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76萬家小店裡的“大乾坤”:解決180萬人的飯碗

2020年08月24日07:37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七十六萬家小店裡的“大乾坤”

位於南京孝陵衛T80園區的一家小店。 本報見習記者 范俊彥攝

近期,商務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開展小店經濟推進行動的通知》,明確提出要通過開展小店經濟推進行動,培育一批試點城市,至2025年,形成人氣旺、“煙火氣”濃的小店集聚區1000個,達到“百城千區億店”目標。

車水馬龍的城市,各式各樣的實體小店,不僅為居民各自的小生活提供最直接的供給,而且提供了一種溫暖的生活方案。美團研究院6月份公布的全國服務業小店經濟活力城市排名中,南京躋身前十。作為傳統消費重鎮,南京不僅有德基這樣營業額全國第二的“商業航母”,更有超過76萬家街邊小檔口、夫妻老婆店等“螞蟻雄兵”。小店是城市總體經濟的“毛細血管”,為南京帶來了巨大的潛力與動力,驅動城市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小店雖小,但體現的卻是城市經濟的活力和韌勁。當前,南京正積極申報全國小店經濟試點地區和賦能服務企業,推動社區、批發市場、商圈、特色街等小店集聚區轉型升級,推進電商服務平台、物流服務企業、商貿服務企業、中央廚房等賦能服務企業創新發展、以大帶小,發展新消費,助力“六穩”“六保”。

180萬南京人的飯碗

“奶奶,我要配把家門鑰匙,需要多久啊?”“馬上就好。”78歲的郁綺芬麻利地轉動著機器,一把鑰匙幾分鐘就成型。

郁綺芬是玄武區鎖金村遠近聞名的“鎖匠奶奶”,她的“門店”,面積隻有不足一平方米——靠馬路的一排門面房,有一處凹進去,有遮風擋雨的屋檐,裝上卷帘門,就成了老太太對外營業的“專櫃”。郁綺芬年輕時支邊新疆,是工廠的高級技工、鎖具總檢驗師。1996年退休回到南京時,老伴突患癌症,小兒子還沒有結婚。為補貼家用,她不得不重操舊業,在鎖金村擺起了鎖匠攤。轉眼24年過去,小店養活了一家人,如今,郁綺芬的兒子和兒媳婦在板倉街開了一家智能鎖店,一家人正努力將“鎖”事業越做越大。

小店,通常指面向居民消費的批發、零售、餐飲、美容美發、維修、配送服務等行業的個體工商戶,雇員10人以下或年營業額100萬元以下的微型企業及年營業額1500萬元以下的網店。

小店興,則民生興。每個門面裡,都可能會澆灌出一位母親的期待,一雙兒女的夢想,一個家庭的富足,一座城市的和諧。商務部的數據顯示,全國注冊小店8300多萬戶,帶動就業約2億人,貢獻了上萬億的稅收。根據去年全國經濟普查的數據,一家個體工商戶可帶動2.37個人就業,由此可算出,南京76萬多家小店解決了180多萬人的飯碗問題。

疫情突如其來,對小店的沖擊前所未有。今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提出,“保障就業和民生,必須穩住上億市場主體,盡力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為穩定就業蓄水池,南京2月8日推出10條政策促進中小微企業穩定發展,圍繞資金支持、稅費減免、優化服務等方面,助力個體工商戶“回血”。

紅廟小潘記鴨血粉絲湯的老板唐德梅對此深有感觸,這家網紅小店日均銷售量超200份,但疫情期間,小吃店生意受到了很大影響,一度難以為繼,“多虧了國家政策的支持和稅務部門的精准輔導,我們享受了3萬5千多元稅收優惠和3460元社保費減免,幫助我和員工們共渡難關。”她說。

“小店對城市的貢獻,不能光算經濟賬。”南京市商務局流通處處長蘇煒認為,國家推動小店經濟,出發點是保住居民就業,讓小店活下來、發展好,既能解決就業、繁榮市場,也能便利、豐富大眾生活。

相比於其他類型的創業,開小店的門檻更低,從業要求更寬鬆,經營者在完成自我就業的同時,還為城市經濟的發展貢獻了力量,這與“大眾創業”的精髓不謀而合。

千萬個小店的健康成長,讓更多人走上就業創業之路。而南京就有最適合小店發展的土壤——8月7日,工信部發布2019年度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第三方試評估報告,南京在全國27個省會城市和4個直轄市的雙創城市示范區中綜合排名第一。

放飛新消費的“想象力”

今年以來,各地為應對疫情沖擊,爭先布局“新消費”,直播帶貨、生鮮電商、無接觸配送,人們關於消費的想象在雲端延伸,但在線下,最先“活過來”的萬千小店,也正探索新消費的打開方式。

玄武區碑亭巷195號,一家名為“來福食糖”的甜品小食店,幾乎每天都擠滿了人。最高峰時,門外也坐著等號的顧客。開業僅三個月,來福食糖就沖到了大眾點評玄武區面包甜點熱門榜的第一名。

收獲的一千多條評論顯示,小店能喚起食客心頭“小歡喜”的元素有很多:奶味十足的紅豆鮮奶麻薯、精美的餐具、暖色系的裝修、寓意給生活“添點福氣加點糖”的名字……

30歲的創始人王康輾轉廣州、重慶等地考察學習,排出了包括鳳梨凍、手工冰粉、芝麻核桃露在內的特色菜單。招牌甜品紅豆鮮奶麻薯,三個月裡僅通過團購就賣出一萬份。為了吸引年輕人“打卡”,他全程操刀裝修,確定了以暖色調為主的日系風格:淡黃色的燈光、木質的桌凳,懷舊式的畫框,餐具則精心選用了青花瓷碗和金色小勺。

“年輕人通過社交平台接觸新事物,出門‘逛吃’喜歡拍照發微博和朋友圈,所以不光甜品要好吃,店面裝修還要有風格,好看又上鏡的甜品店更受歡迎。”

消費升級帶來需求多元,市場的不斷細分正為“小店經濟”發展帶來更大機遇與空間。小鄭酥燒餅、阿婆五香蛋、左師傅梅花糕、奇芳閣豆腐腦,越來越多的“網紅”小吃誕生於小店,基於自身靈活多變、運轉自由的經營優勢,無數小店主正爆發出巨大的能動性和創造性。

創造性體現在“分”,還體現在“合”。在零售領域,許多小店不再拘泥於日用品零售,“一店多能”成為潮流。

走進位於南京聚寶山庄小區的全國第一家蘇寧小店,海報、貨架、收銀台、冰櫃,100多平方米的門店裡安排得井井有條。95后店老板王浩給小店加裝了諸多“隱藏功能”:快遞收發、今日定明天取的菜場服務、家電清洗維修、房租中介等。

今年5月,蘇寧小店啟動加盟模式試點,由蘇寧提供全程開店服務和貸款支持。王浩辭去蘇寧督導工作,拉著幾位老同事盤下這家店面,成為首位加盟合伙人。

背靠蘇寧供應鏈、運營、流量、場景等多方面賦能,加之門店緊靠小區,又臨近地鐵站,客流量大。開店以來小店生意一直不錯。“目前,這家店每天線下日銷售額8000元以上,每月淨利潤至少2萬元。而且還是處在一個上升態勢。”王浩表示,這幾天正忙著籌備自己的第二家小店。

摘下“有色眼鏡”看小店

8月23日中午,南京老城南釣魚台。臨街小店RORO RUN(羅拉快跑)裡,主理人豆豆正在忙碌。

這是一家主打三明治的小店,正在試營業,位於豆豆的南方旅館樓下。店鋪不大,僅幾十平方米,裝修特別,一整面牆是浮世繪畫風的老城南,隱藏著殷高巷、飲馬巷等地名。

小店原本是旅館的湯屋,因為利用率不高,改成臨街小店,想試試看能否吸引更多客流。更重要的原因是,豆豆養了一隻叫做羅拉的小狗,自己是寵物愛好者,也想嘗試一下用貓貓狗狗進行社交破冰。“羅拉快跑不是一家單純的餐飲小店,也不是一家寵物店。”豆豆說,這裡有一些試用官羅拉認可的好物,之后也會有和寵物相關的活動,讓到訪的客人們能有更隨意的停留時間,未來小店將打造成趣寵潮流社區,吸引愛寵物、愛美食的“同類”。

自己打理,有自己的風格,賣自己喜歡的東西,交自己喜歡的朋友。哪怕成不了一個優秀的商人,也要做一個暖心的店主。消費升級催生了多元的業態,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如今的小店,再也不是低端經濟的代名詞,反而成為點綴在高樓大廈間的小風景,提升城市的顏值和溫度。

在建鄴區興隆大街丹楓園小區外,劉潔的喜咖自助洗衣咖啡店已經是這一帶的網紅。走進店鋪,十余台洗衣機和烘干機嵌滿了整堵牆,旋轉的滾筒發出“嗡嗡”的聲音。再往裡走,咖啡館才現出原型,暖色系裝潢、低矮的座椅、毛絨玩具、隨意擺放的軟坐墊,營造出放鬆舒適的氛圍。“洗衣加烘干,通常至少需要一個小時,這段時間正好可以來一杯咖啡。”劉潔希望,來自己店裡洗衣服,能成為居民朋友日常生活中一件很放鬆、很愜意的事,“把你的煩惱洗淨,順便喝杯咖啡,帶走生活裡的‘灰’。”

如果說現代化的零售基礎設施體現了一座城市的“國際范兒”,小店經濟則承載了一個地方的基因與歷史文化底蘊,體現的是人情味和共同記憶。但長久以來,由於對沿街小店經營缺乏綜合性的制度安排,導致其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一些得民心的小店,由於存在証照不全、安全隱患等問題被“一刀切”關閉。還有的小店被迫接受統一整改,小店的裝飾、門面都完全統一,失去了特色的內涵。

給小店“鬆綁”,必須降低准入門檻、創造更加友好的市場環境。南京已經有具體舉措,根據新消費行動計劃,2020年國慶長假前,允許有序設立“周末臨時外擺”,由各區選擇具備外擺條件、有統一運營管理的特色街區、商業體戶外廣場和開放式公園,合理設置外擺區域、外擺設施、外擺時段。南京還將引導小店樹立品牌和形象,通過精細規劃科學搭配一批特色化、精致化小店,打造“小而美、小而精”的小店經濟發展格局。(李 凱 董 翔 鹿 琳 王 寧 盛文虎)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