項目工程,近300戶村民拆遷進鎮居住,形成了幾千畝的農業用地集中流轉。”趙元明說,土地流轉后,村裡首先引進了“蘆橋灣”產業園,集中發展生態循環養殖、林苗一體化、特色水產養殖、農產品加工等特色產業。“以往村民外出打工謀生,現在村裡50%以上的村民都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大家的錢袋子慢慢鼓起來了,人均年收入達到了4萬余元。”

開展農業招商,泥土裡“出金子”

在沙集村黨群服務中心北面,一方藍瓦白牆建筑群矗立田間。“這是我們已上馬的10萬頭仔豬養殖場項目,預計今年可實現銷售2億元,利潤2000多萬元。”揚州蘇勝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杜德成介紹,另外還有15萬頭生豬現代化養殖場正在建設中。“建成后,今年能出欄約8.5萬頭成品豬,產值近5億元,利潤非常可觀。”

揚州蘇勝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沙集村開展“農業招商”的一個縮影。通過土地流轉,沙集村先后引進二十余家農業龍頭企業,昔日的“泥土地”成了投資者、返鄉創業者心中“出金子”的地方。

“我們2017年與沙集村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流轉面積300余畝,主要用於生態農業水產養殖。”揚州月星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兵說,公司常年養殖黃鱔、甲魚、龍蝦、水鰱等水產品,種植草莓、聖女果、青菜、黃瓜等果蔬,年產值達300余萬元,已帶動就業30余人。作為一名返鄉創業者,王兵坦言,近年來,村裡的發展按下了“快進鍵”,他看在眼裡,喜在心裡,“返鄉創業、帶領村民共同致富,既是順應潮流,個人也很有成就感。”

產業興則農村興、產業旺則農村旺,一批批農業龍頭企業的落戶,使得沙集村開出了“致富花”。“村裡不僅實現了零債務,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首次突破150萬元,增幅達11.2%。”趙元明說。

發展紅色旅游,致富再闖新路子

土地流轉“轉”出了產業富民新路徑,如今沙集村又將目光放在紅色旅游上,帶領村民致富再闖新路子。

昨天,位於沙集村南井組的原八一希望小學舊址內,工人們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就在今年年底,這裡將成為揚州又一處紅色旅游景點。“我們以儀征縣第一屆縣委、新四軍革命事跡為基礎,對原八一希望小學舊址進行功能改造,打造儀征市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開展展示參觀、學習教育培訓等活動。”趙元明說。

此外,沙集村還將在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周邊,恢復打造南井組在清末民初時期有名的吳家粉坊,同時在周邊劃出一小塊土地,種植五谷雜糧,展示蓑衣、耕牛、石舂等。

“沙集村將把紅色旅游和美麗宜居鄉村、綠色循環農業結合起來,以旅興農,以農帶旅,彰顯生態旅游效應。”趙元明說,未來,沙集村將繼續全力推動三產融合,在延鏈增效上下功夫,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力爭早日實現“人人有產業、戶戶有錢賺、處處見游客”的美好藍圖。(楊星星 周務兵 楊寶嶺)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