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宿豫:農房改善讓群眾收獲滿滿的幸福

2021年06月29日23:31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新庄鎮杉荷園社區朱瓦農民集中居住區。朱瑞攝

6月28日,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等省領導在“百年征程、初心永恆”中國共產黨在江蘇歷史展上,與宿遷市宿豫區草莓種植合作社理事長王廣榮視頻對話,詢問當地農房改善情況,並希望大家一起繼續努力,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近年來,宿豫區不僅統籌推進農房改善,還立足各地實際,優化產業結構,為群眾提供致富的好路子,讓百姓收獲滿滿的幸福。

走進新庄鎮杉荷園社區朱瓦農民集中居住區,一幢幢兩層小樓整齊劃一,景觀小品點綴其間。每戶門前還有一小塊菜園,種著自家的蔬菜。配套建設的便民服務中心、幼兒園、衛生室、紅白理事廳等一應俱全,如今的朱瓦富有韻味、活力十足。

“俺家的小樓建筑面積是164平方米,樓下一室兩廳一廚一衛,樓上三室一衛,和以前相比,真是天翻地覆的變化。”55歲的村民董紅玲回憶說,過去絕大多數村民住在自建的磚瓦房裡,家前屋后道路泥濘不堪,溝渠裡漂浮著垃圾,大家對居住環境有很多怨言。

在大興鎮雙茶棚社區,整潔有序的村舍、平坦通達的鄉路、完善的健身設施……小橋流水、白牆黛瓦,處處皆是風景。

“新小區的路都是瀝青路面,附近也有健身廣場,到處都是花花草草,沒事就出門散散步。總之,新家環境好,住得舒服,很滿足!”居住在嶄新的新農房裡,社區居民陸裕珠高興地說。

截至目前,宿豫區已累計改善住房條件1.78萬戶﹔啟動建設農房改善項目41個,建設房屋1.5萬套﹔入選省級示范項目10個,獲評省級特色田園鄉村7個。

宿豫當地農民在草莓種植基地採摘草莓。沈晶晶攝

在做好建設安置工作同時,宿豫區立足各地實際,優化產業結構,助力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2018年10月,新庄鎮成立了草莓種植專業合作社,從最初的1000畝發展到5000畝,吸納了230余戶村民共同參與,帶動700余人就業。

當地農民陸敬忠說,他和老伴承包了4個大棚,秋季種草莓、春季種西瓜,一年下來可以有10萬元的純收入。“道路、大棚都是鎮裡幫我們弄好的,技術員每天都來指導,鎮裡還幫我們聯系銷售,我們隻負責做好日常管理。這樣還有什麼不滿足的?”

在陸集街道利民社區新農房邊上,連片的蘆蒿大棚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59歲的倪金蘭和丈夫張桂鬆是社區第一批引進蘆蒿種植的農戶,如今種了6畝蘆蒿,一年能收3茬,一茬蘆蒿畝均收獲500公斤左右。“第一茬蘆蒿口感最好,地頭價一斤13元到15元,不夠賣的。”倪金蘭笑著說。

如今,利民蘆蒿入選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社區以此為依托,探索“一季蘆蒿兩季蔬果”輪種新模式,健全“初生產—深加工—供直銷”體系,動員引導黨員群眾參與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形成環利民社區新型農民集中居住區6000余畝蘆蒿連片種植基地,帶動社區發展蘆蒿種植戶800余戶,從業人員2000余人,年畝均效益1.3萬余元。

近年來,宿豫區立足鄉村實際,實施農房改善三年行動計劃,按照“城鎮村聯動、點線面結合”的工作思路,以集中居住作為牽引,堅持“優居強村興產富民”一體謀劃,建設出了一批批“有宿豫風格、有鄉土風情、有文化內涵、有農耕記憶、有現代活力”的“五有”農房改善項目。同時系統做好農房改善“后半篇文章”,力爭做到“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生態產業共享化”。實施10萬畝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核心區、10萬畝果蔬基地“雙10”戰略,每個新型農村社區配建1個生態高效農業基地,建成大興栝樓等萬畝產業園3個、曹集金銀花等2000畝以上高效農業基地27個,培育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6個,發布“宿遇好食光”區域品牌。

宿豫區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十四五”期間,宿豫區將繼續立足鄉村實際,明確方向,集聚要素,扎實推進,力爭展現最具“宿豫風格、鄉土風情、文化內涵、農耕記憶、現代活力”的農房改善項目,打造宿豫農房改善“幸福”樣本。(程鵬 黃啟源)

(責編:唐璐璐、吳紀攀)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