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全市領導干部會議明確提出,常州強力推進工業智造、科教創新、文旅休閑、宜居美麗、和諧幸福“五大明星城”建設。
加快推進工業智造明星城建設
會議指出,我市工業基礎扎實,工業門類齊全,中小企業眾多,民營經濟活躍。但對標德國、日本等制造業強國和國內制造業強市,“常州制造”還存在產業規模不夠大、龍頭企業還不多等短板,亟需補短補強。要順應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時代潮流,把智能制造作為重點,用信息技術嫁接傳統產業,推動轉型升級,厚植制造優勢,全力打造工業智造明星城。
一要做大做強產業鏈。要聚焦特色產業、優勢產業,按照“建鏈、補鏈、強鏈、長鏈”的要求,優化產業鏈布局,提升產業鏈發展內涵,不斷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造“拆不散、搬不走、壓不垮”的產業“航空母艦”。
二要強化“互聯網思維”。要緊跟大勢,扎實推進工業互聯網平台建設,更好借助大數據互聯網來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要大力實施“雙聯雙智雙提升”行動,積極推進“互聯網+”先進制造業,加速產業技術創新,把工業互聯網和能源互聯網作為打造工業智造明星城的優先選項,建設一批智能工廠和智能車間,大力推進企業上雲工程,發展智能制造和智慧能源產業,著力提升兩化融合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為實體經濟轉型升級賦能提效。
三要堅守實業傳承。常州從實體經濟起步,以制造業見長,崇尚實業、重視實業、堅守實業是優良傳統,必須進一步傳承好、發揚好。要始終保持堅守實業的發展定力,引導廣大企業家專注主業、精益求精,打牢長期發展的基礎,培植實體經濟的沃土,打造“蘇南模式”升級版。
四要用好資本力量。要加大企業股改上市力度,引導支持上市企業開展再融資和並購重組,扎實搞好募投項目,利用資本工具實現裂變發展。同時,金融機構也要主動創新金融產品、不斷優化金融服務,全力支持我市制造業重點領域特別是智能制造項目發展,助力智造常州建設。
加快推進科教創新明星城建設
會議指出,我市連續十多年開展“科技長征”,引進了一批大學大院大所,探索出了經科教聯動、產學研結合、校所企共贏的“常州模式”。創新永無止境,特別是對照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南京創新名城建設等,我市還有不小差距。下一步,必須更加主動用好用足各類創新政策和資源,在向智能制造高峰攀登、新舊動能對接轉換中,走好新時代“科技長征”路,開啟新一輪自主創新浪潮,加快推進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打造科教創新明星城。
一要突出企業主體。要加大力度鼓勵支持企業創新,隻有通過創新突破“卡脖子”隱憂、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才能持續發展、做成“百年老店”。要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支持龍頭企業、骨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引進和建設一批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推動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發展,打造更多的國家級、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培育更多的行業“隱形冠軍”。市直各部門要加強向上與中央和省級相關部門爭取力度,為屬地企業爭取資源資金、政策支持。
二要夯實平台載體。要積極實施科教城“六個新高地”行動計劃,放大“創新之核”輻射帶動作用,推動更多創新成果、孵化成果在全市轉化。充分借鑒以色列成功經驗,加快推進中以創新園建設,推動以色列江蘇中心、中以產業技術研究院實體化運作,打造雙邊合作示范園區。要著力推動常州高新區、武進高新區、中關村產業園等各類園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提檔升級。要推進在常高等院校與城市互動發展,把常州大學的品牌打響。
三要強化人才支撐。要對標深圳、蘇州等先進城市,本著務實、管用的原則,研究實施新一輪“龍城英才計劃”,進一步提升人才政策含金量,引進一批能夠推動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的領軍人才,以人才高地支撐創新高地。同時,要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圍繞創建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大力實施“技能龍城”建設行動計劃,培養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全力打造打響科教常州、“龍城工匠”品牌。
加快推進文旅休閑明星城建設
會議指出,我市旅游憑借“無中生有、借題發揮”,走出了一條“資源創造型”發展新路,打造了恐龍城、鹽湖城等一批重量級旅游項目。但在推動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優質休閑體驗上,還存在一些短板。要堅持“大旅游”理念,實施“文化+、旅游+”戰略,加強對旅游經濟、會展經濟、體育經濟的研究,推動文化與旅游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實現融合發展,加快推進文旅休閑明星城建設。
一要注重拓展提升內涵。要加快推動觀光游向休閑度假游拓展,加快培育業態豐富、體系完善的旅游度假產品,推動旅游業發展邁向“2.0版”,全力打造長三角獨具特色、充滿魅力的休閑度假目的地城市。要加快推動日間游向夜間游拓展,把發展夜間經濟作為推動旅游業發展上水平、出品味、生財富的重要抓手,培育更多夜間游產品,努力形成常州旅游新的“爆點”。要加快推動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拓展,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抓手,不斷優化點線面旅游資源布局,打造“處處是景、時時宜游”的城景一體化發展格局。
二要注重創優特色品牌。要成立城市形象、標識、宣傳、推介研究專班,圍繞運河文化、名人文化、山水資源、主題樂園集群和美食文化等,打造一批專屬常州、代表常州乃至象征常州的文化旅游核心品牌。比如,抓住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的機遇,加強古運河風光帶的保護和開發,建好大運河文化帶,充分挖掘沿線歷史文化遺產、工業遺存,有效利用豐富民俗風貌,建設精品項目,打造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常州樣板”。
三要注重完善體驗服務。要“苦練內功”,完善配套基礎設施,推進“互聯網+”旅游服務,抓好度假酒店、精品民宿等建設,打造更多網紅打卡旅游產品,抓住年輕游客這個消費主力軍。規范旅游市場秩序,讓游客進得來、吃得好、行得順、住得下、留得住。
加快推進宜居美麗明星城建設
會議指出,常州要在城鄉融合發展上走在前列,必須按照“四化同步”的規律,統籌考慮城鎮布局、城市功能、產業定位、基礎設施建設等,繼續在改革上下功夫、制度上多創新,推動城鄉交互發展、共同繁榮,建設更為現代、更加美麗、更有品質的常州。
一要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根據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常州作為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的戰略定位呼之欲出。要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加快城鄉交通規劃、建設、推進,著力構建“兩縱四橫”高鐵干線網、“三縱四橫三環”主干高速公路網、溧陽“米字型”高速公路網、金壇“十字型”高鐵網和“公鐵水空一體化”的新北綜合港務區,形成綜合交通樞紐體系。要堅持“城市開發推進到哪裡、道路建設就跟進到哪裡”,優化城市道路網絡,打通斷頭路,構建微循環,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加快軌道交通建設,建設“軌道上的新常州”。
二要塑造城鄉特色品質。要提升城市規劃設計水平,有大師之作、城市標志形象建筑,統籌城市建筑布局,協調城市景觀風貌,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人文特色,塑造城市風貌,打造一批獨具魅力的城市客廳,讓城市“經得起遠眺、耐得住細看”。要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加快“五區二十二點”示范項目建設,積極開展特色田園鄉村創建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引導有條件的鄉村充分挖掘利用自身特色,打造更多形態優美、生態良好、業態豐富、文態獨特的“夢裡江南”,真正實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三要推進城市精細管理。要把提高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重視城市建設一樣重視城市管理,進一步健全城市管理長效機制,以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和卓越心,讓城市環境更潔美、交通更暢通、治理更智慧。要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快推進數字城管、交通管理、環境保護、公共安全、應急處置等系統平台的對接,推行“一網統管”,建設“城市大腦”。要實施交通暢通工程,從細處著手,拿出實招妙招解決城市擁堵問題,多策並舉綜合治理,把城市管理做實做精做細。
四要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要積極踐行“兩山”理論,總結推廣長江大保護、破解“化工圍江”的經驗做法,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推進生態綠城建設,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讓常州的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空氣更清新。
加快推進和諧幸福明星城建設
會議指出,常州要在民生保障上走在前列,必須緊扣小康建設“高水平”“全面性”要求,堅持把百姓的“關鍵小事”當成“頭等大事”,織密扎牢人的一生保障網,聚焦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努力讓人民群眾有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舒適的居住條件。
一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重點要把產業升級和提升就業質量結合起來,強化技能培訓,大力培養適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在技能水平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基礎上增加工資性收入,推動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
二要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持續增加學位供給,有效破解“擇校熱”“入園難”等問題,讓每一個孩子不僅“有學上”,更能“上好學”。大力推進“健康常州”建設,優化醫療資源建設和布局,推進醫聯體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構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努力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堅持養老與醫療融合、事業與產業融合、傳統模式與新興業態融合,打響健康養老的常州品牌。
三要提高各類保障水平。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實施一批老舊小區更新和危舊房改造項目,不斷改善群眾居住環境。統籌運用好產業扶貧、就業創業扶貧、綜合保障性扶貧等舉措,堅決打贏精准脫貧攻堅戰。要進一步完善提升社會保障,逐步提高城鄉低保、社會救助、撫恤優待等標准,把困難群眾的保障托穩兜好。
四要提高社會治理水平。以創建國家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為契機,探索實施“五城五化”社會治理模式,打造新時代“楓橋經驗”常州版。要積極推動工作力量常態化下沉機制,實現重心下沉、權限下沉、執法下沉、服務下沉,把政府搬到群眾家門口。要探索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健全黨建引領、多方參與、居民共治的社區治理模式。(舒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