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用藥有哪些誤區?不可濫用抗生素

2020年02月16日16:29  來源:家庭醫生在線
 
原標題:拉肚子用藥有哪些誤區?

  腹瀉俗稱“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黏液。拉肚子多是由於感染或食物中毒導致,治療多是藥物治療,但是拉肚子服藥有很多誤區。

  1、認為拉肚子是小事不用吃藥。大多數急性腹瀉不用吃藥就可以自愈,尤其是胃腸明顯受到寒冷刺激引起的腹瀉,一次或兩三次水樣糞便后戛然而止。但是,有一部分急性腹瀉要給予相當重視,必須接受藥物治療。

  2、認為拉肚子要趕緊靜脈補液。頻繁地解出大量稀便會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表現為全身無力、頭暈、口渴、心跳加快。這種情況一旦出現,最有效的治療措施當然是靜脈補液。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口服補液鹽就可以有效地改善脫水和電解質丟失。

  3、認為老人腹瀉不用就醫。不少老年人腹瀉了,就在家隨便吃點藥,從未考慮去醫院。這也是一個誤區,由於老年人臟器功能降低,發生腹瀉病情比較重、病死率較高。因此,老人發生腹瀉,最好及時就醫。尤其是高齡、體質差、有慢性病的老人,腹瀉時體內鹽分大量丟失,人體處於脫水狀態,容易導致血容量減少、血黏度增加、血流緩慢形成血栓,阻塞冠狀動脈,以致發生心絞痛和心肌梗死、缺血性中風。

  4、濫用止瀉藥。有些患者發生腹瀉后,馬上就使用止瀉劑,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因為發病初期,腹瀉能將體內的致病菌與它們所產生的毒素和進入胃腸道的有害物質排出體外,減少對人體的毒害作用。

  5、濫用抗生素。因腹瀉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類,非感染性腹瀉可由飲食不當、食物過敏、生活規律的改變、氣候突變等原因引起,此類腹瀉使用抗生素治療是無效的,而應當服用一些助消化藥或採用飲食療法等。即便是感染性腹瀉,因腸道傳染病可由大腸杆菌、荊疾杆菌、變形杆菌以及病毒等引起,故在選用抗菌藥前,最好先做大便細菌培養。

  6、盲目使用止痛劑。盲目使用解痙劑如阿托品、顛茄片等雖可止痛,但對患有青光眼的老年人是禁忌,可使病情加重。此外,部分外科急腹症如鬧尾炎等,也可引起如腹瀉、腹痛等類似腸炎的症狀,擅自使用止痛藥物,可掩蓋真實病情,延誤治療,甚至危及生命。

  7、頻繁換藥。一些腹瀉患者治病心切,用藥1~2天不見好轉,就急於更換其他藥品。其實,任何藥物發揮作用都需要一個過程,如果不按規定的療程用藥,當然達不到效果。再則,頻繁更換抗生素,易使機體產生耐藥性,反而造成不良后果。

  8、過早停藥。不少腹瀉患者常依症狀服藥,即腹瀉重時多服藥,腹瀉輕時少服藥,稍有好轉就停藥。這樣做很容易造成治療不徹底而使腹瀉復發,或轉為慢性腹瀉。

(責編:黃竹岩、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