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棲霞:革新為鑰開啟高效能“棲霞之治”

2020年11月02日07:59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革新為鑰,開啟高效能“棲霞之治”

燕子磯頭望,波濤日夜流。昔日“化工圍城”的污染重鎮變身宜居新城,當年的城郊結合部已是城市東部新中心。激濁揚清,由亂而治。以2010年壯士斷腕的“小化工整治”和刀刃向內的“網格化治理”為發端,棲霞砥礪創新,用改革之鑰,打破空間瓶頸、解開治理症結,開啟發展新局面,迄今走過10年歷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連續兩年將棲霞列為全國唯一基層社會治理創新調研基地,一批“棲霞經驗”享譽全國。“棲霞之治”正成為基層探路高效能治理的生動樣本。

網格迭代

與時俱進寫就“善治樣本”

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而深化。

當下全國各地都在推行“網格化治理”,而這張“網”的首創者就是南京市棲霞區仙林街道。10年前,孫金娣赴任仙林街道黨工委書記首日,“隔壁”小區居民到區裡上訪,街道辦事處卻事先“渾然不覺”。痛定思痛,一項“網格化”的創舉強力推進,變條塊分治為網格集成,變群眾上門為干部下沉:人往格中去、事在網中辦、服務零距離。

“一家一家敲門走訪,一開始吃了不少閉門羹。當年的辛苦如今結出了果實,很多居民都成了多年的老朋友。”仙林街道黨群中心辦公室主任郝智慧,10年前是仙鶴社區書記,成了第一批網格員。如今“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突發事件不出街道”的目標已成現實,仙林街道迄今十年“零上訪”。

“仙林模式”享譽全國,但自我革新未曾止步。今年初,該街道在網格裡“畫起了圈”,在居民小區、商業街區、駐街高校、駐街企業等10類主體中成立“一家親·同心園”組織,選派機關優秀骨干力量擔任“園長”,把業委會、物業公司、開發商、志願者、社區民警等治理力量攥指成拳,一個“圓心”聚起一幫人。

頭雁振翅,激起改革的“雁陣效應”。棲霞區積極探索“網格化+”系列治理新模式。堯化街道的“全要素網格”,通過“1+N”的全面升級,實現網格+執法格+警格有機統一和無縫對接,馬群街道正在開展“網格化+積分制”創新試點,群眾參與志願服務,可以獲得積分兌換“福利”。棲霞區司法局研發了網格員專用微信小程序,“網格化+調解”,讓更多矛盾消弭於萌芽狀態……社會治理體系從破到立,社會秩序由亂到治,“小網格”構建起基層善治“大格局”。

“我在線下是網格員,在雲社區裡是管理員,我們更忙了,居民更方便了。”棲霞街道煉油廠社區社工呂福星說。治理改革讓他們角色更新,社區裡的“掌上雲社區”已經加滿了六個微信群,更多年輕人積極發聲參與,成為社區治理的中堅力量。“疫情防控社區人手不足,在群裡一號召,一天就來了近60名志願者。”她稱贊的“治理利器”,是該區2016年起探索的治理新模式——“掌上雲社區”。目前,雲社區已實現全區120余社區全覆蓋,1045個微信群裡在線人數超20萬。這一實踐先后榮獲首屆“長三角城市治理最佳實踐案例”,首屆“中國城市治理創新獎”優勝獎,典型經驗在石家庄橋西區、內蒙古赤峰市成功復制推廣。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對基層治理水平的一場大考。相比於別的地區疫情防控、復工復產“雙線決勝”,棲霞區則是連打四場硬仗,作為大學城所在地和南京國際化程度最高地區,既要防止外國疫情輸入,又要保障高校有序復學。“網格+網絡”雙網融合、雙方賦能,織密了守護百姓平安的“天羅地網”。經此一役,“棲霞經驗”成為江蘇“網格化+大數據+鐵腳板”經驗的最好注腳。

改革集成

高效治理彰顯“最優服務”

10月19日,南京首家“長三角一網通辦”企業在棲霞誕生。江蘇寧耀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來到棲霞區行政審批局“一網通辦”專窗“遠程開戶”——在鹽城建湖開辦了一家企業。

類似的“率先破冰”“首吃螃蟹”,在棲霞已成常態。2017年4月27日,棲霞區開發的“商事登記不見面審批(申領)”系統上線,全國首份“不見面審批”營業執照在堯化街道便民服務中心誕生。

“在棲霞辦事不煩神、很簡單。”辦事窗口市民最直觀感受的背后,是該區以“放管服”改革為突破口,以建設營商環境最佳區為目標,對傳統基層政務運行機制和治理模式大刀闊斧的革弊出新,“讓數據多跑路、讓科技來把關、讓群眾少跑腿”已成為改革共識。2018年,棲霞的“不見面審批(服務)”改革被國務院第四次大督查評為典型經驗做法,中辦國辦聯合發文推廣。

堯化街道為民服務中心牆上三行大字格外醒目——“一口清導辦、一門式受理、一條龍服務”。“5個全科窗口后面,有16名全科社工在忙碌,提供134項政務服務的一窗式辦理,每個人都對所有事項門清。”該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2013年首倡“全科政務”以來,這裡保持的紀錄是:辦件10余萬件,限時辦結率及服務現場評價滿意率均達100%。

“堯化紀錄”只是棲霞服務升級的一個縮影。如今,棲霞區政務服務中心每個全科窗口可受理18個部門348個事項,各街道便民服務中心政務服務窗口全科率達90%。社保民政、商事登記、遠程查檔等服務事項全面實現區街聯網聯辦,群眾可在任意服務中心就近申請、就近取件或申請快遞投送。該區已成為首個國家級“全科政務”服務標准示范點。

“從線上辦事不見面,到線下辦理便利化,我們都在不斷探索更優方案。”棲霞區行政審批局辦公室主任胡萬兵介紹,作為“寧滿意”工程“個人生命周期一件事”試點區,今年該區實現了61個事項“一窗通辦”,“以前老人辦退休事項要跑8個部門,交32分材料。現在是一個窗口辦理,一次性遞交材料,一張表上填完。”

在日前舉行的2020年全國政務服務第三方評估成果發布會上,棲霞區榮膺全國政務服務優秀案例“雙冠王”:“工程項目審批改革”獲“智慧賦能金數獎”,“企業登記服務便利化改革”獲“服務優化金流獎”。

打造最優營商環境、構筑宜居宜業生態,高效能治理下的“棲霞服務”品牌,不僅連連收獲“金杯”,更贏得近悅遠來的“口碑”。4月20日簽約,5天后注冊完成,50天后裝修完成,2個月后圖靈人工智能研究院開業……圖靈獎得主姚期智點贊的“棲霞速度”已成棲霞招商的一段佳話。讓仙林街道和園社區書記潘家燕最為自豪的一件事是,南京大學引進人才時,總會邀請他到他們的“家屬區”——和園社區來看看,“這裡有最好的生活配套,最優的社區服務”。

三區協同

產城融合釋放“乘數效應”

日前,賽迪顧問發布的《2020年中國城區高質量發展白皮書》,棲霞排名第41位,比去年上升33位。快速躍升的“棲霞現象”引發關注。

邁步高質量發展新征程,從“跑馬圈地”的外延式擴展轉向“以畝產論英雄”的內涵式發展,動能轉換、區域競合,棲霞優勢凸顯。以系統思維統籌行政區、南京經開區、仙林大學城三大板塊發展,棲霞區委書記、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仙林大學城黨工委書記黎輝指出,要充分發揮仙林大學城創新圈、國家級開發區產業圈、棲霞行政區孵化圈“三圈融合”的發展優勢,實現“創新在高校、創業在園區、產業化在開發區”的創新路徑。

8月初,312國道南京市棲霞段標識牌更換一新,這裡正式更名為“智谷大道”。中國(南京)智谷建設是南京市委、市政府支持棲霞建設發展的一項重點工作。以地標產業命名城市中軸,這條“智谷大道”貫穿行政區、大學城和經開區,兩側分布著新港高新園、棲霞高新區為龍頭的10余家科技園區,科創載體面積約500萬平方米,目前已集聚人工智能企業290家,核心產業規模佔全市七成。三區協同、資源聚合,托舉產業地標,棲霞已成為南京乃至江蘇區域產業集聚程度最高、科研創新能力最強、綜合配套環境最優的人工智能產業基地。

針對區內高校多、企業多、但技術成果供需匹配難等現狀,棲霞區科技局探索“市場撮合”成果轉化路徑,推出了“霞科行”技術轉移服務平台,國內首創“校地三方協同創新體系”,形成融合政府、企業、高校資源,集評估、發布、查詢、撮合、交易、路演、中介、金融於一體的技術轉移一站式服務綜合體。棲霞區科技局副局長吳翔介紹,2018年8月運行以來,這一平台累計統籌科技成果2萬余項,有效服務企業達3千多家,簽訂在線技術交易合同176項,實現交易金額1.53億元。

除了線上24小時在線“撮合”,棲霞的“校地融合”線下也用足了“鐵腳板”的功夫,建立區領導對接高校聯系點制度,19名四套班子領導對接駐寧、駐區22所高校,區相關部門、街道、園區精准對接駐寧高校100個院系專業和4所駐區科研院所。仙林大學城升級科技城,“智慧核”“磁力場”效應凸顯。截至去年底,南大雙創示范基地在仙林大學城內累計引進企業148家,去年在園企業、新型研發機構實現營業收入1.6億多元﹔22家“南大系”校企產學研合作機構、政產學研平台、新型研發機構落戶園區……

銳意改革筑就“先發優勢”,如何將資源聚集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爭先進位的“發展勝勢”?棲霞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在三區融合、協同發展上更加聚力。加強校地院企對接,提高資源共享效率,加快將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動能,搶抓多重戰略疊加機遇,乘勢而上,為棲霞新一輪發展打開更為廣闊的空間。(仇惠棟)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