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南通11月16日電(翟玉標)15日,恰逢周末,在南通市五山地區濱江片區,74歲的狼山鎮居民劉桂林站在江邊棧道上看風景,面前大江東去,鳥群飛過,耳邊江風陣陣,汽笛長鳴……可在前些年,這裡卻無景可看。
“以前這裡水很臟,空氣臭,到處都是破漁船和小廠房。”劉桂林感嘆道,自實施“長江大保護”以來,江邊發生了巨變。
據了解,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區共有岸線14公裡,由於得天獨厚的長江深水岸線資源,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五山及沿江地區就成為南通港口碼頭和各類中小企業的集聚區。但沿岸港口作業粗放、散貨碼頭設施陳舊、企業生產工藝落后、居民區無序排污等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岸線一度變得“傷痕累累”。
2016年底以來,南通市把推進五山及沿江地區生態修復保護作為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的重要舉措,統籌推進產業退、港口移、城市進、生態保。對污染嚴重、工藝落后、影響水源地保護要求的企業整體關停,對符合產業發展要求的企業,積極推動向沿海地區轉移、向工業園區聚集。通過水土流失治理、植被恢復、水系連通、岸線環境整治等,逐步恢復長江岸線生態功能,提升環境承載力。
短短幾年間,五山及沿江地區騰出修復岸線5.5公裡,建成軍山綠野、龍爪岩濱江風光帶等一批生態景觀,新增森林面積約6平方公裡。實現了從“臨江”到“濱江”、從工業“鏽帶”到生態“秀帶”的蝶變。2018年,狼山國家森林公園以全票通過專家評審,成為南通市首個國家級森林公園。
“精心保護好五山,奮力建設好濱江景觀帶,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南通狼山旅游度假區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邵文建表示,經過兩年多的生態修復,五山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80%以上,生態環境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如今的五山地區濱江片區,被市民親切地稱為“南通外灘”。
“附近居民幾乎每天都會到江邊走走看看,感受長江生態的變化,同時也是感受南通高質量發展的變化。”說話間,劉桂林拿出手機拍下了眼前躍起的魚兒。在他身后,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猶如巨龍般橫臥江面,幾艘滿載著貨物的輪船正駛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