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沭陽偏僻村修出一條“蘇南路”

2021年04月15日07:18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蘇北偏僻村修出一條“蘇南路”

  “以前,我們看病從來不到本地的張圩醫院,都是去隔壁鄉鎮。”4月9日,記者在宿遷市沭陽縣錢集鎮張圩片區石橋村採訪時,村民於士桃感慨道。原來,於士桃所在的石橋村東南組正處於沭漣接合部交界處,去往村庄主干道的一段路泥濘不堪,一下雨村民更是叫苦不迭。反觀漣水那端,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修上了水泥路。

  沭陽縣是江蘇省級層面12個經濟薄弱縣區之一,錢集鎮張圩片區作為革命老區的漣沭接合部片區,地理位置偏僻、基礎設施落后、民生欠賬多,曾是蘇北脫貧攻堅中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

  沒有路,糧食運輸、群眾出行都很困難。為了修路,村領導班子多次開會研究,最后總是不了了之。“路,我們早想修了!可是,沒錢!”一次會上,時任村支書直接抖出家底。

  “2020年8月11日,星期二。心裡頗不寧靜,原因是:看到村民在微信朋友圈裡分享稻田美景,腳下卻踩著一條泥巴路。”省委駐沭陽扶貧工作隊隊員、石橋村第一書記唐金潮在扶貧日志中寫道。

  來到石橋村之前,唐金潮是蘇州吳中區的一名區級機關干部。到了村裡,他四處走訪摸排。2020年8月20日,唐金潮組織召開石橋村黨群見面會,對泥濘路改造問題進行論証並表決通過﹔29日,兩台挖掘機開始鋪展道路,6台農用車來回拖運碎磚石,一條約2米寬的硬化道路逐步呈現……2020年9月18日,於士桃的丈夫胡海清牢牢記住了這一天,“我們這裡被‘隔絕’了20多年的11戶人家,終於連通了東南組、石橋村。”

  省委駐沭陽幫扶工作隊進村一年多來,石橋村513戶2409名群眾“急難愁盼”的多條道路得以修建、硬化,並裝上了路燈。經過大家商量,石橋村東南組11戶家門口那條從來沒有過名字的路,現在終於有了名字——吳中路。

  “村民出行的路,我們一條條解決了。可是,石橋村脫貧攻堅之路在哪裡?鄉村振興的道路又在哪裡?”翻看扶貧日志,唐金潮一遍遍反問自己。2019年,石橋村集體經濟19.2萬元。2020年,石橋村在全縣所有村中經濟排名倒數13名。如何才能徹底拔掉窮根?

  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然而,很長一段時間,石橋村的村組織都處於渙散狀態。當地村民告訴記者,村裡已有三年半沒有固定書記,最短的隻干了三個月。直到來了第一書記,新的黨支部書記、副書記和返鄉大學生干事,共7人的村支“兩委”才正式確立下來。村裡搭建起黨群服務中心,村支“兩委”召開村民座談會32次,研究會辦解決村民26件民生事項,累計走訪群眾562人次,收集各類建議31條,組織召開村民議事會19次,走訪慰問困難黨員8次,慰問困難群眾21戶。“用好后方單位的1000萬元扶貧資金,結合石橋現有資源,我們發展楸樹種植,投資中草藥合作社,購置工業廠房,村集體每年可獲得穩定收益100萬元。同時鼓勵村民土地流轉獲得收入,帶動剩余勞動力300人以上就業,支持村裡能人養蜜蜂、牛羊等。”唐金潮說。

  前不久,村支“兩委”組團前往周邊幾個發展較快較好的村子考察學習。回來后,大家定下目標:今年達到沭陽縣沂濤鎮的二圩村水平,2-3年趕上漣水縣高溝鎮扁擔村,5-7年超過漣水縣成集鎮條口村。

  聽說第一書記駐村幫扶結束后就要回去,鄉親們很是不舍。胡海清說,“村裡現在也有了衛生院,生點小病家門口就能看了,這些多虧了第一書記!”30歲的石橋村黨支部書記韓鼎,與來自蘇南的第一書記共事近半年,見識到蘇南的美麗鄉村,更加堅定了建設好家鄉、帶動全村人共同富裕的決心。(王建朋)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