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收官,從12件大事年度答卷看南京這一年

2020年12月14日07:28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從12件大事看南京這一年

楊 茜制圖

行至年終,又到歲末交卷時。

在南京“創新名城 美麗古都”的最新版圖上,特色鮮明、稟賦各異的12個發展板塊競合躍動,推動這座特大城市不斷攀升。

支持各板塊每年辦好“一件大事”,這是2019年南京市委市政府激發板塊活力、推動全市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決策,以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一子落而滿盤活。

翻閱這12件大事的年度答卷,可以窺見這座城的發展脈動。

5家“換頻道”塑造新競爭力

抓住項目“牛鼻子”,項目化推進。“啃”硬骨頭,久久為功。追求一流,打造國際國內最靚品牌……如何轉好這年度一件大事,南京市委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對比今年和去年的12件大事,江北新區、玄武區、建鄴區、江寧區、高淳區等5個板塊的“一件大事”已調整。秦淮區、鼓樓區、棲霞區、雨花台區、浦口區、六合區、溧水區等7個板塊的“一件大事”繼續推進。記者注意到,換頻道的一件大事多為順利完成,或取得階段性成果。而繼續推進的“一件大事”則或為牽引發展的“牛鼻子”,或是難啃的硬骨頭。

高淳區去年的一件大事是“實施固城湖退圩還湖工程”。今年則切換到了規劃建設南京高等職業教育創新創業園。南京綜合性大學數量在全國城市排名第3,但高職院校數量偏少,還沒有專門高職院校集聚區,高淳區抓住了這個錯位競爭的機遇。

本月下旬,位於主城的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將啟動搬遷,7000名師生將陸續遷入高淳新校區﹔今年年底,南京財經大學紅山學院所有樓棟完成封頂,計劃明年9月開學。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園區在招引高校入駐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短短兩年時間,已引進五所高校入駐。

高淳高職園地理位置優越:毗鄰石臼湖,東接開發區,南與城北商務區相連,地鐵S9號線及寧高新通道穿園而過。南京高職園黨工委書記劉宜軍介紹,高職園一期建設計劃至2023年,引進高職院校7到8所,在校師生8萬人以上。遠期至2030年,基本建成30平方公裡園區,各類院校10所以上。“我們不僅要引入本專科院校,還會引入職業培訓機構、認証考試機構等,打造學歷和非學歷教育平衡的高職院校集中區,形成職業教育的全生態體系,創新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認証模式,” 高淳區副區長胡學藝說,“長遠的目標是為南京、江蘇乃至長三角地區提供職業教育的人才和技術支撐。”

加快推進“兩橋”地區更新改造和梅鋼轉型發展,這是雨花台區今年接續奮斗的“一件大事”。“兩橋”片區指的是雨花台區的“鐵心橋—西善橋”地區,這塊總面積21.4平方公裡的城市空間雖和主城近在咫尺,但受歷史原因及秦淮新河、繞城高速、寧蕪鐵路多梯次分隔等疊加影響,區內交通不便、環境臟亂差、城市功能缺失,長期以來都是城市發展的“塌陷區”,也是這一區域發展的一大“心病”。

以建設中國城市更新典范、南京綠色智慧谷、雨花城市新中心為目標, “兩橋”改造計劃正在推進。在現有建成區基礎上重新規劃、建設一個新城區其難度可想而知, 用“兩橋”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說,通過高標准的規劃編制、大力度的征地拆遷、快推進的基礎配套,“兩橋”片區更新改造一年一個樣。

老城更新久久為功

相比於新城區的人口持續流入,城牆之內似乎在漸漸老去沉寂。但打開百度熱力圖,新街口一片“紅”提醒人們:中心城區魅力仍在!如何喚醒老城、找回城市C位的榮光?老城三區的“一件大事”不約而同地直面這個問題。

1800米長江路,串聯著上起六朝下及當代的1800年歷史。總統府、梅園新村紀念館、六朝博物館、江寧織造博物館、南京圖書館……一個個耳熟能詳的文化地標,讓這條老城主干道時刻散發出別樣的氣質。但與揚州東關街、蘇州平江路等歷史文化街區不同,長江路沿線有30余處文旅載體,權屬關系復雜,其中隻有4家區屬單位,其余大多是省屬、市屬以及民營單位。如何把上級部門的優質資源“為我所用”,釋放乘數效應?玄武需要找到一個堅固的“支點”。

打造長江路文旅集聚區,是南京市委市政府支持玄武區的一件大事。“破冰”之旅,迅速啟動。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多次與省相關部門溝通,為長江路文旅集聚區爭取最大限度的支持。挂鉤玄武的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勇定期調度一件大事,幫助玄武整合力量、鏈接資源。 玄武區聯合81家駐區文旅單位,成立文旅產業聯盟,文博場館、景區、市屬企業、酒店、旅行社等悉數“入列”。成員單位不論行政級別,圍繞共同目標深度融合,共同打造長江路大IP。

7月,六朝博物館、江寧織造博物館、梅園新村紀念館3家市級文博場館率先“推倒圍牆”,每周五、六延時開放至晚上10點。“十一”黃金周之前,南京圖書館、省美術館和總統府三家省級單位同步夜間開放,加上周邊的夜間集市、光影秀、文娛表演和特色美食,長江路靚起來了。統計數據顯示,國慶期間集聚區夜間游客累計超過12萬人次。

當前,長江路文旅集聚區建設進入“下半場”,圍繞爭創國家首批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國家首批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的目標,玄武將進一步有機整合文商旅資源,優化空間布局,培育多元業態,把核心資源變為優勢資本,把人文潛力轉為發展動力。“這是中心城區破解空間瓶頸和要素制約,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選擇。”玄武區委書記閔一峰說。

一件大事,更是一件難事。

12月13日,石榴新村城市更新項目現場播報著最新簽約率——70%,距離項目正式啟動還差27個點。“有人提前一天排隊趕著要簽約,也有人前后談了100多次猶豫不決。”現場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南京首個城市更新試點項目,這裡不再大拆大建,政府和居民商量著辦,力爭眾籌“原地”蓋新房。

“對於秦淮區,這是一件需要創新理念、統籌規劃、久久為功的重要事業。”秦淮區委書記林濤介紹,今年的“一件大事”繼續鎖定“推進老城保護與更新”,在城市有機更新理論指導下,全力探索破解老城城市更新問題的“秦淮模式”。老城區裡積累“包袱”,也可能是待發掘的“資源”, 完成整治后的慧園裡片區,濃濃民國風引得影視劇組頻頻前來取景,成為年輕人向往的“網紅打卡地”、群眾反映最好的“石庫門”風格民宅片區。小西湖片區“小尺度、漸進式”更新模式成為全國典范,並作為全國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示范案例上報住建部。在八寶前街72號11幢危房整治區,“單體消險、抽戶改造”模式快速推進,危房變新房,居民開始拿鑰匙裝修。

“老城公共空間更新,要採用城市‘針灸’手法,改變以往大拆大建的模式,轉向在城市微小的地方進行工程量少、耗資少的更新改造,突出‘小改造、大改變、惠民生’。” 秦淮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說,接下來要重點推進微路網修補、微綠化建設、微設施添置、微文化提升四類工程,實施一批切實解決居民身邊功能性需求項目。提升城市空間的藝術氛圍,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年鼓樓區的“一件大事”是繼續推進中心片區創新發展和環境品質提升工作。以科技創新驅動,打造環南大硅巷品牌。以藝術創意驅動,打造環南藝文創品牌。以文化復興驅動,打造環頤和路民國品牌,每一個品牌都值得期待。

鼓樓區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以中科紫台機關和科研中樞搬遷為契機,這裡將打造成展現中國天文精神的科創孵化示范基地,並持續引入科創產業。盤活南藝后街約3000平方米載體空間,將創建“南藝”文化產業孵化機構品牌,打造文化產業創客之家,引導學校創業團隊和工作室入駐。按照城市文化修復領先示范區、民國文化體驗集中展示區的發展定位,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將推進保護利用和適度開放。

園區捕獲躍升“支點”

身份“歸零”、雙選競崗……今年3月27日,一場園區體制改革動員部署會揭開江寧開發區高新園“去行政化”改革帷幕。江寧開發區高新園負責人直言,本次改革意在用市場化手段激發員工的積極性、戰斗性,拉練出一支充滿激情的“野戰部隊”“狼性部隊”。

園區是全市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是推進南京創新名城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南京市委、市政府將“一區多園”改革確定為2020年重點支持江寧的一件大事,可謂寄予厚望,並明確由編制、商務、發改等部門指導推進改革工作﹔區委成立了由主要領導任組長的“一區多園”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及8個專項工作組,7個園區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努力構建以國家級江寧開發區為主體,江寧高新區、濱江開發區、湯山溫泉旅游度假區、空港經濟開發區(籌)、牛首山文化旅游區、台灣農民創業園等六個省市級園區為分園的管理體制改革,總面積拓展至255.99平方公裡。

江寧區在“國家隊”的最新排名是第7,此番“抱團突圍”目標鮮明:三年為期,力爭綜合實力、科技創新、重大項目、企業服務等實現大邁步,挺進全國國家級開發區前5強。

相比於江寧園區的抱團突圍,作為新生力量的建鄴高新區一出生就“風華正茂”,這裡集聚了今年該區新增的7家瞪羚企業,獨角獸瞪羚企業培育庫裡,還有24家企業蓄勢待發。它正急於找到自己的“坐標”。

2020年,建鄴高新區申報省級高新區作為南京市委支持建鄴的“一件大事”,列入了市委常委會工作要點。建鄴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區組建工作專班加強推進,完成申報規劃范圍調整、創建總體方案和申報材料編印上報等基礎性工作,目前已順利通過省級高新區創建實地考察,申報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有望於年底完成申報工作。

在南京全市15家高新區中,六合高新區成立時間最短。內設機構也最少,隻有4個職能部門、20多名人員。園區改革后人員平均年齡34歲。“今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壓力大、動力大。”28歲的厲飛是今年初通過競爭上崗的聘用制部門負責人。“去行政化改革后,所有人身份都一樣。以前工作是按部就班,現在是想著辦法干,每個人都像一把拉滿的弓。”厲飛所在部門的4人團隊,不是在上門服務企業,就是在加班統計企業數據庫。

盤點2020年,厲飛和同事們的收獲沉甸甸:新簽約落地新型研發機構7家,半年通過市級備案4家,全年有望超兩倍完成任務﹔“新研”孵化和引進企業數、高新技術產業投資額、高技術制造業產值等指標進入全市高新園區中游。

更多的特色園區正成為區委能力的關鍵力量。

近日,南京國家農創園雙塔區域的北塔,提前23天完成主體結構封頂,並正式轉入二次結構、裝飾、幕牆施工階段。從2018年7月打下第一根樁基,到如今“綠谷方舟”的總體規劃設計初具雛形,浦口區將農創園作為全區的“頭等大事”。連續兩年被列為南京市委市政府支持浦口區的一件大事。

“上級部門的重視,不僅僅因為南京國家農創園是全國首個、也是華東地區唯一的國家級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更在於南京擁有全國領先的農業科技資源,急需解決科研成果與產業發展‘兩張皮’的問題。”浦口區副區長王禮文介紹,目前,農創園已引入國家(省級)重點實驗室等高價值平台15個,引入趙春江、李德發等近10個院士團隊,建成了全國唯一的農業集群式院士創新基地。

區位競合尋找新“引爆點”

今年9月份南京市委學習會上提出,“十四五”時期南京城市形成“一核三極”的新布局曝光。“一核”指繞城高速以內的老城區,“三極”分別是江北新區、紫東地區和南部片區。

萬眾矚目之下,新興片區要彰顯城市個性和產業標杆,提升發展能級,需要“引爆點”和發展“新引擎”。這三個片區的“一件大事”給出了部分答案。

加快建設中國(南京)智谷,是南京市委市政府連續兩年支持棲霞板塊的一件大事。延續這份執著的是,棲霞區今年的第一個舉動,立足紫東科創大走廊定位,把312國道棲霞段更名為“智谷大道”,目的就是讓大家記住它,讓產業標識度進一步提升。

“今年,智谷人工智能企業總量超過300家,增長25%﹔1-11月,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70億元,同比增長31%,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近800億元,同比增長21%。新增中智行等3家培育獨角獸企業,達科雲數據等3家瞪羚企業。”棲霞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一年,倍漾科技、睿翼科技、的盧汽車、攝星智能、燧坤智能等20余家本土總部型企業完成新一輪融資,融資規模超30億元。連續四年舉辦中國人工智能峰會,已成為國內三大AI盛會之一。目前,中國(南京)智谷已成為南京乃至江蘇區域產業集聚程度最高、科研創新能力最強、產業園面積最大、綜合化配套最好的人工智能產業基地。接下來的目標就是:全國前三、世界知名。

來到江北新區核心區,正在熱火朝天建設中的國際健康城,高度密集地聚集著海內外醫療健康創新資源:劍橋大學南京科創中心、南丁格爾護理學院、國際化名醫中心、國際眼科醫院……在這片面積僅5.6平方公裡的土地,江北新區“長三角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這一件大事正從藍圖走進現實。

更為關鍵的是,透過這些大項目的布局,可以看出長三角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指向一個明確的目標:要推動醫療健康事業與產業齊頭並進。江北新區要建設“基因之城”,把生命健康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因此,“建設長三角區域醫療中心”這件大事,是江北新區在更高格局上謀發展的必然使命。

今年8月,江北新區管委會發布的《長三角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實施方案》指出,重點推進鼓樓醫院江北國際醫院、中大醫院江北新院區、南醫大四附院建設,到2025年,構建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高水平綜合性三甲醫院集群。力爭用5-10年打造各類醫療人才的聚集地、疑難重症診療的首選地、高端醫療服務的制高地。

江北新區衛生健康和民政黨工委書記、衛生健康和民政局局長陸小軍說,長三角區域醫療中心以建設“高水平”的綜合醫院、“國際化”的專科醫院、“高端化”診療中心等8項任務為重點,滿足居民不同層次的就醫需求、康復需求、保健需求。新區將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與水平,實現轄區居民“小病家門口,大病不過江”的願景,同時將優質資源逐步輻射周邊、輻射長三角區域乃至全國。

打造健康中國示范樣本,是南京市委市政府連續兩年重點支持溧水的一件大事。經過兩年的厚積薄發,溧水不僅已經初步打響了“到溧水就是找健康,要想健康請到溧水”品牌,來自全國的一批優質資源也加速向溧水集聚。牢牢把握產業跨界融合的新趨勢,溧水以開發區臨空健康服務業集聚區、晶橋健康產業核心區、白馬健康農業示范區三大區域為載體,匯聚資源、創新突破。去年舉辦健康產業主題招商活動4場,簽約項目48個,總投資531億元。今年3月,總投資達160億元的寶能國際健康科技城項目簽約。

溧水區委、區政府成立由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領導小組,成立專職“健康辦”,每年制定“健康溧水”建設年度工作要點。一周一例會,一月一調度,三個月一次全面總結,半年一次督查考評,滾動推進各項工作計劃。溧水提出,要聚焦八個方面創樣本,加快構建全域健康產業、健康環境、健康服務、健康旅游、健康食品、健康安全 “六大全域健康體系”,讓健康溧水成為“美麗江蘇”“美麗古都”的最靚窗口。

“頂層設計沒有先例可循,我們就先行先試﹔健康城市沒有模板套用,我們就探路前行﹔健康事業沒有路徑復制,我們就改革創新﹔健康產業沒有足夠支撐,我們就全力拼搶。”溧水區委書記薛鳳冠說,翻閱兩年答卷,我們有韌勁、有追求、有信心,我們也更有夢想,努力做到“健康中國看江蘇,健康江蘇看溧水”。

南京分社記者聯合採寫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