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全面小康社會建成之年。1983年初,鄧小平同志視察蘇州,蘇州之行印証了小康社會建設的現實可行性﹔2014年末,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明確提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殷切期望,“強富美高”已成為江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孜孜追求。改革開放40多年來,從小康到全面小康,江蘇持續走在前列,作出表率。為此,本網從村居、街鎮、縣區以至設區市等不同層面選取報道對象,推出“小康之路”系列融媒體報道。
“別亂跑,等會兒就回家咯!”橙黃日暮,隔著一片稻田,56歲的費玉美向對面的小孫女喊去,她馬上就施完肥了。
干完一天的活,費玉美能拿到100元報酬。她是淮安市淮安區欽工鎮宋集村村民,丈夫前幾年因病過世,為治病他們成了村裡的建檔立卡低收入戶。如今,費玉美把3畝田流轉給了村裡,每年得到近3000元保底流轉費用,她在村合作社裡務工每月能賺到2000多塊錢。2019年,費玉美家脫了貧。
“我們把產業扶貧項目收益作為經濟薄弱村增加積累、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增加收入的主渠道,培養村集體造血能力,讓大家穩定脫貧。”淮安區扶貧辦副主任管其兵介紹,截至2019年底,全區累計實現11.65萬名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脫貧,實現全面脫貧。
產業引領興農富民
青蔥玉翠的圓葉鋪滿水面,農民們已經開始忙著採摘了。“這是引進的休閑芡實新品種,每斤價格不低於16元嘞。”車橋鎮盧灘村黨總支書記於永雲說,如今,他們村裡的芡實種植達1800多畝,已形成特色產業。
過去,這裡可是個經濟薄弱村。2018年以前,蘆灘村集體收入不到5萬元。沒有產業支撐,是經濟薄弱村面臨的普遍問題。蘆灘村地勢低窪,但水資源豐富。“要想發展,走水路,種植芡實應該有前景。”蘆家灘土地合作社社長盧洪亮帶人去蘇州學習芡實種植技術,還邀請來外地芡實種植大戶到本村投資。
改變開始了。去年,村裡成立蘆家灘土地合作社,開始引導村民擴大種植。黨員帶頭,讓村裡耕地流轉起來,村集體的芡實田從300畝增加到450畝。生產上,從培育小苗、移栽、田間管理、藥物防治、施肥,到成熟后釆摘、剝苞、水洗、打包、銷售,全部通過合作社統一安排,統一管理。2019年,村集體實現純收入21.6萬元,是過去的5倍。
“最近我們正在跟蘇州客商談芡實的深加工,開發芡實餅干、芡實酒等系列產品,讓小芡實成為富民大產業。”盧洪亮說。
芡實讓村民們多了一條增收路。70歲的盧萬林前些年因病致貧。和宋集村的費玉美一樣,他把家裡3.6畝田流轉給合作社,平常在合作社務工,年底土地還有二次分紅,年收入2萬多元,去年也如期脫貧了。
為了做大芡實產業,車橋鎮2019年投入江蘇省產業富民資金680萬元,在盧灘村實施芡實生產加工項目,促進集體和農戶雙增收。該項目可帶動周邊芡實產業6.6萬畝,近4000戶農民從事芡實種植,畝均增收2000多元,實現1200多戶低收入農戶脫貧致富。
蘆灘村是淮安區經濟薄弱村脫貧的縮影。近年來,淮安區突出富民產業引領,激活鄉村活力。當地圍繞“南水生、北林果、中園藝”的產業發展思路,計劃到2021年稻蝦共作總面積達到12萬畝,芡實規模種植面積達15萬畝,有機稻米種植面積達30萬畝,林果及林下經濟達5萬畝,高效蔬菜及花卉園藝達5萬畝。“讓產業在村庄立下來,培養持續的造血能力,才能讓扶貧工作站住腳跟。”管其兵說。
宋集村種的碧根果第一年挂果 王娟供圖
“第一書記”薪火相傳
“白露到,竹竿搖,小小核桃滿地跑。”還有十幾天,就到白露節氣。宋集村300多畝碧根果園今年第一次挂果了。
村黨總支書記谷洲最近剛和曾駐村幫扶兩年的第一書記庹祖權通了電話,“江蘇省林科院已經預定了我們的果子,銷路是不用愁的。”
庹祖權是江蘇省林業局辦公室宣傳科的一級主任科員,2016初受派到宋集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我剛來的時候,村子裡基本是零產業,現在可以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零基礎到2019年村集體收入達到40萬元,庹祖權見証了宋集村的脫貧路。“盡管我人不在村裡了,還和村裡一直保持著聯系,也盡可能地為村裡的發展提供幫助,情誼一直都是在線的”。他說。
在脫貧致富奔小康路上,江蘇省“五方挂鉤”扶貧機制發揮了重要作用。谷洲也表示,如果沒有4年前駐村第一書記幫村裡選准路子,拓寬資源,“我們就沒有立村產業,也難以獲得持續發展。”
2020年,江蘇省又從不同單位和部門選派14名扶貧隊員來到淮安區6個鄉鎮的14個低收入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幫助打通鄉村脫貧路上的痛點、難點。
盛積饒是其中車橋鎮范六村的第一書記。目前,范六村 、蛇峰村、橋頭村正在搞合作社聯社,“把幾個村的力量整合在一起,資源也能夠得到更好利用”。過去,糧食都是農戶自產自銷,賣出去的價格也低。范六村的合作社已經流轉了1000多畝的土地,銷售渠道也在穩定。最近,盛積饒和村裡正在謀劃給農產品創立品牌。
扶貧扶志溫暖人心
“這幾天雞崽吃的正常不?”“眼前有沒有什麼困難?”隔三差五,戚允升就要來王旭紅這裡坐坐了解近況。27歲的戚允升是山陽街道小灣村黨總支書記,王旭紅是他第一批結對幫扶戶之一。
王旭紅原本是養雞大戶,2016年的一場禽流感讓他1000多隻雞死個精光,父母和自己又連生重病,王旭紅經濟陷入困境,他“感覺天都塌了”。
戚允升除了多給他安撫打氣,還給他報名鎮裡的養殖培訓課,自掏腰包為他買來肉雞養殖書籍,幫他辦貸款、做擔保:“賺了算你的,賠了算我的。”王旭紅的狀態慢慢恢復正常:家裡養著1000多隻雞不說,他還在當地一家企業做門衛,月收入2000多元,欠債已基本還清,一年收入七八萬元。
“扶貧工作難,每個人情況都不一樣,但是要堅持物質脫貧和精神脫貧雙同步,注重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這才是真正意義的脫貧。”管其兵說,淮安區有9539名黨員干部結對幫扶33523戶低收入農戶,“物質和精神都要脫貧”是基本要求。
為了提供就業機會,2016年以來,淮安區累計舉辦現場招聘會454場,12000多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實現了就業脫貧致富。48歲的朱殿喜通過參加政府組織的技能培訓,實現了就業增收。
朱殿喜是淮安新材產業園張朱村的村民,2016年為父親看病欠下了幾十萬的債務,妻子患有糖尿病,需要長期服藥,兩個女兒還在讀書。村干部朱建美了解情況后,安排他參加了區裡組織的水電工技能培訓。2018年他拿到了水電工技能A級上崗,現在企業裡上班,月工資近6000元,加上土地流轉的費用,家庭一年的收入穩定起來,債務也慢慢還清了。
“從基層實際來看,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佔致貧因素首位。”管其兵介紹,淮安區2017年針對低收入人員建立“先診療后付費”精准識別系統,落實住院費用政府托底保障機制。截至目前,全區共為15000多名患者減少診療費用800多萬元,涉及總診療費用7000多萬元。全區11.65萬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員均享有免費電子檔案服務、免費年度體檢服務、免費家庭醫生簽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