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中心城區水質一年提升到Ⅲ類 經驗將推廣

2020年09月01日14:29  來源:江海晚報
 
原標題:城興水美 描繪生態文明畫卷

近年來,我市以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科學有序開展區域治水,不到一年時間就將中心城區水質由劣V類為主全面提升到Ⅲ類,實現“差等生”向“優等生”的轉變,並將其成功經驗逐步推廣到全市,實現滿城活水,江河安瀾。

採取新措施,主城區66平方公裡水質達Ⅲ類

曾幾何時,瀕江臨海、水資源豐沛的南通,卻讓水成為南通人的隱痛,可洗澡、游泳、洗衣的濠河消失了,黑臭,成為南通的“河殤”。

2018年11月19日,以《18城市水環境達標進展緩慢》為題,《人民日報》刊文,指出全國黑臭水體整治任務十分艱巨,36個重點城市中,有8個城市的整治任務完成率低於50%。南通等18個城市連續3次參加水環境達標滯后地區工作調度會,水環境達標工作進展緩慢。

“當時,我剛剛走馬上任,面對《人民日報》曝光,市委、市政府領導的批示,壓力巨大。市領導派來了省政府特聘幫扶專家趙瑞龍,與全體水利人一道奮力拼搏。”市水利局局長吳曉春說。跳出“九龍治水”怪圈,打破“就河治河”束縛,市水利局以江河聯治、水岸共治、全域防治新理念,把控源截污、管網建設作為水環境治理的治本之策,將目光對准水系不通、水體不活這一難點,系統實施全面活水、持續活水、按需活水、兩利活水、高效活水、連片活水六項工程,實現城區河道自然連通。同時結合自然地理和水文氣象特點,借助長江潮汐動力,因勢利導,將江水引入城市內部,實現江河聯動、內外循環,讓河流恢復生命,並採用“生態水利工程+濕地公園”的方式,通過恢復水域植被,建設生態河岸和濕地的舉措,讓河流水體重現自然風貌。

僅僅一年,2019年11月初,南通報業傳媒集團發布的主城區河道水質監測結果顯示,主城區河道水質除溶解氧指標略超Ⅲ類,其余指標均達到或優於Ⅲ類。姚港河及褲子港2條入江支流水質穩定提升為Ⅲ-Ⅳ類水標准,河道污染物濃度大幅度下降。南通水利以實打實的數據,向百姓兌現了2019年初提出“濠河及周邊主要河道達到Ⅲ類水標准”這一硬碰硬的承諾。

提升水環境,打造崇川區100平方公裡治水典范

主城區66平方公裡的治水成效大大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今年,組織實施區域治水工程又成為市委改革計劃內容之一,列入市委“1號文件”、市委市政府年度重點工作、民生實事。南通在控源截污、活水暢流的基礎上,以提升水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河道公園文化改造為重點,以“高效控源截污、完善河網水系、創建‘河道公園’、實現智慧管控、壓實長效管護”為支撐,力爭2020年底將崇川區100平方公裡打造成高質量治水典范城區,提升公眾對水生態環境的滿意度。

南通市城市河道建設管理中心副主任邱旭東介紹說,今年南通重點推進觀音山片區水環境整治工作,為實現觀音山片區暢流活水,2020年城建計劃中市本級安排興石河閘及河道整治等3個項目,崇川區安排青龍橫河整治等13個項目。

為了讓通城全身“水脈貫通”,水利人付出巨大的努力。通甲河是通呂運河、海港引河與廟橋豎河、先鋒豎河、小海豎河、高壩豎河、梁浩港溝通的重要河道,水利部門經過探討,計劃利用水位自然落差,打通觀音山、先鋒片區的水系,但收效甚微。為了查明原因,市水利局工作人員一路沿著興石河、青龍橫河走到無路可走處,終於在寧啟鐵路沿線發現一處工程壩,其周邊還有三條壩,阻擋了水流。拆壩后,該片區實現了自然活水。

先試先行,啟東破題全域治水成效初顯

南通河網密度大,其中以骨干河道為“綱”,通江達海,引排條件好,汛期水量充沛、流動性好﹔而用鎮、村級河道織成的“網”,卻存在大量阻水建筑物,區域河網水體流動性不足。尤其是通呂運河以北片區,缺少必要的活水動力,一、二級河道“穿腸而過”,三、四級河道“紋絲不動”,總體上看水體流動性仍然比較差。

為了改變現狀,今年,南通將區域治水拓展至全市范圍,以期實現綱網聯動、源水直達,大片獨立,小片連通,統一調度,分級管理,讓水隨人意。吳曉春介紹,市水利局將全市治水工程劃分出8-9個獨立大片區,骨干航道作為清水水源通道,常引長江水、維持高水位、直達各片區,並計劃充分利用“半日潮”的潮汐動力,形成江海—骨干航道—內部河網3級水位落差,實現自然做功、自然活水。

8月17日,啟東市南陽鎮元祥村4組河道整治現場一派忙碌,施工人員手持高壓水槍,正在沖洗河底淤泥。作為全域治水的試點,啟東率先行動,實施“1+3”區域治水總體方案,重點對城市建成區、呂四港鎮區、圓陀角三個區域100平方公裡及其周邊水域進行全面梳理和提升改造。目前,啟東城區40平方公裡15條主要河道已經初步實現活水暢流。

本報記者唐佳美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