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環之外的二本生:“沉默”中期許未來

2020年08月28日15:49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光環之外的二本生:“沉默”中期許未來

  開學啦,又一批新生開始大學生活。每當此時,那些考高分、上名校的“學霸”總成為輿論熱點。其實,名校光環之外,更多是“二本”“三本”的普通大學生。他們構成了高等教育發展的主流群體,是金字塔底部的龐大基礎,也是未來求職就業的主力軍。關注他們,就是關注多數年輕人的成長,從他們的身上可以照見平凡人的生活,更可以照見理想與奮斗所期許的未來。

  ---------------

  大學“創業培訓營”告訴我 做個網店小老板不丟人

  記得高考那年,一次家庭聚會,我在義烏經商的大伯喝了點酒,拍著我的肩膀說道:小伙子,好好考,考上個名牌大學光宗耀祖,別像大伯一樣“去市場擺攤”。當時,我嘻嘻哈哈陪了陪笑,笑裡帶著尷尬——因為我很清楚,名牌大學這個東西注定與我無緣。后來高考放榜,我隻考了二本,大伯再見到我,沒再說什麼名牌大學和擺攤的話,只是對我說:我能當上大學生,比他們那輩人已經強多了,好好念,將來會有出息。

  盡管那時我對成年人的世界懂得還不多,但我已經可以隱約感覺到:大伯對自己的社會身份其實充滿了不甘。盡管他的收入還算不錯,但在他(以及我的其他長輩)看來,做小買賣終究是一件不太入流的事。在我的成長環境中,讀書上進、進入體制才是人們眼中的一等出路,就算自己單干,也得有個正經注冊的公司,才能讓人稱一聲“老板”,倒騰小商品這樣的生意,很難讓人高看幾眼。

  然而,命運很有意思,我不僅在讀書這件事上天賦有限,而且竟然真的在畢業之后,跑到互聯網上“擺起了攤”,成了一名小小的網店老板。不過,和當年不同的是,今天的我已經不再懵懂,也一點都不覺得“擺攤”是什麼丟人的事,事實上,正是我在大學度過的日子、學到的東西,讓我成了一個有能力養活自己的網店老板,同時板正了我的觀念。

  在大學裡,我念的專業名曰“電子商務”。報考的時候,我滿心以為學了這個,將來就能進到阿裡、京東之類的企業工作。然而現實很快給了我迎頭一擊——第一節專業課,老師就告訴我們:那些大企業的工作是給985、211的學生准備的,至於我們,最好還是放下幻想、做好准備,用自己的雙手給自己“挖”出一條生路。

  可貴的是,學校並沒有因為我們這些“苗子”天資有限,就對我們“放任自流”,而是扎扎實實地教會了我們不少到社會上求生的技巧。之前,我和一名在211大學念書的表兄交流時,曾經以為大學生活就是上課、刷學分、考資格、混社團,而從沒想到過:原來在我的學校,課程的主要內容,就是為我們將來走出校門打基礎的創業實踐。

  從大二開始,學院便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網店。盡管絕大多數同學的網店一開始根本賺不到錢,甚至沒幾個客人,但老師們一直在以認真的態度對待我們的“事業”。這時我才意識到——原來我上的這個“電子商務”專業是這個意思。

  相比於傳統意義上的大學生活,我所在的專業更像是一個四年期的“創業培訓營”,但我不僅沒有覺得受騙,反而覺得很有收獲。事實上,我剛剛考上二本那段時間,不止一次聽到有人說:很多二本院校根本就是在騙錢,表面上為社會培養了不少大學生,但社會根本用不到這些“多余”的人才。那段時間裡,我經常為自己的未來感到害怕和迷茫。然而,我的大學用實際行動証明:二本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可以有獨一無二的用處。

  其實,不論是我們這些學生還是講台上的老師,都很清楚一件事——我們這個學校的文憑拿出去,並沒有多少含金量。但是,正視這個事實之后,我們並沒有自我放棄,而是通過培養實實在在的謀生能力,代替形式上的“大學教育”。記得大三有一門專業課,名叫“電商實務”,一學期隻有四堂老師在台上講授知識點的正課,其他課時裡同學們都在打理自己的網店。但是,老師並不是對我們“放羊”,而是會隨時與我們聯系,與我們討論開店過程中的困境,給我們排憂解難,而那門課最終的成績也是以網店的經營成果排名計分。如今回想起來,盡管那時我們開的店大多只是小打小鬧,但很多和我一樣在畢業之后走上電商之路的同學,都是在那時積攢起了最早的開店經驗與人脈資源。

  如今,再見到大伯,我會坦然地和他交流最近的市場行情和做買賣的經驗。或許我們都不是很會讀書,但我們有自己的事業與方向,沒什麼好覺得丟臉。作為二本生,我在學校學到了能夠養活自己的知識,做到了“學以致用”,從這個角度上看,我有充足的理由感謝自己的大學生活。(陳鳴泉)

  別人選擇北上廣 我更想要小城的“節能”人生

  進行大學選擇時,我好像就大概確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我的老家在山東,由於是獨生子,父母不希望我離家遠行,甚至一度想讓我選擇位於本市的山東理工大學。可是年輕的我總還是想走出去多看看,一番拉鋸之后,我選擇了省內的另一所二本大學——曲阜師范杏壇學院(現齊魯理工學院)。

  外出讀書,總是有一種冒險的愉悅與未知的樂趣。可是四年以后,我卻發現這更多是個認識自我的過程:想象中的自由並沒有那麼誘人,人生地不熟所帶來的孤獨感反倒油然而生﹔在外面待久了,我性格中喜歡平穩生活、戀家的部分也逐漸彰顯出來。於是大學期間,我並沒有像身邊許多二本同學一樣努力考研,爭取進一步用知識改變命運,也沒有立志到大城市打拼一下,以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和生活水平。一番在外試探后,我決定畢業后回家,在當地融媒體中心從事新媒體編輯工作。

  大城市雖然有著不少難以比擬的優勢,可是對我而言,小城生活則是個更具性價比的選擇。比如,大城市人才濟濟,不少工作崗位甚至在招聘時隻接收985、211畢業生,對於隻有二本學歷的我來說,這一殘酷的現實讓我不得不思考:大城市雖然看起來機會不少,但其中又有多少真正適合自己的機會呢?相反,在我生活的小城,許多單位並不會提出如此讓人望而卻步的入職門檻,一般要求本科畢業即可。

  最近熱播的《三十而已》中,主人公王漫妮曾一度放棄在上海打拼,回到家鄉小城做文職工作。最后,她發現自己還是受不了那種“一眼望到頭”的生活。其實這未嘗不是一種誤讀,真正開始工作之后,我並不認為自己就踏上了一成不變、毫無生機的人生道路。由於大學專業與工作崗位並非完全對口,所以我反而特別享受這份工作帶來的挑戰、新鮮感和樂趣。第一次在報紙上發稿、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照片登上攝影版、第一次航拍、第一次上鏡……看著自己作品的點擊量穩步上漲,慢慢學習攝影、視頻剪輯、后期制作等技術,我的工作成就感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所以盡管這份工作並不是傳統的朝九晚五,有時甚至要加班到凌晨兩點,我還是覺得它不是在固化、而是在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

  有時候,我也會想:如果當初考研到更好的學校,去北京、上海等城市工作,今天的自己會是什麼樣子?雖然生活沒有“假如”,但想了解其間苦甜也並不困難,隻要打開一些高中同學的朋友圈,“雲體驗”一番即可。我發現,在他們玫瑰色濾鏡下的生活,有時並非那麼愜意。比如一天晚上,北京下了一場暴雨,而我那位在互聯網公司加班到晚上十點的朋友,打車排隊一直等到半夜十二點。當另一位朋友吐槽她每個月的房租要4000多元時,我也在驚愕之余感嘆自己跟父母一起居住的便利:不僅沒有高昂的生活成本,每次加班回家時還有熱騰騰的飯菜等著自己。除了日常的催婚有些難熬,其他方面都讓我比較滿意。

  所以對我來說,二本學歷雖然是自己前往大城市打拼的客觀限制,但是細細想來,或許大城市也不適合自己。高強度、快節奏的工作方式並不會讓我產生熱情,反而會讓我覺得有些壓抑。與大城市復雜的人際關系相比,小城的熟人觀念和人情味也給我帶來了不少安全感:閑暇時間,與幾個發小相約,找家新開的店吃飯聊天,一起毫無芥蒂地吐槽領導,聊聊工作,看場電影,都能讓我體會到最簡單的快樂與幸福。

  基於學歷基礎,每個人的人生選擇當然會有不同的維度。我欣賞並贊嘆那些在二本畢業后繼續深造、去往大城市打拼的同學,但也不后悔自己的人生選擇。每個人都有權在可選范圍內決定最適合自己的道路,用我最喜歡的動漫裡的話來說就是:他們選擇玫瑰色的人生,而我則更想要“節能”一點的生活。(伊善進)

(責編:馬曉波、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