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江蘇篇

南京高淳:山水文立體布局 三慢城交相輝映

顧姝姝

2020年10月31日08:44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丘陵起伏,美景迎送,南京市高淳區東部一條48公裡的“椏溪生態之旅”風光帶蜿蜒曲折。連綿的青山下,金燦燦的稻田、姹紫嫣紅的花海、粉牆黛瓦的民居構成一幅山水田園畫。

2010年11月,這裡通過國際慢城聯盟認証,慢城“中國化”之路亦由此開啟。十年磨一劍,慢城猶如磁石,吸引天南海北的人們來此體驗“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愜意和歡欣。年過半百的南京市民王粉霞,前年斷然辭職回到這裡的老家,他們經營的農家樂每逢周末就熱鬧非凡,當地固城湖螃蟹是時下最熱的賣點。

“慢城”已然成為高淳的一張名片。它猶如一卷徐徐展開的水墨畫,從東部的“山慢城”延展到中部“文慢城”和西部“水慢城”。它又像催化劑和引領器,推動當地走出一條村美民富產業旺的發展之路。據統計,2019年,高淳區實現旅游收入142.6億元,旅游接待人數超千萬人次。

山慢城:鄉村蝶變人心回歸

出門全是土路,每逢雨天泥濘不堪﹔村裡人扛著鋤頭、啃著山芋到田裡干活……20多年前,剛嫁到椏溪瑤宕村呂家自然村的王粉霞看著眼前的模樣,對婆婆說:“我寧願到城裡撿垃圾,也不願意再待在這了。”

“那會兒村裡是真窮。為了孩子上學,我們夫妻倆到南京市區找工作,1995年把戶口也遷到市區。”王粉霞介紹,經過打拼,愛人成了工程管理人員,自己則開過飯店、打過工。

進入新世紀后,這片風景宜人的土地在發展中迎來了新的機遇。10年前,時任世界慢城聯盟副主席安杰羅瓦薩羅來過這裡后情不自禁地感嘆:“這裡真像慢城。”

隨著國內首個國際慢城落地高淳椏溪,呂家村也開始了“變身之旅”。該村流轉600多畝土地,開發建成桃花扇休閑旅游廣場、呂家大草坪等景點,有“中國最美十大油菜花”之稱的國際慢城金花節每年都在呂家桃花扇廣場舉辦。

游客多了,村民們辦起了農家樂,錢袋子漸漸鼓起來。“幾年前,我婆婆經常打電話讓我們回來開農家樂。2018年國慶節前,我請了一個月假回來試試。”令王粉霞驚喜的是,那年國慶假期,自家飯店最多的一天接待了30多桌客人,營業額達到7000多元,利潤超過4000元。

隨后,王粉霞干脆辭掉了月薪7000多元的工作,和愛人回鄉安心搞農家樂。“房子是我們自己的,省掉了房租成本,我們就把菜品把控好,把菜量給足。”她笑著說,即便不是節假日,營業額高的也能做到5000多元。

50歲的呂新桃平日在外做水電工,每到油菜花開的季節便利用周末開農家樂。“農家樂這塊一年可以給家裡帶來3萬多元收入,補貼家用沒問題。”他笑著說,這些年村裡變化大,家家戶戶粉牆黛瓦,村上也鋪了塑膠跑道和青石板路。

當地民居的牆上不時可以看到可愛的蝸牛圖案,這是國際慢城的標志,寓意勤奮、努力和夢想。積10年發展之功,這裡農村基礎設施大變樣的同時,周圍的自然環境依然保留原生態,茶田水塘環繞,既看得見山望得見水,更留住了鄉愁。

“生態旅游帶火了農家樂。目前呂家村70多戶居民中有20余戶開了農家樂,還有5家民宿。我們在保留鄉村風貌、鄉村肌理的前提下提檔升級,通過土地流轉、盤活閑置農房等方式,對整個村庄進行合理的業態布局。”瑤宕村黨總支書記張小飛告訴記者,老百姓的收入也由幾年前的人均1萬余元增加到3萬余元,呂家村集體經濟收入由2015年的不足50萬元遞增到2019年的160余萬元。

圖為高淳水慢城。人民網冷金明攝

水慢城:鄉村聚變產業興旺

“一入高淳蟹滿席,一口米酒唇留香。”秋風起的季節到高淳,不少游客都會品嘗當地產的固城湖螃蟹。

10月中旬,楊琪和朋友從上海趕到高淳水慢城景區游玩。五彩的花海、惟妙惟肖的螃蟹沙雕成了他們的拍照打卡地。“聽說這裡風景好,還盛產螃蟹,我們專門請了幾天假來賞景品蟹。”她說。

慢城生態美景和響當當的螃蟹招牌,讓快節奏生活的都市人有了可以“慢下來”的地方。然而,“慢”的背后卻是當地多年來執著的發展之路。

距離高淳水慢城景區不遠處,永勝圩千畝高效水產健康養殖示范項目儼然另一處風景。這裡,苗木郁郁蔥蔥,碧綠寬廣的水面倒映著藍天白雲,休閑觀光小品點綴在園內各處﹔新建橋閘、智能化一體式泵站和生態淨化區域站一應俱全。

螃蟹養殖看似簡單,但要養好卻不能望天收。據了解,我國開展螃蟹人工養殖的歷史比較短,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隻有湖泊人工放流,高淳固城湖湖管會每年到崇明島買蟹仔放流,八十年代末期當地開始河溝大水面養蟹,九十年代初才開始池塘養蟹。擁有固城湖和石臼湖兩大湖泊的高淳在隨后30多年的時間裡,在螃蟹養殖技術上下足了功夫,也收獲了一個響當當的固城湖螃蟹這一金字招牌。

第一個國家河蟹生態養殖技術標准、第一個國家級長江系中華絨螯蟹原種場、第一個國家級中華絨螯蟹標准化養殖示范區……如今,高淳螃蟹生態養殖技術成為業內標杆,固城湖螃蟹也獲得“中國地理標志產品”等殊榮。

“今年高淳依托國家級長江水系中華絨螯蟹原種場,在親本蟹選育、大眼幼體繁育和蟹種培育上全面提檔升級,良種覆蓋面實現新突破,比去年提高15%以上。”高淳螃蟹養殖專家陳賢明介紹,“隨著漁業科技水平的提高,蟹塘電力配套覆蓋各街鎮螃蟹主產區,增氧設備裝備水平大幅提升,今年螃蟹整體情況較好,規格好於往年。”

據統計,2001年首屆高淳螃蟹節舉辦之時,當地河蟹養殖規模12.6萬畝,產量2815噸,產值2.29億元。而到了2019年,高淳區河蟹養殖規模已達22.4萬畝,產量1.76萬噸,產值20.3億元。螃蟹養殖業還拉動苗種培育、水草種植、商貿旅游、餐飲服務等20多個相關行業,形成了惠及當地城鄉居民的全產業鏈條。

不僅如此,固城湖螃蟹和慢城還成為高淳產業招商的名片。在今年的南京金洽會和高淳螃蟹節期間,該區共簽約45個項目,其中戰略合作項目2個,產業項目43個,總投資849.42億元。

圖為高淳老街。高淳區委宣傳部供圖。

文慢城:打撈歷史叫響文化

“叮當叮當……”走進漆橋古鎮,清脆的打鐵聲把人的思緒帶回到過去。它不僅是南京地區保存完整的金陵第一古村落,還是孔氏家族在江南的第一集聚區。一條500米的老街已走過2000多年歲月。退休后的蔣生常帶上單反相機,約上三兩好友回家鄉高淳。他最喜歡逛的地方之一便是這漆橋老街。

“漆橋自漢朝以來就是連接蘇南、皖南的交通要道,史稱‘古寧驛道’。你看,這青石板路中間還有一道獨輪車留下的車轍印呢!”談起老街,蔣生神採飛揚,“街上不少老式住宅的面牆還保留了磚砌對稱氣流通風窗,俗稱‘眉高眼低’。還有這富戶人家門位砌厚牆,外有門罩,裡面有‘門池’和防盜撐門杠龕,這類明代造型,作為江南古民居風格已經很少見了。”

而在有著“金陵第二夫子廟”之稱的高淳老街,虎頭鞋、糯米餅、陶瓷、羽毛扇、馬家糕、草編工藝品等傳統美食和物件則讓游人頗感新奇。高淳老街猶如一根紐帶,串聯起四方寶塔、薛城遺址以及多座保存完好的古戲台、古建筑等,搭建起高淳中部的一座“文慢城”。

高淳各街鎮也重視對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挖掘,將其演繹成適合慢城旅游開發的文化新符號,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旅游產品。

椏溪鎮歷來有“跳五猖文化”,這是由古代祭祀儀式演變而成的民間舞蹈。2018年底,一場文創大賽讓呂家村千年古村形象和高淳“五猖”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相互融合。賽后,南京高淳慢之城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五猖”文化正式落腳呂家村,而呂家文創村的名號也正式打響。

“2019年至今,我們流轉村民房屋3000多平方米,投入1300萬元建設五猖文創村。”張小飛憧憬,將呂家村打造成集文化創意、特色民宿、餐飲休閑等功能於一體的特色村落。通過重塑這種具有歷史性的地域文化之旅,以更豐富的業態帶動村民走上持續致富道路。

而今,高淳依托各類歷史資源和東壩大馬燈、椏溪跳五猖等文化遺產,開發了民俗賞析游、訪古感知游等文旅線路,讓游客可以慢下腳步“觸摸歷史、品味文化”。

“我們將高淳全境作為‘大慢城’,將慢城理念融入全域旅游規劃。以椏溪國際慢城生態之旅為起點,依靠‘慢經濟’不斷促進產業融合發展,著力培育‘慢旅游+ ’產業形態。我們把全境802平方公裡打造成沒有邊界、沒有圍牆、居旅相宜的全域美麗大花園,規劃培育了東部‘山慢城’、中部‘文慢城’、西部‘水慢城’。”高淳慢城管委會旅游產業發展部部長沈春喜介紹,2019年,高淳實現旅游收入142.6億元,旅游接待達1171.5萬人次。

蝸牛是沉著的漫步者,也是永恆的攀登者。慢城理念自然生長,發展路徑也在逐漸成型。如今,慢城高淳的經驗正為國內更多的地方打開新的發展之門。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