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意味著接受平庸依然懷抱期待
處於30-40歲之間的一代,早就告別了青春期和校園,但依然是社會認知裡的“年輕人”,有人為自己的代際定位感到尷尬,有人自嘲是“社畜”。
他們在職場尋求上升空間,在家哺育稚子、贍養老人,是城市早晚高峰車流裡挪動的小點、是摩天大樓裡的小螺絲釘。
我也就是這批“准中年人”的一員,仿佛是波浪之間的泡沫,一個平平無奇的普通人。
從小學開始,我都是屬於“中游蕩蕩勝若天堂”,小康之家也未曾給我太多的拼搏努力的壓力。學生時代的我就是一個閑白兒,也不能說不努力,也不能說很努力。好在運氣不太差,我中考發揮還行,進入了本地的一所重點高中。我的高中同學都是各個學校上來的尖子生,於是高中三年愈發沒有自信,做了三年“差不多”小姐,在人生的第一個沖刺關口——高考,我掉了鏈子。其實,這種吊兒郎當的結局可以預見:年級倒數第10名,以2分之差無緣二本投檔線。於是,我就安心二線城市家鄉的一所口碑較好的三本院校就讀了。
畢業之前,我的父母還是本著“學識寶貴,書要多讀”的心態,提供了兩個選擇:給我買輛車參加工作,或是去國外念個研究生。大學期間,我探訪過考取985、211高校的同學,蹭了幾節妙趣橫生的專業課,深覺在一所好大學,課程和師資的平均水准絕對優於我的母校。出於“同輩壓力”,在求職的門檻上,我感到深深的自卑,有一種迫切想要再加把油的感覺。於是,我選擇了后者,用一年半時間獲得了基礎版“海歸鍍金套餐”。
畢業回國之后,我進入家鄉一家本地企業工作。在周圍人眼裡,這是一個四平八穩的人生——回到家鄉留在父母身邊,有一個高中同學發展成的男朋友。
30歲的我,已經跟這個男朋友結了婚,還沒有小孩,托爸媽的福,有房無貸,養了一隻傻裡傻氣的貓,每年會計劃幾次長途短途的旅行。對於目前的生活,自己也沒有理由不滿意。看到這裡,你一定會覺得這種四平八穩是理所應當的。
但是,在我25-30歲的這段時間,和許多剛工作五六年的年輕人一樣,有自以為老天降臨運氣的時刻,也有當時覺得很難跨越的“危機”。
我本科、研究生學的專業跟工作完全不對口,然而,自己並不覺得5年半的時間白費了,大學生活是一生中唯一“獨處”的寶貴經歷。工作以后,我遇到了很負責、耐心的前輩,也遇到精致利己的同事,雖然半路出家,也漸漸地能夠獨當一面。跟男朋友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經歷了分分合合,現在反倒不吵架也不冷戰了,不再嘗試去改變對方。我覺得,幸福就是有多大的胃口就吃多少飯。
在小城生活,繁華是有限的,收入是有限的,可能性也是有限的。我的精神內核可能從頭到尾都沒有變化,依舊是“中游蕩蕩勝若天堂”。對於大城市並不向往,對於成大事和賺大錢也沒有渴望,隻想過好自己的小日子,賺得少就省著花。在我看來,成熟的過程就是給人生做減法,化繁為簡,沒那麼容易受到消費主義的迷惑,也沒有那麼買販賣焦慮的賬了。
除去雞零狗碎的現實外,培養一點愛好是種很好的“逃生通道”。愛好仿佛是精神出口,如果這個精神出口能讓自己有一些額外提升,那是再好不過了。對我而言,這個出口就是多去看看這世界,在地球的另一個角落,人們過著怎樣跟我們相似或迥異的生活,去探訪奇奇怪怪的自然景觀以及人文風俗,也可能是路上一段神奇卻美妙的際遇,去感受世界紛繁,自身渺小。
現在的我深信幾個道理:這個世界沒有捷徑可以走,得到和失去都是等價交換,起起落落是人生常態。理解這幾點之后,我就能夠保持比較淡定和坦然的人生態度了。拖延症雖然依舊有,但是慢慢自愈了﹔不懼怕疼痛,逐漸變得勇敢,會去正面迎接擊打生活的直線球了﹔更加外向和包容,能夠和更多不同類型的人交流了,也嘗試並喜歡上了很多奇奇怪怪的食物。
一個人成熟的標志到底是什麼呢?
我認為是能夠接受自己平庸的事實,並且仍舊對生活抱有期待,認清生活的平淡本質,並且接受平淡的幸福。(庄四福)
兩次考研后 我從二本生成為名校碩士
“山東學霸多”的“偏見”似乎已經成為全國人民的共識,但這背后卻是山東教育資源競爭激烈的殘酷現實。作為十年前參加高考的山東人,我對高考的經歷仍然記憶猶新。高考的確是決定人生走向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能為接下來的很長一段路程奠定基礎,卻並非人生的全部。高考過后,依然會有其他重新選擇、再次開始的機會,比如考研,這對我來說,就是改變命運的關鍵點。
在十年前那場考試中,我未能考出理想成績,並因此與夢想大學失之交臂。第一志願東北大學未錄取,我被調劑到山東泰安一所很普通的院校。我想去復讀,但最終聽從家人建議,還是向現實“妥協”了。一來,是因為家人格外反對我復讀,二來,因我努力說服自己,在四年之后的考研中再爭取一次機會。
彼時心高氣傲的我,進入大學后,不得不面對心理落差,有大半年時間都在努力調整適應。后來我慢慢明白,學校水平只是大學生活的一個層面,而這四年豐富精彩與否,取決於自己如何看待現實。與其埋怨學校不夠好,不妨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已經做到最好?是否利用有限資源,為自己追尋最大的價值?
我很慶幸,當時我沒有在懊惱和不甘中迷失,而是找到堅持和努力的方向,也漸漸發現本科學校具有的獨特魅力。我認真學好專業課程,將之視為大學生活一大主線,也把它當作考研方向。我有意識地全面發展興趣,發揮在文字方面的特長,拓展生活維度,增添其他可能。這些在我以后的生活中也頗有益處。我還結交了一些良師益友,他們在我從稚氣未脫走向成熟的過程中,給予我諸多幫助和啟迪。
尤其是大學中養成的讀書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閱讀與思考已經融入了我的血液與靈魂。我廣泛涉獵各個領域的書籍,建立知識體系和思維框架,學會批判性思考與理性分析。對我們這些山東的普通高校的學生來說,考研並不是大學后期幾個月的努力過程,整個大學階段的學習與努力都在逐步靠近這個夢想。
或因太過重視和緊張,我第一次考研成績並不理想,數學尤其差,直接導致我與夢寐以求的北大失之交臂。夢想經過四年洗禮,並未變得更清晰,反而再次蒙上一層薄霧。四年前的不甘再次涌上心頭,無處排解。我放棄在老家當公務員的機會,決定再考一次。不同的是,媽媽這次堅定地站出來支持我,替我頂住家裡的壓力。我知道,這是我唯一的機會。
我與媽媽達成共識,不再報考北大,因為她覺得風險過高,我有可能再次無學可上﹔我心裡也有些犯怯,畢竟第一次考研數學成績如此之差。於是,我決定跨考人民大學的英語翻譯研究生,這比考北大的風險小很多。想到自己英語成績一直很好,本科階段還輔修了英語第二學位,我心裡也有了更多底氣。
第二次備考,我全力以赴,把除了吃飯、睡覺、上廁所之外的時間全都用來學習。終於,我以筆試第一的成績進入復試,並順利被人大錄取。我抓住重新選擇的機會,給了自己和家人一個交代。
相比普通高校,身在人大,我擁有了更多學習和發展上的資源和優勢。而且,北京豐富的文化環境與實踐資源,也幫助我打開了人生的新世界。在人大,優質教學資源和扎實的學術氛圍滿足了我對知識的渴求,塑造 我對待學術和學習的態度。選修感興趣的課程,聽名師、名人講座,讓我迅速開闊眼界和見識。我也結識很多優秀的同學、校友和其他領域的朋友,見賢思齊,取長補短。
早在讀研期間,我就獲得了一些難得的實習機會,這是我在本科相對閉塞的環境裡,根本無法獲得乃至想象的機會。我有幸去商務部、外交部等部委實習,近距離感受在部委工作的節奏。此外,畢業季時校招的機會更多,進入名企的幾率更大。這一方面取決於個人能力,也不可否認學校的平台優勢。畢業后,我如願進入了心儀的工作單位,在一定程度上也改變了命運,讓我的人生之路更加開闊。
人生隻有一次,在關鍵時刻的選擇會影響人的一生,而考研帶給我的正是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尤其是這個努力的過程,幫我從自我懷疑的陰霾中走出來,重新找回面對生活時的自信。在今天,如果有普通高校的孩子問我,到底要不要考研,我依然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雖然考取名校的難度較大,但隻要精准定位,合理選擇,努力拼搏,一定可以實現命運的“逆轉”。(李少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